「除了音樂,我什麼都聽不清」
2月6日,作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之一的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像往常一樣在寺內例行演奏。已有近600年歷史的智化寺京音樂,人們對他的評價是:難學、易忘、少人知。也就是這樣的音樂在今年有可能作為「文物」加以保護。
智化寺京音樂,自1446年由明代宮廷傳入民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音樂之一。但由於各種原因,曾有兩百多首曲子的智化寺京音樂,如今只剩下四五十首,傳承者也只剩下84歲的張本興一人。智化寺京音樂正面臨消亡的危險!
2001年,崑曲申遺成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但保護中能否保證充足的經費始終是個難題,北京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辦公室主任石振懷告訴記者,北京市今年對所有38個申報項目的投入僅有400萬元,其中還包括普查以及宣傳費。智化寺京音樂同樣擺脫不了經費緊張的困境,「今年即使一些項目進入了市級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也不能指望政府撥付所有的費用。」負責智化寺管理工作的文博交流館館長王丹介紹說。
不僅是經費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憑依的傳承人也在逐漸消失。如今,張本興的聽力衰退得厲害,採訪他時要貼著他的耳朵大聲喊,即使這樣他也很難聽清問話。他說:「除了音樂,我什麼都聽不清。」
我們現在要跟每一分鐘賽跑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
中央美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說,中國僅是口頭文化傳承下來的習俗生活,就能列舉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陝北春節習俗中的民間藝術:古老的社火、民間剪紙、民間秧歌、轉九曲、燎火塔、皮影戲、面花等等都蘊含著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蘊,充滿了鮮活野性的生命風採。類似的珍貴無形遺產不勝枚舉。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崑曲藝術和古琴藝術已先後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有專家指出,目前,在一些原住民族的服飾和織錦中,祖傳的民族圖案和手工藝品被現代圖案和現代日用品所取代;外來文化的裝飾替代了傳統裝飾;現代建築替代了傳統民居。民族民間的口頭文學、史詩自然流失;掌握一定傳統藝術技能的民族民間藝人已為數不多,後繼乏人。收集、整理、調查、記錄、建檔、展示、利用、人員培養等工作相當薄弱,資金、人員不足的困難普遍存在。比如隴東的皮影,新中國建立初期可以演100多個劇目,現在最好的藝人只能演20個劇目。
此外,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了文化上的趨同。我國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會環境。這更加重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
長年致力於民間文化藝術保護的馮驥才曾在不同場合指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每一分鐘都在流失。」他呼籲,「我們現在要跟每一分鐘賽跑!」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包含著諸多悖論」
很多國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危機感是從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那一刻被喚起的。社會開始反思我們對於傳統文化和非物質遺產的態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共享性,它不局限於一個民族的範疇,中國的文化被別人認同並不是壞事。然而,另一方面,這一事件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保護。
問題是,用什麼方法去保護。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包含著諸多悖論。保護的概念首先就是一個悖論。保護的原本意思就是維持原狀態,讓它停留在某一時空。這裡悖論出現了,運動是永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定會往前走,必定會有新形態出現。」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認為:「絕對的原汁原味既無必要也無可能。我們現在看到的崑曲,早已不是明代的崑曲。春節過了多少年多少代,但幾乎每代每年都在發生變化。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活態的,這就意味著它必然要發生變化。」
「我們面對的是當下的文物狀態,不必刻意地恢復它的原始狀態。事實上,哪種狀態算是它的原始狀態,這一點也是模糊的。劉魁立接受採訪時感言,假冒歷史是可怕的。
事實證明,企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凝固在某一個時間狀態的想法是不現實的。曾有一位熱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士,自己出資,招募了一批擅長少數民族舞蹈的年輕人。為了保持舞蹈的原始狀態,避免當代文化的影響,他把電視藏起來,不讓這些年輕人看。結果,夜裡12點,這些年輕人還是偷偷把電視搬了出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另一個悖論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目標與人類個體的利益的衝突。劉魁立舉例說:「比如窯洞是民俗,但為了保護這種民俗,讓當地老百姓再住進窯洞行嗎?他們有權利享受現代文明帶給他們的舒適與便利。」
智化寺京音樂的保護就遇到了這樣的尷尬。1991年的北京市第一屆文物節上,來自河北固安的6個少年讓京音樂傳人張本興眼前一亮:他們演奏的音樂和宮廷音樂相近。
他們來自素有中國音樂之鄉之稱的河北固安縣,從小學習吹奏古樂。1991年底,屈永增等6個少年正式到智化寺學習京音樂的演奏。
「當時給他們每月的工資只有幾十元,原先解決北京戶口的承諾最終也沒能兌現。」文博交流館館長王丹至今還感到歉疚。
「那幾十塊錢哪敢花啊,只夠每個月的飯錢。」屈永增這樣告訴記者。由於生存條件的窘迫,這6個學徒1996年陸續離開了智化寺。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要「與時俱進」
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智化寺京音樂一樣,商業價值不大,對於它們的保護只能靠有限的行政撥款,許多傳承人是在犧牲個體利益的情況下保護著瀕危的遺產。不少專家認為,這樣的保護方法缺少人文關懷,失去了對於人的關心。
另一些地區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態度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品化傾向正愈演愈烈。這些遺產的傳承人不必再固守清貧,然而遺產又怎麼樣了呢?
「開發一個毀一個。」劉魁立近乎絕對的口氣中流露著遺憾,有一些旅遊景點一年四季、日復一日地為顧客表演婚禮儀式、送荷包、喝交杯酒,把正劇性質的東西都變成喜劇、鬧劇。久而久之文化就喪失了其原有的意義,就失去了其作為生活方式的意義。
「當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沒有做到家的時候,就將其推向市場進行開發利用,實際上是等於把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撕成碎片,各取所需。」遼寧大學教授、國際民俗學家協會最高資格會員烏丙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品化也持否定看法。
可是誰又有權力制止遺產的傳承者利用自己掌握的資源追求經濟利益呢?「現在,70%的農業人口,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離土離鄉的人,他們同樣需要提高生活水平。難道能夠要求他們為了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某種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而犧牲自己、固守貧窮嗎?」劉魁立從反面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又是一個悖論。
原生態保護與商業開發都不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措施。怎麼辦?康保成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充分利用文獻和田野材料,進行遺產的歷史與現狀的研究,並利用現代化的影視技術,儘可能客觀地錄製和保存21世紀初的遺產狀況。其次,鼓勵一部分遺產持有者,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保存技藝,傳授技藝,使某種遺產成為博物館藝術(藏品),並具有傳播和傳承的功能。再次,允許甚至鼓勵改革和創新,用一個恰當的名詞來說,就是『與時俱進』。」
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一名。(資料照片)
連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我國第一批50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近日開始向社會公示,為期30天。該名單是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相關部門推薦申報的1315個項目進行審議後篩選而成,分為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美術、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共10大類。其中,備受關注的梁祝傳說、格薩爾史詩、蒙古族長調、川江號子、維吾爾木卡姆、秦腔、儺戲、吳橋雜技、水書等文化遺產均獲入選。另外,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也進入推薦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