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去西溪看龍舟勝會,也是杭州的一項傳統。小長假最後一天,你有沒有留給西溪溼地的國際龍舟邀請賽,或者去看看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舟勝會」?
其實,從農曆4月24開始,城西西溪溼地附近的河流裡,就陸陸續續能看到龍舟出沒的身影了,一直到端午這天最熱鬧。
端午龍舟盛會,划船的漢子們拼的是技術流,速度不是最重要的,如何能配合著讓龍頭濺水、從龍頭口中吐出水來,才重要。
龍舟盛會也不僅是看個熱鬧,蘊藏著播種時節對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祈禱。划龍舟的都是男人,有人丁興旺的含義。
現在,端午划龍舟也是杭州蔣村、五常、駱家莊、益樂等等村莊的一場勝會,也充滿了儀式感——划龍舟之前要祭祀;划龍舟時要披紅、討饗;划過了龍舟要喝龍舟酒……這些都是龍舟背後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習俗。
昨天,錢報記者專門走訪了文新街道駱家莊73歲的楊矮法和74歲的陸金海,請他們來說說龍舟盛會背後的故事。
後繼有人
「00後」小朋友挑起大梁
大概在65年前,楊矮法就上過龍船,「龍舟上有人要打鼓、敲鑼,還需要個人敲那個巴掌大的小鑼——因為船上的人重量越輕越好。所以,敲的人可以是小孩子,我小時候大概七八歲就上龍船了。那時還有青年組,十五六歲的半大小夥子,劃小龍舟,不是很正式的,能討饗,換來的紅包、米、小麥、蠶豆,可以賣掉,大家分分當零花錢,所以都很積極的。」
年紀再大點,他就變成了正式的划龍船的隊員,更能理解划龍船是種榮譽了。「對我們來說,船就是日常勞作的工具呀!」楊矮法說,他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左右,他每天要到慶隆橋附近去種田,搖船要搖一個小時左右,「船對普通的農家人而言很珍貴的。」
一個村裡挑划龍船的人,都得挑划船劃得好、平常經常劃的「老司機」。楊矮法說,那會,一個村的龍船劃得好,就代表這個村裡的人平時勤快、能幹,「每條龍船都代表了一個村的形象和名氣,划船的人真是要用盡洪荒之力!」他還開玩笑說,小夥子划船劃得好,端午後,上門的媒人都多些。
划龍舟的本事,由一代一代的村民傳承了下去。這次,錢報記者就見到了幾個「00後」的小朋友來划龍舟——2007年出生的柴義豪已經是第二次划龍舟了,他坐的位置就在舵手前面一排,這位置必須是技術好的人才能坐,「我從小就很喜歡划龍舟。四五歲時,爸爸就帶我上過龍舟的,後來家裡沒船了,但我爸、我爺爺,還有鄰居叔叔在門口擺上凳子一起練習,我有什麼姿勢不太對,他們還會給我糾正。我每年都很盼著端午,一定要好好學才能上船的!」
2017年的龍舟勝會,僅僅駱家莊就從原先的18條船變成了32條船。雖然陸金海沒有再下水划龍舟,但他特別高興:「說明富裕了,孩子們會划船的人也多,有錢有人能下水的船才會多,我在岸上看著也高興!」
龍舟討饗
曾經龍舟裡的水也很金貴
對於當地人而言,破浪前行的龍船中,藏著的還有一個村落裡的人情往來。比如說,披紅和討饗。
披紅,就是龍船來時,在龍頭上繫上一根紅色的綢帶。關於討饗,楊矮法和陸金海這樣說,村民們很早就會準備好紅包、米、豆等等物品,等著龍船走過自家的河埠頭,就會放炮,然後贈送一些東西,「不是每條船都送,送的東西也不一樣多,看親疏關係和富裕程度。如果娘舅家的船來了,總要送得多一些的。」
有時候,岸上的人給過了紅包,也會討一點龍舟裡的水回去,「龍船劃得好,水會吐到龍舟裡,這個水是很吉祥的。以前,人家會討這個水回去洗門檻。」陸金海說,所以那會划船的本事好,船裡的水多也是很金貴的。
楊矮法說:「現在沒人來要龍舟裡的水了,反倒要控制一下船裡的水。以前,一條船上16個人,壯年男人每人一百二三十斤差不多了,坐到龍舟上,船邊和水還有點距離的。現在好了,每個成年人幾乎都要140多斤。16個人都坐到船上,龍船還沒開,船邊就快和水面平了,得控制進水,不然容易翻。」
300桌龍舟酒
讓端午比春節更熱鬧
和披紅、討饗一樣,連接起村民之間人情往來的還有龍舟酒。
「龍舟酒原來是劃好龍舟,用討饗得來的錢,男人們再添一點錢,聚在一起吃頓飯。」陸金海說,現在龍舟酒不一樣了,集體經濟好了,幾乎都是村集體「請客」,不管是不是搬出村子住了,能回來的村民都會回來喝這頓龍舟酒,「端午這一天對於我們村而言,真的是比春節還熱鬧。」
比如今年駱家莊整個村,就在駱家莊西苑一村擺起了300桌的龍舟酒,村裡人也管這叫「端午家宴」,全村3000多人從全省、全國各地趕回來,做菜的師傅也是各個村莊邀請來的專門燒大鍋菜的師傅們。錢報記者從燒菜的姚師傅這裡看到了菜單,「晚上有18個菜,端午的五黃是一定要有的,其他不太講究的。」姚師傅看著菜單指給記者看,乾菜扣黃鱔、黃魚、鹹鴨蛋、涼拌黃瓜,還有一樣是雪菜毛豆子,「豆也是黃的!」
這樣的大聚會也成了村裡人親近彼此的好機會,「我有同學去了杭州以外甚至澳大利亞工作,但幾乎每年龍舟酒都能一起喝一杯,這個真開心啊!」駱家莊8組35歲的柴茂良這樣說,「就像回到了小時候,村裡頭從村頭到村尾每家都認識,每家都可以去蹭點菜吃的那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