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
如來藏,又稱如來胎,指於一切眾生之煩惱身中,所隱藏的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異名。如來藏梵語 tathagatagarbha,指隱藏於一切眾生貪嗔煩惱的身中、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此又稱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藏。如來藏雖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汙,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如《勝鬘經·法身章》曰:「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如來藏與佛性為同一意義,佛性可說是「佛的本質」,或者說是「佛的本性」。一切眾生,皆具有與佛相等的本性,因此眾生皆具有成佛的勢能,未來皆能成佛。佛性即是如來藏,或稱為「如來胎」——藏如來的東西,所藏的是「如來之胎兒」。當然這是一種譬喻,意指為煩惱所纏的眾生,人人皆具有未來成為如來的如來智。在印度,如來藏思想是公元三世紀開始興起的,而於公元四五世紀間,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思想。此一思想發展的過程,自如來藏經典出世之先後可窺知其軌跡。而最早出現的如來藏思想的經典,是《大方等如來藏經》。《如來藏經》列舉九喻,詳加解說其義。即:
一、如未開花內有如來身結伽跌坐,具天眼者見之,即除去萎花,使其顯現。
二、如淳蜜在巖樹中,無數群蜂守護圍繞之,有人以巧智方便拂彼蜂,得隨意取蜜。
三、如梗糧未離皮糠,貧愚輕賤之人謂為可棄,若除蕩精白,貴顯王侯亦用之。
四、如真金墮不淨處,經年累月毫無朽壞,有天眼者知之,自不淨中出真金,隨意受用。
五、如貧家有珍寶藏,但家人不知,又無語者,遂不能開發此寶藏。
六、如庵羅果之種子,在核內不壞,種於地,成大樹王。
七、如有人以弊物裹真金像,行諸他國,於途忽命終,金像遂棄置曠野,遭行人踐踏。得天眼者見之,取出金像,眾皆禮敬。
八、如貧賤醜陋女懷轉輪聖王,而不自知,常作下劣生賤子之想。
九、如鑄師將初鑄成之真金像倒置於地,外雖焦黑,但內像不變,開模出像,金色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