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而行、向下生長」「期待聽見更美的中國故事」「曾經一集不落追過的節目,受益頗多」……10月16日,《朗讀者》「一平方米」新媒體直播活動新聞發布會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一時間,眾多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刷屏。
文化精品之所以稱之為「精」,是因為它們匯聚了人們美好的精神嚮往,代表了這個時代的主流價值。用能夠走進心靈的作品告訴大家什麼是值得擁有,用春風化雨去潤物無聲,這是文化精品的傳播職責所在。
如同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先生所說,「人生最大的樂趣是發現美、創造美,這個樂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美的樂趣來自閱讀這些名篇佳作。」文學與聲音的交織,不啻為一種「美美與共」的創新方式。作為大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朗讀者》,正是有這樣的初心和落腳。
節目中,基層公務員羅頌華,在朗讀亭獻上一首記錄自己從感染新冠肺炎到康復全部經歷的自創詩歌——《76天的等待》,「我想給這座復甦的城市獻上一個普通人的祝福,也想給新冠愈後重生的自己一股力量。」
武漢市中心醫院的醫生胡軼,站在朗讀亭的麥克風前,中氣十足地朗讀起一首《給孩子的詩》。「作為一名醫生,我陪伴家人的時間太少了,僅以此詩祝福我的家人平安健康。」那些走進「一平方米」朗讀亭的普通人和他們的故事,帶來的是情感的共性、心靈的共振、思緒的共鳴。
「一平方米是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到只容得下兩三人站立,但它又很大,大到可以傾聽數以萬計的心底的聲音。」《朗讀者》第三季用朗讀亭聚焦普通人,而「兩三人」到「數以萬計」的跨越,正是來自直播技術的加持。
當方艙醫院備考學生、疫情期間出生的「小石榴」的父母以及大學生、退休幹警、消防員、醫護人員等各行各業的普通人走進朗讀亭,千萬網友都是他們的忠實觀眾——「一方舞臺,百則故事,無悔人生」「朗讀的意義在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唯有《朗讀者》能夠讓我熱愛,因為文字有光」……很多觀眾在網絡平臺的跟帖留言中這樣說道。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傾情打造的精品創新節目,《朗讀者》播出以來,以全新的藝術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正向的價值傳播,收穫觀眾廣泛好評及社會多方認可。
立時代之潮頭,就要發出時代之聲音,哪怕是最為普通的你我他,都可以「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