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了十多年蕭邦,李雲迪仍覺得蕭邦前奏曲像是一塊演奏家的試金石
15年前,李雲迪在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上奪得空缺了15年之久的冠軍,那一刻,18歲的少年對未來沒有過多想法,「拿到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可以放鬆休息一下。」
今年,恰逢蕭邦誕辰205周年,33歲的李雲迪又回到讓他聲名鵲起的蕭邦世界。9月11日,他首次錄製的蕭邦前奏曲全集《蕭邦傳奇》面向全球發行,「蕭邦傳奇」巡演也將陸續在中國、歐洲及遠東地區開啟。下月,他將以「史上最年輕的評委」身份重返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現場,並於明年發行一張收錄兩部蕭邦鋼琴協奏曲的專輯。
「這是我對自己的回顧,也是對蕭邦的敬意。每次演奏蕭邦的作品,我都有一種朝聖的感覺。」戴著黑框眼鏡的李雲迪,手中拿著《蕭邦傳奇》的專輯,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唱片成品。
這幾年,李雲迪專注於貝多芬和舒曼的作品。重新投入密集的蕭邦計劃,聽著十指在琴鍵上彈出蕭邦的旋律,對他而言有一種親切舒適的熟悉感。他熟悉蕭邦作品的結構與音型,「我很清楚他的語法、語氣和整體風格,演奏蕭邦很順暢。」
儘管蕭邦音樂一直伴隨他成長,見證他從默默無聞的少年成為國際鋼琴家,但蕭邦最重要的前奏曲卻是他從未公開演奏過的。
蕭邦1839年發表的24首前奏曲是一套極富創造性的鋼琴小品,作曲家舒曼曾說,「每一首精細微妙的筆觸都有著蕭邦的典型特徵。」
1838年,身患肺病的蕭邦和喬治·桑離開巴黎的陰霾冬日,前往位於地中海的馬洛卡島嶼療養身體。以往陽光明媚的馬洛卡島,迎接蕭邦的卻是陰雨綿綿,當地人也不願靠近這位患病者。身體的病痛和遠方家鄉華沙的局勢動蕩,令蕭邦骨子裡的憂鬱情緒更加濃鬱。在24首前奏曲中,他用大小調將24首小品間隔開,大調的明亮活躍與小調的感傷陰鬱相互穿插,像是蕭邦內心的兩條明暗線條,既充滿希望,又帶著沉鬱。
彈了十多年蕭邦,李雲迪仍覺得蕭邦前奏曲像是一塊演奏家的試金石,「前奏曲的音樂性是複雜的,技巧也比較艱難。蕭邦對鋼琴的貢獻非常偉大,他對鋼琴鍵盤很了解,能把旋律與和聲寫得獨樹一幟,這也是蕭邦音樂被大眾喜歡的原因。」李雲迪所談的技術,並非像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那樣大開大合的複雜性,而是從鋼琴演奏上細緻入微的細節掌控,包括音色、結構與分寸感的控制。
蕭邦完成24首前奏曲時,尚不滿30歲。李雲迪更願意從年輕人的視角去理解蕭邦內心,用「帶有憂傷的活力去展現」。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李雲迪將自己演繹的蕭邦前奏曲全集比喻為家鄉的川菜,「所有人說起川菜,都只有一個"辣",真正好的川菜,精髓並不只是辣,而是非常豐富的層次。」他不希望人們提到蕭邦就是憂鬱詩人的印象,他更相信,蕭邦寫出的前奏曲裡有複雜多面的情緒,裡面包含著豐富、年輕而積極的特徵。
對於下個月即將擔任評委,他最好奇的是,那些參賽的90後演奏家會怎麼理解蕭邦,「同一個作品,每個時代的理解、想法和審美口味都不一樣。我想聽聽90後的蕭邦是什麼音色,對技術的想法和詮釋的標準是什麼狀態。」
第一財經:蕭邦的24首前奏曲,之前已經有過阿格裡奇、波利尼等鋼琴家的錄音版本,你聽過這些鋼琴家的版本嗎,更欣賞誰的詮釋?
李雲迪:我非常喜歡阿格裡奇的演繹,音色的變化與氣息結合得特別好,非常個性化,符合蕭邦音樂大眾審美聽覺。雖然有些地方從譜面上正式對待的話可能會誇張一些,但還是合理的。
波利尼的演奏很乾淨,音樂方面對我來講過於僵硬了一點,但在技術上、譜面上的理解是很嚴謹的。還有科託的演繹,我認為音樂性是最強的,技術環節的表現或許是年代久遠的原因,稍微有些欠缺,但並不影響他對音樂風格把握的特徵。還有一個是莫伊澤維奇,演奏非常特別,比較小巧細膩,節奏也不快。另外阿勞的演繹,速度偏慢,但對旋律的處理比較像科託。科託太過於重視旋律,這也是他對蕭邦理解的特徵,科託對蕭邦樂句的詮釋,我覺得是排第一的。
通過歷代鋼琴家的演繹,可以看出每一位都有自己的著重點。我這張唱片,是我理解的前奏曲,也是我目前這個年齡段所呈現出來的對這套作品的看法。
日報:已經有那麼多鋼琴大師錄過蕭邦24首前奏曲,你覺得自己能尋找到什麼不同?
李雲迪:對於每一個職業演奏家來講前奏曲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曲目,演奏蕭邦首先需要把風格把握好。面對眾多版本,我可以突破和發揮的空間並不大,因為這已經是傳承過很多代的作品。前奏曲的體裁基本上已經有了一個傳統的展現狀態,蕭邦的風格就是哀傷的、悲愁的、具有英雄主義的,包括技術的風格、聲音的控制、把握的層次,對演奏蕭邦的鋼琴家來說都是比較明確的特徵。
蕭邦的音樂旋律性很重要,但結構性比較古典,要保持古典作品不能隨意的「浪漫」處理。我在練蕭邦的時候。音色是最複雜的技術環節,音色要靠耳朵、感知、以及手指的觸鍵去表現,音色的控制是對作品理解的更深層次的探索,這是最難的,這也是蕭邦作品練習時間最長的原因,要在音色、技術、音樂上達到三者平衡的狀態,很難。
我理解的蕭邦前奏曲,首先要是積極的,前奏曲的音樂特性非常流動,不像敘事曲那樣懷舊,它的律動性、結構都是變化豐富,音樂特徵很年輕,雖然陳述的是比較憂傷的情緒,但是是作為一個年輕人的狀態在呈現,所以要帶有憂傷的活力去展現,這是一部很全面的作品。
日報:整個24首前奏曲,由大小調相互穿插,你在兩三天的錄製過程中是一氣呵成彈完的,怎麼去感受蕭邦的這種編排?
李雲迪:我把前奏曲當成是一個作品,沒把它當成是24首。當然,練習的時候肯定每一首有不一樣的地方。蕭邦創作的時候,不管從調性還是結構上,就像奏鳴曲的四個樂章,對我來講,比如演奏四首敘事曲,我會認為音樂的遞進和發展具備完整性。你看蕭邦的音樂很多都是一個系列一個系列的,就像蕭邦練習曲,每一首調性之間的銜接都有關係,連續演奏時就是一個完整作品。
日報:前奏曲的體裁是從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開創的,蕭邦的前奏曲和巴赫之間有哪些關聯?
李雲迪:那當然,巴赫和莫扎特對蕭邦有很大影響,他的很多音型、曲式結構和創作靈感就是傳承自這兩位作曲家,根是完全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你聽蕭邦覺得很浪漫,但也不是很華麗的原因,他的曲式是非常古典的,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蕭邦很注重旋律,但如果你去分析他的作品,會發現他是一個非常傳統、非常嚴謹的作曲家。
蕭邦在鋼琴的發展上是最完善的,所以在全世界所有鋼琴比賽中,只有蕭邦是對鋼琴最權威的考驗,它的含金量、對鋼琴家的考驗,都是最高的。
日報:有人覺得蕭邦的作品很動聽,但聽多了會有點甜膩,你從演奏家角度怎麼看?
李雲迪:我沒有,我覺得蕭邦的作品越彈越有勁。你要去仔細分析,其實他是很有意思的,就像彈巴赫和莫扎特一樣,彈這個有這個味道,那個有那個味道,他寫的音可能並不複雜,也不多。蕭邦的邏輯性非常強,他絕不是一個憑感覺創作的人。
9月11日,李雲迪首次錄製的蕭邦前奏曲全集《蕭邦傳奇》面向全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