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從「鍍金時代」步入「青銅時代」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海歸,曾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詞」。然而,近年來,隨著大規模「海歸潮」的出現,海歸的素質出現分化,其待遇與預期也與此前形成明顯落差。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去年,我國出國留學回流率已超過50%。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出國留學從「精英化」逐步走向「大眾化」,海歸已從「黃金時代」逐步進入「鍍金時代」,現在已步入「青銅時代」,海歸「去光環化」將成必然趨勢。

    收100份簡歷20份是海歸,「留學赤字」現象明顯改觀

    張卓婭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她說,三四年前,收100份簡歷只有五六個海歸,現在100份簡歷中可能有約20份是海歸投送的。

    200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為14.4萬人,海歸人數為4.4萬人,當年留學歸國與出國留學人數佔比為30.5%;到2011年,這一比例達54.8%。去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增至52.37萬人,海歸則達40.91萬人,歸國與出國人數比提高至78.1%。

    記者採訪發現,除了留學人員數量激增帶來的海歸人數自然增加之外,看好國內發展環境與機遇是「海歸潮」興起的重要因素。在瑞典留學三年、工作兩年後,年近30歲的何岸2015年放棄申請「綠卡」,回到四川成都,在一家網上外送餐飲企業負責市場推廣。

    何岸說,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數十年間社會環境都是靜態的,有的甚至家門口換了塊路牌就算一個大的變化。歸國後發現,都市生活巨大變化的背後處處是商機,「一起出國留學的同學,絕大多數都陸續回國發展了」。

    一些國家的工作籤證和移民門檻提高,也加速了「海歸潮」的形成。3年前在法國留學畢業的周宜菁,原計劃先在歐洲工作幾年積攢經驗再回國。然而法國、英國等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收緊留學生工作籤證,保護本國就業崗位,讓她不得不提前回國。「我們一撥10多個中國留學生,除一個嫁給法國人之外其餘的都被迫提前回來」。周宜菁說。

    此外,近年來我國政府與企業開展「千人計劃」、跨國引才、設立留學生創業園等項目,也吸引了一大批留學人才回國。人社部副部長湯濤日前表示,2015年,各地人才引進計劃共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7542人,2009年以來引進總數達4.4萬人。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21個,6.7萬名留學人才在園創業。

    據教育部統計,改革開放至2007年,我國累計留學出國人數為121.2萬人,累計留學回國人數32萬人,回流率僅26.4%。到2015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404.21萬人,留學回國人數總量達221.86萬人,回流率達54.8%,比2007年提高一倍。

    半數選擇「北上廣深」求職,也有海歸甘當「村官」

    海歸回國後都選擇去哪兒發展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無疑是海歸群體的「最愛」。

    教育部發布的《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5》顯示,參與調查的留學回國人員中,49.34%的人期望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地區尋找職業發展機會。

    業內人士分析稱,一方面,海歸留學攻讀的工商金融、高新技術等領域專業,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能夠獲得更多、更合適的就業選擇機會;另一方面,當前留學大軍中,帶有教育投資性質的自費留學佔據絕大部分,他們在歸國就業時薪酬回報是重要考慮因素,各類企業總部聚集的一線城市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從瑞典一所名校獲得輻射監測專業碩士的海歸韋知華,儘管求職9個月才在上海找到工作,但自感已十分慶幸。韋知華說,他所學專業在國內就業非常窄,全上海從業人員不超過100人,就更別提到其他城市了。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表示,2009年左右調查顯示,當時歸國人員中98%集中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只有2%去了中西部地區。當前北京等地落戶難度增大,而中西部城市通過政策層面吸引人才的力度逐漸加大。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2015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顯示,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漢等地對海歸的吸引有所增加,調查群體中有11.6%的海歸選擇在成都、西安、武漢、鄭州四城就業。

    而各地基層幹部甚至農村村官中,近年來也陸續出現海歸的身影。2011年北京市招考大學生村官首次向歸國留學生放開之後,首次招考便有20人報名參加,其中4人最終被錄取。

    2012年,湖南長沙縣引進留學歸國人才當「政府僱員」,吸引了110多名海歸報名,最終10名海歸被選中並被派往鄉鎮基層工作3年。

    重慶80後小夥子秦玥飛,2011年從美國耶魯大學留學歸國後,到湖南衡山縣賀家山村當大學生村官。當村官一年多,他藉助自己在耶魯參加實踐活動四處籌款的經歷,坐火車四處奔波幫村裡各項基礎建設籌集到80多萬元資金。3年期滿後,秦玥飛又被調到另一個鄉鎮的白雲村繼續做村官,並創辦「黑土麥田」公益組織,為大學生村官與農村創客提供眾籌平臺。

    專業扎堆優勢難顯,留學投入和薪酬回報形成落差

    「2015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顯示,在海歸就業中,14.3%的海歸選擇進入金融業,貿易零售、地產建築、網際網路行業分別佔到7.2%、6.9%、5.5%。海歸創業領域中,排名前三的新生物工程/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貿易零售分別佔比18.6%、13.6%、13.6%。

    記者採訪發現,滿懷預期和憧憬,現實中卻遭遇就業難,成為不少海歸人員的共同遭遇。

    曾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張俐(化名)說,她還在緊張趕論文時,國內畢業生就早已在校園招聘中找到工作。她在7月份畢業回國後發現,心儀的單位都已結束招聘。最終還是得靠父母託關係才進入一家國資參股企業工作。

    「求職四處受阻,自己的留學和外語優勢,招聘企業並不看重,這讓我多次對當初選擇留學充滿懷疑」。張俐說。

    一家知名美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趙蕊說,「外企現在更加注重本土化,有的連英文面試都取消了,只要求能夠簡單交流和讀懂英文郵件就行。」趙蕊說,除少數頂尖商學院外,他們現在更加偏向招聘能腳踏實地的國內畢業大學生。

    高額留學投入和實際薪酬的落差,讓海歸難以「屈就」。教育部留學生服務中心對留學歸國人員薪酬區間調查顯示,博士和碩士學位的留學回國人員,月薪主要在5000元至1萬元,而本科和專科畢業海歸的工資多在5000元以下。

    從英國攻讀碩士畢業後回國的小董,在各大招聘會都被「潑冷水」。小董說,在英國留學一年花費約50萬元人民幣,「本以為可能會比國內畢業生多拿一倍左右的月薪,但事實上薪金水平差不多。」

    啟德教育發布的《2014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調查結果也顯示,約96%的海歸都有拒絕工作OFFER(入職通知)的經歷,其中約62.7%的海歸是因為收入不理想。

    記者採訪發現,當前留學主要集中在海外普通高校的經濟管理、語言藝術等商科類和社會科學類學科,或者知名學校的心理學、宗教學等冷門學科,導致求職扎堆熱門崗位,或者所學專業與國內就業難匹配。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後,將留學教育當成重要產業來支持,需要大量留學生支付學費來支持教育機構運營,留學幾乎「零門檻」,也讓海外留學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機構協會會長齊立新認為,海歸群體在國際化視野、獨立思考工作、快速適應與溝通等方面都具有相應優勢,無論求職還是創業都會增強發展後勁,「但留學本質上應是對本國理論知識、教育內容、科研條件方面的欠缺,有針對性地到他國補充的短期行為,不應一味對海歸群體進行拔高或者貶低」。

    不少專家表示,隨著留學普及,海歸群體「去光環化」將是必然趨勢。因此,留學人員需要加快適應海歸常態化的調整,社會各方對海歸群體也需要寬容與理性,創造條件讓有實力的學子能夠真正報效祖國。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

相關焦點

  • 海歸就業進入「青銅時代」? 產業化衝淡學位含金量
    海外留學市場亂象叢生 產業化衝淡學位含金量  海歸就業進入「青銅時代」?  「為完善我國的海外學歷評估體系,教育部將規定國外學位修業年限不能少於兩年(碩士),一年碩士和半年碩士將不予承認。」近日,網上一條教育部新規讓一些一年制碩士陷入恐慌。
  • 2016年留學熱度下降,海歸就業進入「青銅時代」
    60%以上的海歸認為出國以後更愛國在對出國後愛國情懷的調查中,62.7%的海歸認同出國以後更加熱愛祖國的看法,對於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團結有著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中國留學生成為了中國形象的和平代言人。海歸就業進入「青銅時代」,面臨嚴峻考驗一方面,留學教育大眾化使得留學的整體質量出現下降,另一方面,留學產業化發展迅速,依賴留學服務機構致使留學生對擇校和未來發展沒有明確規劃。國內人才市場越來越注重求職者的工作能力與經驗,僅憑藉國外的學歷已經無法成為求職的穩妥保障。
  • 青銅鎏金的演變及時代特徵
    青銅的演變及時代特徵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 青銅時代的社會,青銅時代的主要特徵,青銅時代的分期
    大家好,我是黃秀美,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青銅時代考古。青銅時代是繼金石並用時代之後,鐵器時代開始之前的歷史時代。青銅時代的主要特徵是青銅冶鑄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由於人類發明了青銅冶鑄技術,並廣泛應用青銅金屬原料製作勞動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使社會生產力發生了質的變革,社會生活也出現了大的變化,因此,青銅冶鑄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時代的進步,石器時代的結束。考古學將青銅文化的出現,青銅工具的應用和鐵器還沒有出現之前的這一歷史時代,稱為青銅時代。所以,青銅時代主要是以人類最初使用青銅金屬工具和生活用具為其標誌。
  • 海歸就業進入"青銅時代"? 順利求職還須端正心態
    一年制海歸碩士面臨就業難  「為什麼你的碩士只有一年時間?一年時間能學到什麼?」這是最讓張航尷尬的面試問題。每逢此刻,他的心裡都會浮現出一種「被質疑的不適感」。  「去香港讀一年碩士,原本是為了提升自己,現在卻被用人單位質疑。」張航有些無奈。
  • 三成海歸薪資低於10萬,為何鍍金職業開始不值錢了,原因在這裡
    導言:三成海歸薪資低於10萬,為何鍍金職業開始不值錢了,原因在這裡近日來某個留學生職業教育機構是發布了一則「2019好貴就業力調查報告」報告的大體內容就是海歸人才近些年來已在國內的吃香程度大跌。據報告顯示,有近70%的海歸,回歸祖國後產生了文化差距、落戶就學、政策限制等問題。而且其中高達30%的人對第一份工作的滿意度低。而且企業端則有27%的海歸,實際年薪小於10萬。而且其自視過高對企業也形成了負擔。年薪小於10萬的留學生,毫無疑問,競爭力有時候甚至連二本院校的學生都難以抵擋。畢竟二本院校奇葩人才相對一本更多。
  • 從「黃金時代」到 「青銅時代」,留學青年路在何方?
    一、海歸的去光環化 :從「黃金時代」到「青銅時代」在近代和改革開放的初期,只有極少數人能享有國家公費出國的留學機會,留學走著「精英化」的路線, 那個時候的海歸是「高水平」和「高薪酬」的代名詞。海歸「已從『黃金時代』逐步進入『鍍金時代』,現在已步入『青銅時代』,海歸『去光環化』將成必然趨勢」。
  • 青銅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青銅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至十九世紀末葉 這個建議 已得到歐洲部分考古學者的贊同 顯然 銅石並用時代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時期 從青銅時代中劃分出去 可以使「青銅時代」的特徵
  • 中國古代史:步入鐵器時代
    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中國古代進入鐵器時代的歷史。人類由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是一大飛躍。中國在西周、春秋之際步入鐵器時代。可以肯定,商、周時代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的高水平發展,為此後冶鐵技術的發明,提供了基本的技術與工藝基礎。
  • 生產力發展主要標誌:青銅器被漆器代替,從而結束了「青銅時代」
    大家好,我是王利營,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青銅冶鑄業的繼續發展。自鐵器出現在我國生產領域之後,作為生產力發展主要標誌的青銅器地位逐漸被鐵器代替,在生活領域,青銅器被漆器代替,從而結束了「青銅時代」。這個取代過程大體上從戰國一直延續到兩漢。
  • 鍍金時代 - 葉永青的遊走
    當「悖論」成為意義——寫於葉永青《鍍金時代》之前文/杭春曉
  • 「青銅時代」的定義
    他在1816年被任命為國家博物館的首席館長後,為了陳列藏品,將館藏武器與工具按製作材料進行了分類,並依照其材料劃分出石器、青銅器和鐵器三個相互銜接的時代。1819年博物館亦按照這種方案布置了藏品陳列。湯姆森在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的國家博物館參觀指南中,對此三時代之劃分作了詳細講述,說明「青銅時代」是「以紅銅製成武器和切割器具」的時代。
  • 《紀元1800》青銅時代屬性是什麼 青銅時代屬性介紹
    導 讀 《紀元1800》遊戲中青銅時代展覽會只作用與當前島嶼,為當前島嶼增加吸引力,那麼青銅時代屬性是什麼呢
  • 青銅時代——青銅工具大全
    在青銅時代早期,即二里頭文化時期,青銅工具已有錛、鑿、錐、小刀等較多的器類。但這些小型工具,形制較簡陋。自此至春秋時期,在鐵器被較廣泛地應用以前,青銅工具雖未能排斥石、木、骨器,但在生產、生活中已起到重要作用,代表這一時代的生產技術之水平。一、斧青銅斧是繼新石器時代大量使用的石斧之後出現的砍伐工具。
  • 「民間使者」是時代賦予海歸的使命(眾話創時代)
    海歸有著承擔民間外交責任的傳統。記得之前曾與一位澳大利亞歸國的企業家閒談,他談起了陳嘉庚,並被老人在抗戰時期為國付出的精神深深打動。如果說戰爭年代,需要學子為國家而戰,那麼在和平時代,就需要我們為國家的發展而工作,發揮自身橋梁紐帶的作用,推進各國民心相通,相向而行。  我的朋友圈裡,最近最活躍的群體之一是海歸的扶貧攻堅群。他們努力將貧困山村的產品連接到世界市場,討論熱烈,情深意切。
  • 青銅時代——青銅樂器大全
    青銅樂器青銅的出現是文明時代到來的重要標誌。據考古發現,早在河南龍山文化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就已率先進入青銅時代,從而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建立在青銅文明基礎之上的洛陽古代音樂文化,並肇始了中國傳統音樂最早的輝煌。
  • 諾克文化: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早的文明,越過青銅直接步入鐵器時代
    ▲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答案是肯定的,這個文明,就是位於奈及利亞中部喬斯高原及其周圍地區的諾克文化,是石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的文化,諾克文化的複雜與特殊之處直到步入21世紀,人們才開始對諾克文化進行持續系統的研究,而研究結果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 中國獨特的青銅時代
    中國青銅時代與世界其他國家與民族的青銅時代一樣,青銅皆不僅被鑄造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尤其是被大量地用來鑄造武器。但值得注意的是,青銅武器在作為中國青銅時代開端的二里頭文化才出現,正與歷史文獻記載的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存在的時間相對應。
  • 青銅時代——青銅兵器大全
    現存的青銅兵器大體有戈、戟(jǐ)、矛、戍(shù)、劍、刀、鏃、弩(nǔ)機等十一類。一、戈戈是一種兵器,也是商周時代常用的兵器之一,因此「戈」也是一般兵器或戰爭的代名詞。青銅鏃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即已出現,其形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
  • 青銅時代——青銅車馬器大全
    車馬器是古代馬車上的青銅配件,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年代的車馬器位於河南安陽殷墟。這些馬車多被埋葬於貴族的墓莽旁邊,一般一座車馬坑中埋放12輛車。多數馬車上有青銅製作的車馬器,有的車箱內還有兵器和駕馭馬車所用的器具,有的馬車邊還埋有駕車的馭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