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朝貝
圖片提供 | 銀川當代美術館
版式設計 | 樂天
由呂澎擔任總策展人的開館展「文明的維度」,以美術史的角度,梳理、審視、展覽、出版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始端,自開館之初便明確了美術館的基本定位。從首屆銀川雙年展「圖像,超光速」帶來的33個國家的73位藝術家,到第二屆銀川雙年展「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策展人和藝術家對於寧夏及周邊地區長達數月的地緣學考察,在為本地民眾帶來國際面孔的同時,也將銀川這座城市的特殊性推上當代藝術的舞臺。
在過去的五年之中,觀眾既可以在銀川當代美術館看到「新藝術史:2000-2018年中國的當代藝術」「聲東擊西——東亞水墨的當代再造」等著眼於在當代語境下探討跨文化或具有地域性特徵的當代展覽,又可以接觸到銀川國際雙年展、「攝影180年在中國」等由國際策展人和國內外藝術家參與的國際性展覽。除此之外,「中國製造」系列展覽往往使用最常見的中國材料或在寧夏就地取材,加深了展覽與本地民眾的互動與關聯。
在銀川逐漸融入全國當代藝術版圖的同時,本地民眾對於當代藝術的興趣也被展覽與公教活動激發出來。一座美術館是否可以影響一座城市的藝術氛圍?在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呂澎看來,答案是肯定的。「這需要時間,五年也許還太短了一些,但就目前而言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每天的觀眾、觀眾的結構和層次包括年齡的變化、地域性的增加,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銀川市民包括西部地區其他城市的市民,都越來越關注美術館的發展,我們所舉辦的這些國際性的展覽,開始逐漸帶動了西部地區尤其是銀川的觀眾們對藝術的了解、理解甚至參與。」
「重構·共建——銀川當代美術館五周年回顧展」展覽現場,2020
2020年7月,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五周年之際,由美術館藝術總監呂澎擔任展覽顧問、美術館展覽學術部為策展團隊策劃的「重構·共建——銀川當代美術館五周年回顧展」,對美術館展出的藝術家及作品進行重新梳理和構建,遴選出近百位藝術家的200餘件作品,勾勒出銀川當代美術館五年之間走過的歷程。Hi藝術(以下簡寫為Hi):銀川當代美術館的方向與定位是「國際性」「當代性」「在地性」,在過去五年是如何通過展覽構建的?
呂澎(以下簡寫為呂):這個定位是通過展覽的規模和比例來執行的。所以你能夠看到,雙年展是突出國際性,當代性,而「在地性」就在選擇藝術家時給當地藝術家一定的安排。當然,這是在不影響策展人的總體構思的基礎上,由策展人決定。不過,我們總是在安排和確定展覽時,與策展人在主題、藝術家等方面溝通,以便不影響我們的定位。
Hi:由於銀川的地理位置,相比於「國際性」「當代性」,其中的「在地性」更令人感興趣,它與全國其他一線或二線城市的美術館有什麼不同?在展覽上有哪些探索?
呂:「在地性」總是在主題、藝術家以及展覽策略上給予體現。例如我們也嘗試舉辦寧夏回族自治區範圍的美術院校的聯展,來充分體現美術館在地性的重視。這個展覽應該形成年度展覽,以保證在地性的特點,同時,有時候我們也做與寧夏有關的主題的展覽。
銀川當代美術館開館展「文明的維度」新聞發布會現場,2015
首屆銀川雙年展「圖像,超光速」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2016Hi:在非一線城市,尤其是在西北地區的銀川做當代美術館,遇到過什麼難處?最大的挑戰在哪裡?
呂:目前我們對觀眾的數量還不滿意,因此,我們針對綜合類大學尤其是美術學院的師生,進行有組織的參觀展覽和舉辦學術活動,這樣可以使目標觀眾的數量有效地增加。
Hi:在過去五年裡,美術館觀眾人數有何變化?美術館又是如何對待與觀眾的關係的?
呂:與其他城市相比,銀川當代美術館的觀眾人數不算多,每年在15萬人左右,每天的觀眾、觀眾的結構和層次包括年齡的變化、地域性的增加,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銀川市民包括西部地區其他城市的市民,都越來越關注美術館的發展,我們所舉辦的這些國際性的展覽,開始逐漸帶動了西部地區尤其是銀川的觀眾們對藝術的了解、理解甚至參與。
銀川國際動漫藝術展「非常上癮——日常生活美學的再延伸」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2016
「中國製造003:懸置」孟柏伸、「中國製造004:鹽鹼地」毛同強個展,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2017
公共教育作為美術館一個重要的模塊,也一直起到帶動西部地區,尤其是引導銀川觀眾、年輕觀眾走進美術館,了解並參與到當代藝術中的職能。美術館是一座城市公共教育的重鎮,藝術,應該是可以被觸摸的能夠一起玩的東西,美術館對於公眾,不應該是「神秘」的,而應該開放的、多元的和有趣的。
2015年8月開幕首展前,銀川當代美術館特別邀請1000多個銀川當地家庭製作布娃娃,呈現在鏡屋中,形成裝置作品,通過共同參與創作,激發公眾走入美術館;2016年「把愛寄回家——手繪明信片」也是廣向社會大眾徵集明信片,無論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是普通遊客都可以參與其中,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2017年,配合東亞水墨藝術主題展,銀川當代美術館開設水拓畫工作坊,讓觀眾在觀展之餘,通過「水拓畫」 這種「玩墨」的形式引導人們動手繪畫,在遊戲中感受水墨,體驗傳統水墨的獨特韻味,並向觀眾詮釋水墨由傳統向當代的轉換;2018年,針對寧夏市民的「光陰的秘密——開啟記憶寧夏的木箱」用無數的個人記憶串起整個寧夏的記憶,展現出一個時代的發展歷程;2019年,銀川當代美術館打破常規,讓「教學實踐科研基地」的合作持續發酵,讓高校學子更主動、深度地參與到美術館的藝術教育活動中,通過舉辦「2019首屆寧夏高校美術作品聯展」,向寧夏高校學子及教師徵集了千餘件作品,借專業藝術平臺向全國展示了寧夏高校60年來的教育成果......銀川當代美術館正在以「在地性」的多元化嘗試,努力打破生活與藝術的疆域,在銀川構建一個文化場域。
銀川當代美術館的觀眾
銀川當代美術館「水拓畫」公共教育活動
「聲東擊西:東亞水墨藝術的當代再造」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2017
Hi:銀川當代美術館舉辦過兩屆雙年展,相比於其他城市雙年展與當代藝術機構的聯動,會感到孤掌難鳴嗎?
呂:這個問題不明顯,關鍵是資金來源,美術館本身在這個方面非常有限。有了資金,什麼都好辦。所以,在這裡再次建議,美術館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基金或者組織,以便能夠有效地推動美術館的綜合建設。
Hi:對於走過五周年的銀川當代美術館來說,有沒有幾年計劃,未來的發展目標?
呂:目前這個還在制定中,尤其是對於公立民營美術館來說,如何經營管理美術館,還有一個不斷試驗和與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磨合的過程,這也是中國的特點。至於展覽方面,我們通常是制定來年計劃。長期的計劃,涉及到很多問題。不過,我們顯然想將銀川當代美術館打造成一個有戰略和策略能力並不斷獲得進步的藝術機構。只是,我們不太習慣吹牛,我們知道如何應對困難和問題,我們有信心把銀川當代美術館辦成全國同行業的前列標杆。
「新藝術史:2000-2018中國當代藝術」,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2019
「沉默的敘述」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2019
「攝影180年在中國」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2019
肖全講座現場
「顯微事件:張小濤作品展」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2019
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學術部現由部長趙子懿、副部長陳建新、成員劉藝、錢璐瑤、王曉榮五人組成。自開館以來,團隊主導了諸多國際、國內展覽,並策劃了此次「重構·共建——銀川當代美術館五周年回顧展」。左起:陳建新、王曉榮、劉藝、趙子懿、錢璐瑤
Hi:作為銀川當代美術館五周年回顧展,此次展覽「重構·共建」的名字是如何確定的?
策展團隊:這次展覽以開館以來所有展出作品為基礎,重新進行梳理、研究與展示。既是一次對五年曆程的總結與回顧,亦是一次藉由重構作品從而重建內心秩序的嘗試。當然主題的確定不僅僅是單純考慮到作品本身,也有對於「疫情」的思考,2020年猝不及防的疫情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痛苦和創傷。疫情的迅猛爆發,迫使人們開始「隔離」,讓每個個體之間都開始「疏遠」;但從某種角度來思考:這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的「緊密」,更加的「集體化」「同質化」了。我們面對同樣的問題,採取同樣的措施,互相關聯,互相維繫——面對疫情,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因此我們也力圖通過這個展覽可以讓人們直面已經發生的困難,重建信心和希望,並承擔起作為個體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為人們的內心重構一座充滿希望和憧憬的堡壘,並經由藝術作品激發多角度深層次的思考,共建一條希望之路。
Hi:「重構」與「共建」,這兩個詞也是對美術館這五年的總結嗎?
策展團隊:這兩個詞可以說是代表美術館五年的一方面,不單純是對於五年的一個總結,關於總結或許可以用到更多的詞比如多元、對立、碰撞、聯結等。
Hi:這次展覽中近百位藝術家及其作品是如何選擇的?他們大概佔過去五年在銀川當代美術館舉辦展覽的所有藝術家多少比例?
策展團隊:首先,我們對開館以來所有的展覽以及展覽所涉及藝術家的所有展出作品重新進行了重新梳理,確定了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闡釋「重構與共建」的展覽主題後,基於先前的梳理與研究,按照作品所傳達的視覺感受和內涵等綜合要素,確定了四個分板塊:即「傳統審美:重構歷史」「夢與寓言:共建希望」「全球化下:共建世界」「人間風景:重構風景」,然後再將與每個分板塊具有相關性的藝術家作品進行選擇。他們大概佔過去五年在銀川當代美術館舉辦展覽的所有藝術家的1/5。
「重構·共建——銀川當代美術館五周年回顧展」展覽現場,2020
Hi:此次展覽及銀川當代美術館舉辦的歷次展覽中,國內外藝術家的比例和線索是又怎樣的?
策展團隊:根據各個展覽主題的不同中外藝術家的比例也會不同。比如我們去年的展覽「新藝術史:2000-2018中國當代藝術」,很明顯,從展覽主題就能判斷參展藝術家全部是中國藝術家。還有像「非常約旦——約旦當代藝術展」「聲·動——荷蘭黑點藝術團體作品展」這類展覽,參展藝術家全部是外國藝術家。再有就是雙年展,因為是國際性大展,有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參展,所以中國藝術家的佔比大概是1/6到1/7。總的來說,中外藝術家的比例是根據展覽主題性質確定的,選擇過程中外兼顧,儘量全面呈現當代藝術的現況。
Hi:銀川當代美術館的展覽野心並不小,例如銀川雙年展的舉辦,第二屆主題「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也很好的體現了美術館的定位。接下來舉辦的第三屆雙年展在主題上會有怎樣的延續?
策展團隊:我們把這個問題理解為如何延續美術館的定位。我們邀請了荷蘭策展人Huib Haye Van Der Werf來擔任第三屆銀川雙年展的策展人,根據目前我們看到的策展人的方案,與美術館的定位是緊密聯繫著的,從他來到銀川後的調研內容和方向來看,在地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不過與第二屆策展人Marco Scottini的策展方向並不相同。
「聲·動——荷蘭黑點藝術團體作品展」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2018
第二屆銀川雙年展「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銀川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2018
官 方 微 信 ID h i a r t 3 0 8 3 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