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1月2日電題:甜白釉不是「傻白甜」
新華社記者周潤健
景德鎮,歷史上著名的御窯之地,代表明代官窯瓷器最高水平的永樂甜白、宣德青花、成化鬥彩均出自這裡。而永樂甜白的出現源於明成祖朱棣的「幸運色」。天津博物館現藏有一件永樂甜白,這是一尊梅瓶,是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天津博物館金牌講解員張凌菲介紹說,永樂白瓷是明朝永樂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瓷器品種,它釉色潔白瑩潤,既像白糖的顏色,又有糖一樣的甜膩之感,因此被稱為甜白釉瓷器。這種瓷器一改之前白裡泛青的特點,釉色變得十分純正,體現了中國古代白瓷燒造的最高水平。甜白釉瓷器以碗、盤、小壺、高足杯、梅瓶最為多見。
「其實關於這個『甜』字歷代的寫法是不一樣的,一種說法認為這種器物質感甜膩,非常美,所以取白糖甜膩的意思,寫作『甜白』;而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是填空的『填』,指的是製作這種瓷器的技術,寫作『填白』。不過,人們更傾向於『甜白』,甜到心裡,白到極致,既形象又生動。」張凌菲說。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甜白釉梅瓶,小口短頸,豐肩平底,端莊優美,通體白釉,釉質細膩,釉色甜美,外壁壓印暗花造型。
「這件甜白釉梅瓶是當時宮廷專門陳設用瓷。」張凌菲介紹,梅瓶最早是用來盛酒的器皿,關於它的起名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相傳宋徽宗非常喜歡梅花,都城開封到處種有梅花,宋徽宗下令御窯廠燒制用來插梅花的瓶子,於是,梅瓶就誕生了。梅瓶在南宋時最常見的功能則是用來盛酒。用梅瓶盛酒有很多優點,一是瓶口小頸短,便於封口繫繩;二是容量大,便於搬運;三是外形圓潤,紋飾豐富,利於宴請,具有觀賞價值。梅瓶作為盛酒器使用一直延續到明代。
作為中國明代皇家的御用瓷器,甜白釉瓷器的燒制其實和明成祖朱棣的個人喜好有很大關係。
張凌菲說,傳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培養自己的皇子,曾經聘請了多位高僧為皇子誦讀經書,其中一位高僧姚廣孝向當時還在做燕王的朱元璋四子朱棣毛遂自薦,說要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而燕王的「王」字上面寫一個「白」字就是皇帝的「皇」字,朱棣心中一震,遂選用姚廣孝輔佐,後來真的就坐上了皇位。朱棣越發相信白色對於他有著重要的意義,認為是自己的幸運色。朱棣喜歡白色,對白瓷情有獨鍾,更對白瓷的燒造尤為關心,要求很高。
景德鎮御窯廠為了迎合朱棣,不計成本終於燒造出了胎體輕薄,胎質細膩,釉色潔白的瓷器,這就是頗有「心機」的甜白釉瓷器。(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