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觀眾發現,武漢美術館的水墨展越來越刷新傳統認知。正在武漢美術館展出的「墨與物·第二屆武漢水墨雙年展」,展出了來自國內40位水墨藝術家的100多件作品,大膽運用新材料,新的視覺衝擊、觀念衝擊,讓人應接不暇。
武漢美術館展廳現場
記者了解到,「武漢水墨雙年展」正成為國家重點美術館武漢美術館的又一展覽品牌。而在此之前,武漢美術館策劃的「大師展」「水墨文章」「水墨新進」等系列水墨展覽品牌,也在各自領域擁有了人氣和粉絲。
武漢水墨雙年展
用「啟、承、轉、合」梳理
中國畫近500年的變遷
武漢美術館自2017年創設「武漢水墨雙年展」。首屆武漢水墨雙年展以「墨攻」為主題,分4個單元展——「啟、承、轉、合」,2個平行展——「積墨成章:武漢美術館館藏湖北水墨作品展」及「周韶華手稿研究展」,為江城人民帶來一年的水墨藝術大賞。
「啟:中國繪畫的思想與筆墨」展,展出了沈周、朱耷、任伯年、項聖謨、王素、仇英、董其昌、王翬、傅抱石等23位明清畫家的作品。23位藝術家,最早的是距今600年的沈周,最晚的是上世紀的傅抱石,前後跨越了500年左右。
武漢美術館展廳現場
武漢美術館館長樊楓表示,以「啟(起)」作為「墨攻」的開端,不是要探討水墨畫的起源問題,取其「開啟」之意,以求啟發篇章,迪哲明道。宋元時期創立了水墨繪畫的最高準則,成為後世難以超越的典範;面對宋元水墨畫的成就,明清藝術家們是堅守傳統還是變革與創新?傳統和成規受到質疑的時代,他們以一種知性的、自覺的和內省的屬性尋求突破,力挽狂瀾。他認為梳理這段歷史,是對當代水墨的未來有啟發作用的。
緊接著,「苦鐵金石、亙貫書畫——吳昌碩作品展」(「承」),展出「金石大寫意」的開派領袖吳昌碩的書法、繪畫、金石篆刻及論畫的詩作。「首屆武漢水墨雙年展」第三單元「轉:筆墨與都市」展,展出了方向、李孝萱、張望、樊楓四位都市水墨藝術家的作品共60餘件。
《墨攻》最後一個單元展《合》展現古今融合、中西融合的水墨之姿。來自美國、西班牙、捷克、日本、韓國等外國藝術家攜水墨畫參展。來自捷克的藝術家伊瑞,帶來了他的《工地系列之沙發》等,畫的是在中國工地見到的日常物品。他告訴記者,中國水墨筆墨十分複雜,表達主題包含中國文化內涵,對外國人來說比較深奧難懂,歐洲人比較能欣賞的是齊白石,「因為他畫的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場景,讓人熟悉親切」。中國當代水墨如何在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伊瑞認為,要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普通人能欣賞,還是應多關注生活題材、關心生活中的基本問題、人存在的基本問題。
當代水墨到底有沒有邊界?
展覽藝術沙龍就是
思想交鋒的陣地
武漢水墨雙年展走到第二屆,以「墨與物」為主題,明顯打破了過去以筆、墨、水、宣紙為基本創作材料的水墨藝術,作品中大膽運用新材料、新觀念,展示當代水墨的各種可能性。
如,藝術家章燕紫的水墨裝置作品《透氣》,以醫用紗布作為媒材,紗布上用硃砂繪製著山水長卷。唐承華的作品《風景》,在紙本《風景》之外,現場布置了燒焦的木塊,木塊的原色和炭黑色組成了極具視覺效果的藝術感覺,與紙本作品相呼應。
武漢美術館展廳現場
武漢美術館的水墨展,除了通過各式各樣的公共教育活動,吸引觀眾參與,達到提高城市藝術審美的目的;還特別注重學術性,通過作品的多樣性、創新性,來達到學術探討的目的。通過藝術沙龍,產生思想交鋒,給藝術創作以啟迪。
當代水墨到底有沒有邊界?配合展覽舉行的「墨與物·第二屆武漢水墨雙年展」沙龍上,現場討論熱烈。武漢水墨雙年展策展人王春辰認為,水墨藝術發展到今天,藝術家創作的實際已經發生了改變,理論界不能視而不見,要找到新的評價語系來評價當代的水墨。而原《畫刊》主編靳衛紅認為,水墨藝術之所以叫水墨藝術,還是應該有中國水墨最核心的東西,否則大可不必冠以「水墨」之名,可統稱為「當代藝術」。
為了給更多正在成長中的藝術家提供舞臺,作為武漢水墨雙年展的預熱平行展,武漢美術館還自主策劃了「水墨新進」展,特別邀請傑出的青年水墨藝術家展示他們的作品。
《水墨文章》走到第五回
每次大展都有一個
熱門藝術主題
除了近兩年打響和走紅的「武漢水墨雙年展」,以及給青年藝術家提供舞臺的「水墨新進」展,武漢美術館新館開館以來,還創立了「大師展」「水墨文章」系列水墨展覽品牌。
2011年《水墨文章·當代水墨研究展·第一回:寫意精神》、2012年《第二回:筆法維度》、2013年的《第三回:文脈創化》、2015年的《第四回:色界變象》、2018年的《第五回:墨道無間——中國人物畫研究展(1970-1985)》,從不同的角度,為專業藝術工作者和江城人民,呈現對中國水墨的探索。
就拿2018年9月18日開展的《墨道無間》來說,展出作品堪稱1970-1985年的網紅作品,它們幾乎是當年時代主題的藝術符號,被載入中國藝術史。歐洋、楊之光的《激揚文字圖軸》,唐大禧的《人民的蘋果》,李震堅的《在風浪裡成長》……125件水墨人物畫名作,從全國8家美術館借展,齊聚武漢展出。不少觀眾說,從前在課本上看到的畫,終於見到真的了。
武漢美術館展廳現場
推出齊白石、劉海粟、黃賓虹等大師展,用作品告訴觀眾他們何以成為大師
對於觀眾來說,武漢美術館的「大師展」更是「必打卡」的。
武漢美術館近年來相繼推出過齊白石、劉海粟、蔣兆和、石魯、吳昌碩、錢松喦、黃賓虹等中國畫大師的個展,被美術界公認為「大師展」。
2019年8月,「一代宗師」黃賓虹大展在武漢美術館展出,為熱氣正盛的江城又平添了幾分熱度。期間。每天觀眾絡繹不絕,展廳裡人頭攢動,正趕上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期間,為了滿足觀眾的觀展需求,展廳還開放了「夜場」。
黃賓虹生前的藝術之路是孤獨的。他去世48年後,作品才逐漸受到重視,2017年,黃賓虹的絕筆巨製《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刷新了黃賓虹作品拍賣紀錄,也讓他成功躋身近現代書畫億元俱樂部。
武漢美術館館長樊楓說,「黃賓虹的畫在當時是非常有超前意識的。他是基於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歷史做出的選擇,中國畫講究以形寫神,他卻提出了一個『破』的辦法,舍其形,保留神,把過去的形體束縛去掉,讓畫面更加有神韻,但不被當時的人所理解。」
「我們今天要學的並不是黃賓虹的繪畫樣式,更重要的是要學黃賓虹是怎樣用中國的文化精神、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去解讀自然,怎麼在自然中找到我們現代的表達。」樊楓認為,這才是武漢美術館辦黃賓虹等人大師展的初衷。
樊楓說,中國的藝術走向世界,沒有其他畫種可以替代水墨的位置。因為只有水墨是完全根植於中國文化傳統的,是中華藝術的來源。水墨走到今天面臨著如何創新的問題,武漢美術館主辦一系列水墨展,通過展覽人物的選取、作品的選取,探討和研究面對中國文化的傳統,我們該如何發展水墨?哪些可以傳承,哪些可以打破,從而走出中國水墨當代的路徑。(楚天都市報記者 徐穎 通訊員 李霞)
來源 | 楚天都市報
編輯 | 魏煒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