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5月27日訊 一場夏雨過後,和煦的山風拂過初夏的裡口山,群山蒼翠,五顏六色的鮮花點綴其中,空氣中有著山林特有的清新感,雨水灌滿了大小河溝,潺潺水聲格外悅耳。
坐落在裡口山下的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王家疃村,已在此經歷了六百多個春秋,翠色掩映下的黑瓦青磚、石屋木門,在被歲月消磨的同時也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一到這裡,頓感時間慢了下來。
柿園民宿處於王家疃村東的山腳下、山溪旁。推開木柵門,古風古韻裹挾著勃勃生機撲面而來,院子用石板鋪就,草從石板縫隙中頑強地探出了綠色,柿樹枝葉交錯、楸樹高大挺拔,質樸厚重的石房仍保留著膠東民居原有的樣子。
佔地近兩畝的柿園民宿原本是三家殘破的農院,經流轉後被轉租給個人經營,到今年五一,開業正好一年了。「特意請北京一家大公司給設計的。」經理姜文飛介紹,「原有特色絲毫沒動,比如樹、房子。就算是新砌的石牆,也是用老輩子的砌石,就是為了突出手工美感。」
柿園民宿有4間客房。西側的兩間客房內,陳設有縫紉機、黑白電視機、座鐘等老物件,火炕也被保留。東側的兩間客房則與賓館無異,姜文飛解釋:「與賓館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這裡沒WiFi、沒電視,因為顧客到這裡來就是圖個清靜。」
據姜文飛介紹,留宿的顧客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看到老物件就有感覺,思緒一下子就穿越回他們的青春年代。」他說,這也是柿園民宿設計初衷,「這才是真正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住宿並不是柿園民宿的主要經營項目,更多的是團建活動。5月21日,一家公司到柿園民宿搞團建活動,這一天,姜文飛從上午忙到了傍晚,光場地費就有2000元的收入。當天還有來自青島的一家三口繼續留宿,「住了好幾天了,一天住宿費是880元。」
王家疃村原本有大量閒置農院,近年來隨著裡口山旅遊業的迅猛發展,不少人來王家疃村流轉破損農舍進行修復和改造,投身民宿產業。「前年的租金是每年兩萬二,去年漲到了五萬。」姜文飛指著相鄰的一處小院說,「現在村裡沿街的院子,每年租金沒有低於三萬的。」
民宿的發展是張村鎮打造裡口山近郊休閒樣板片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張村鎮按照景區的標準建設美麗村居,對村莊風貌進行系統提升,在戶外累計投入資金10多億元,實施了修路、淨水、治河、護山、復綠等工程;在戶內推動家家戶戶打造精緻庭院,四個村子全部實施了清潔供暖、農村改廁、集中供水改造。為了留住美麗村居的「形」和「魂」,在建設過程中注重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古樹名木。
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張村鎮流轉盤活閒置民居和土地,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補短板上項目,目前已有茶園、民宿、咖啡館、美學堂、民俗館、農家樂、採摘園等諸多項目。僅去年,裡口山就吸引遊客240多萬人次。
■相關連結
威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提供的數字表明,威海全市已有民宿集聚片區11個,共有民宿400餘家,主題特色有休閒度假、文旅康養、紅色古風、漁家風情、鄉村寫生等諸多方面。2019年,全市民宿接待遊客42萬餘人次,營業收入1400餘萬元。
下一步,威海將逐步完善對民宿經營、許可、衛生、消防等方面的制度規範和標準體系,從制度和標準化建設上引領民宿的健康發展;進一步優化民宿產業發展配套扶持政策,為民宿產業項目搭建貸款貼息等投融資平臺,在貸款、土地使用、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陶相銀 姜華峰 據大眾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