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我的養老誰做主》|漫談「中國式空巢老人」背後養老弊端

2020-12-19 小籠包RR

「空巢老人」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存在,已經被我們廣為知曉。而近年來,「空巢老人因孤獨頻繁報假警」、「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無人知曉」、「空巢老人被騙光養老積蓄」等相關新聞偶見報端,令人難過不已。

2013年3月中旬的一天,上午9時許,宜春120急救中心接到報警,稱中心城區東風大街一名95歲老人在家割腕自殺,急需搶救。當趕到老人家中時,醫務人員發現,老人平躺在床,面色蒼白,昏睡不醒,床前的地面上一攤鮮血,老人左手腕傷口處流血不止,情況十分危急。醫務人員給予緊急處理後,快速將老人送往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途中,家屬說出了老人自殺的原因——可能由於年後一些親人外出務工,身邊的家人也忙於工作,在家陪伴老人的時間越來越少,疏於對老人的關心,老人心裡充滿孤獨感,一時間無法承受,這才做出輕生的舉動。

我在想,究竟是何等力量,能夠讓一個活到了95歲這般高齡的老人選擇從容赴死?消息稱,這位老人此番已是兩度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唯一的原因,只是因其獨守空巢,害怕孤獨而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如果說,空巢,衰老,對於我們還是未來之事,那麼,孤獨,此刻便潛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它柔韌地蟄伏著,伺機荼毒我們的靈魂。

這也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看的兩本書,《空巢》和《空巢·我的養老誰做主》。雖然兩本書寫的都是關於空巢的話題,且都是取材於真實故事。但《空巢》講述的是80歲空巢母親,所遭遇的電信詐騙,在異化的」一天「中,回憶自己扭曲的」一生「,內容更傾向於「空巢」二字。

而《空巢·我的養老誰做主》是一本關於「養老」的記錄片,該部作品以「非虛構」的紀實方式,以數十位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為描述對象,以深入採訪對象生活、心靈世界的方式,努力客觀還原多個不同社會階層家庭中正在應對的養老問題,立體地還原這一社會問題的現實圖景。重點描述了老人們承受孤老境遇時的生理以及心理困境,同時兼顧子女、親屬等家庭因素和社區、政府等社會因素,在對矛盾各方面的如實反映中,全景式地梳理當下養老難題的社會背景,以及圍繞這一難題的諸多癥結。

作者戈舟將視角聚焦在空巢老人們的「孤獨」上,而這種人性中深刻的情感,古今同慨,卻是共通的。因為孤獨,所以悲傷;因為孤獨,所以嘆息。那麼今天,我們就以「養老」為角度,來漫談《空巢:我的養老誰做主 》「中國式空巢老人」背後的養老弊端!

一、【「空巢老人」現象的出現,是自然規律使然】

《空巢:我的養老誰做主》的核心詞,就是空巢老人「孤獨」。作者戈舟想深入了解老齡化時代的構成方式,了解事實真相,於是決定利用假期,帶著兒子,共同進行了訪問空巢老人的行動。父子倆在這一年裡,走街串巷,深入鄉間,頻繁地共同聆聽著數十位空巢老人的故事。

「空巢老人」現象的出現,首先當然是基於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佔總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定比例時的人口結構模型。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的老人,達到總人口數的10%,該地區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近些年這個標準有所調整,新的標準是65歲的老人佔總人口數的7%,即該地區被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如今,老齡化已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人均壽命的增高,本來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但這種社會進步的表現,卻令人類社會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老齡化的加速,勢必對經濟、社會產生大規模的壓力。而中國面臨的巨大養老壓力,具體症候之一就是——空巢老人家庭比例的畸高。

空巢老人家庭是指無子女或雖有子女但子女成人後離開老人另立門戶,剩下老人獨自居住的老年家庭。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論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個人家庭生命的最後一站。

小說《空巢》裡的母親:孩子們早已遠走高飛,老伴也撒手人寡,僅有的妹妹也住在千裡之外的北方。沒有親人陪著過周末,甚至沒有親人與她一起過春節。她是「真空」極的「空巢」老人。空巢不可怕,可怕是空虛。「孤獨就像是一個情感的羅盤,它能夠讓人辨別親情。」推銷員小雷的細心和體貼讓她淡忘了自己孤獨的處境。其實,她也知道,小雷推銷的那些保健品和器械對身體沒有用,但它能夠帶來幸福感。因為她在小雷身上找到了做母親的幸福感。

《空巢》裡母親的孤獨,讓我想起曾看過的一則小品《老有所依》:兩男子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管社區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們都叫「爸爸」,不時給他們送點東西,陪他們嘮嘮嗑,目的就是要老人們心甘情願地買保健品。不料一天,男子的親爸找上門了,嚷著也要買他們都產品,結果三人在爭吵中說漏了嘴,東西其實就是普通的產品,沒什麼用,一切都是騙人的。

結果老人們紛紛要退貨,可他的爸爸卻願意把老人們退的東西都買了。他說:「我買的不是你的產品,爸買的是你的時間。小時候,你需要人照顧,爸媽就整天陪著你,現在我們老了,你們呢?你們就不能抽點時間陪陪我們嗎?你面前的這群叔叔、大爺們,活一輩子了,什麼沒見過,為什麼他們還願意過來聽你說這些胡編亂造的東西?我們老年人,需要的不是什麼保健品,也不是什麼小恩小惠,我們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只有兒女回家了,家才溫暖呢?

空巢老人生活中的無以言說,就是一個致命的匱乏。孤獨,由此便更凸顯了它有違人道的殘忍。無疑,老人們都是艱難的,這是自然規律使然,儘管程度各有不同。相較於肉體衰敗這樣的自然規律,孤獨,就顯得格外沉痛。因為前者不可逆,所以我們面對起來反而易於接受。而所謂孤獨,似乎是一個可以人為調劑的情緒——儘管人之孤獨,亦是不可辯駁的生命本質——所以強加於己的時候,才如此令人神傷。

二、【「中國式空巢老人」背後的養老弊端】

養老的定義:原為一種古代的禮制,擇取年老而賢能的人,按時供給酒食,並加以禮敬。第二個意思是年老在家休養,現在的養老政策多是這個意思。第三個意思是扶養年老而不能自給的人。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重視」孝「的國家。」百善孝為先「,中國人把贍養老人看作人生的一件大事,甚至是事關自身道德完善、生命價值的根本性指標。然而隨著城市化、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中國人發現,」孝「的中國開始面臨倫理難題,現代」養老「的難題,嚴峻地擺在了以孝為先的中國人面前。

家庭養老:從來都是被專家和國家所認可最合適中國人的養老方式。父母養育兒女,兒女贍養父母,這種下一代對上一代予以反饋的模式,在每兩代之間的取予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單位內形成一個天然的養老基金的繳納、積累、增值以及給付過程。

中國憲法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這是對東方反哺模式的法律解說。而家庭養老,概括地說,就是「在家養老」和「子女養老」的相結合。中國人提倡尊老愛幼,在全社會形成養老尊老的風氣,為老人養老送終,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子女一種理所當然、責無旁貸的義務。

①「在家養老」:在中國,家庭養老通常被解讀為由子女供養,並且更多的是指來自兒子的贍養。是中國人視為天經地義的選擇。一旦缺失了「子女養老」的支撐,並且沒有制度性的彌補,這種頑固的文化傳統立刻便顯得極度脆弱,使得中國人家庭養老的強烈願望,轉化成強烈的失落。

②「養兒防老」:是中國傳統養老方式的基本特徵,傳統家庭一般通過生養子女來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遊」等都是孝道倫理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須贍養老年的父母,否則,將受到道德輿論的譴責。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的發展,中國人的子女數量少了,子女不在身邊了,子女事業的壓力增大了,子女還要照顧自己的子女了,子女也不再把贍養父母作為最高的人生價值了等等。「空巢老人」現象的發生,在不同程度上與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關係。養老成了中國家庭倫理不能承受之重。

如今,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經開始進入老年。「421」家庭模式作為中國今後幾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是一個極度風險型的家庭架構,對養老而言更是如此。獨生子女的現實,不僅使父母早早步入空巢的階段,更長地經歷空巢期,同時也將他們置於一種更加脆弱的家庭養老的基礎之上——無論是經濟來源、生活照料,還是親子交往、精神慰藉,他們能夠從這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顯而易見都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說,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一個重要的影響就是最大限度地削弱了中國傳統社會「家文化」的基礎,使得眾多中國家庭養老的對應措施黯然失色。

針對這種情況,中國已開始著重加強制度性建設,尋求「制度養老」對「養兒防老」的替代。2012年底,中國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全覆蓋,中國進入全民「制度養老」時代。然而,保證每位60歲以上老年人可以領到養老金,只是物質性解決日漸嚴重的養老問題的第一步。如何設計中國人的養老方式,怎樣在精神層面應對「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問題」,依然任重而道遠。

空巢老人,在深層次上,這個命題已經觸碰到了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的倫理傳統。由此,這個看似人類進步需要共同面對的「普世」命題,對於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而言,便顯得尤為沉重。調查顯示,中國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達到60%,而達到疾病程度,需要醫學關注、心理幹預的空巢老人,比例佔到10%~20%……

三、面對空巢老人無處安放的孤獨,該如何改善「中國式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

看完《空巢:我的養老誰做主》這本書,印象最深刻就是:」孤獨感伴隨著人的一生,在生命年輕的時候,它容易被隱匿。但當暮年來臨,人的所有生命特徵均走向衰亡的時刻,孤獨卻日益壯大,直至強悍地統治了那一顆顆蒼老的靈魂「。書中的那些空巢老人們,不管身處是城市,還是農村,孤獨的靈魂總是無處安放。

整體來說,這本書表面寫的是」我「的養老誰做主,其實不然,這個」我」不僅指的是父母,也是自己,或者是子女。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逃過衰老和死亡,父母如此、你我亦如此。那面對」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該如何改善呢?以下3點意見,純屬個人想法。

①減緩「中國式空巢老人」的空虛,自身追求是關鍵:

偶然讀了一篇,央視新聞女主播徐莉的文章《中國老人放棄自己太早》,深以為然。中國人意識裡有一種東西,比如,見到某人狀態不錯,最常用的評價是:哎呀,都這歲數了還這樣,真不容易。這歲數怎麼啦?難道退休後,只能在家帶孫子,做家務嗎?很多時候, 我都希望父母能自私一點,學學西方的生活態度,那種對於」一雙鞋子樣式「的關注度,遠多於」一捆大蔥「的價格,才是真正的生活。

2015年,中國國際時裝周上,79歲王德順老人T臺走秀。僅僅30秒的走秀,卻贏得了媒體和中外友人的一度喝彩,老人被稱為「老鮮肉」、「最帥大爺」。曾經在大眾的眼裡,79歲的年齡完全稱得上高齡,完全可以坐在家裡曬曬太陽,三五成群一起嘮嗑兒,或者杵著拐杖蹣跚行走。這是大多數老年人表現出來的現象,也是大多數老年人的宿命。

時代在進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注重自身的追求。記得我前天刷的一則小視頻:13位老人在農家小院抱團養老,養花搓麻將,互助互愛親入家人。就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晚年生活,老人退休後,兒子不用管爹娘,老人不用管孫子孫女。

自身追求永不言棄,它自需對自己多一點關心,多一分要求。老人們,別在任何時候放棄你自己。

②減緩「中國式空巢老人」的孤獨,子女的關愛很重要:

前段時間,媒體調查「空巢老人」生活現狀,其中一位老人的情況引起讀者共鳴: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裡。一位65歲的老人,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伴5年。凌晨三點,老伴摔倒在地,老人努力了20分鐘仍然沒扶起,急得暗自落淚神傷,而距離遙遠的獨生女兒,此刻卻躺在通訊錄上。

中國提倡反哺式養老,就是父母把我們養大,我們養父母終老,一報還一報。當我們在北上廣深打拼時,遠在家鄉的父母卻不敢病、不敢老、不敢報憂,正默默承受著「老無所依」的孤獨和無助。他們是空巢老人,也可能是未來的你和我。

百善孝為先。在生活中,子女要儘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儘量滿足老人的需求,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工作再忙,再重要,也沒有家人重要,多一些時間陪她們,多給他們打打電話,如果有條件的話,把他們接到身邊,可以每天陪著,為人跡袱管惶攮耗歸同害括子才知道父母的辛苦。

費孝通教授講過:「家,強調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相互依存。它給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它也有利於保證社會的延續和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但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並不計較經濟貢獻上的平等問題」。可見,中國老年人更多的是渴望從子女身上獲取那種情感慰藉,「兒女孝順,含飴弄孫」,是中國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託。

③減緩「中國式空巢老人」的問題,社會的制度是根本: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到2030年,我國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這意味著屆時將有超過兩億的空巢老人。到2050年,我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將達到1.08億,臨終無子女的老年人將達到7900萬左右,失能老年人將達到1億左右。

面對這麼龐大的數字,改善」中國式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是根本。不管是以房養老、機構養老、出國養老、多元養老、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社會保險養老、社區養老等,都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表示,十二五期間,民政部決定,連續五年開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年活動,用多元方式來解決養老問題。啟動敬老、愛老、助老工程,工程有個六個計劃作為支撐。一是在大中城市要建設一批集養老示範、培訓實訓為一體的較大型的養老機構,簡稱為「陽光計劃」。二是在區縣一級,每個區縣都要建設一所以養老為重點、兼具為殘疾人和孤兒服務的綜合性服務設施,簡稱為「月光計劃」。三是在社區要建設為居家養老服務的、星羅棋布的站點,簡稱為「星光計劃」。四是在農村鄉鎮繼續建設為五保老人服務的五保敬老設施,簡稱為「霞光計劃」。五是開始試點、逐步鋪開,在農村建設的、由村主辦的互助養老幸福院,簡稱為「幸福計劃」。六是同時在各類養老機構和社區配置不種康復輔具,簡稱為「福康計劃」。

如今從中央到地方,有頂層的設計,有民間的行動,針對「空巢老人」這一無可迴避的社會之痛,均有了較為積極的態度。儘管完全克服這一社會之痛,在近期看來,幾乎是無望的,其任重與道遠,或許非幾輩人、上百年都不能實現。但是,這是嚴重的時刻,在這樣的時刻,畢竟,我們已經開始了積極的跋涉,而人類社會的進步,又從來都是在新的跋涉中日臻美好的。

我願意抱有善意的樂觀。因為,我們每一個孤獨的個人,都是這世上彼此的眺望者。

結言:

此刻誰在世界上某處哭無端端在世界上哭在哭著我此刻誰在世界上某處笑無端端在世界上笑在笑著我此刻誰在世界上某處走無端端在世界上走向我走來此刻誰在世界上某處死無端端在世界上死眼望著我——裡爾克《嚴重的時刻》

《空巢:我的養老誰做主》從某種程度上講,它不是一本寫給無數未知讀者的書,它幾乎就是作者戈舟和這數十位受訪老人之間私密的對話。誰都要變老的,誰都會離開這個世界的,如何過好晚年生活以及有尊嚴地離開,是我們共同要思考面對的問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或許年輕時,無法體會老人的孤獨。但切記: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同時希望社會能早日從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真正做到「夕陽無限好」。

最後,願天下所有老人都能老有所依!

相關焦點

  • 空巢合租、社區型養老、就近養老…… 當你老了,住在哪裡?
    在中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提速,「當你老了」已經成為一個不容迴避的嚴肅課題,被稱為「銀髮經濟」的老年產業也因此勃興。時代更迭,越來越多的老人正在活出自己的精彩,「夕陽紅」已不只是一瞬間的燦爛。新消費的背景下,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面臨迭代,一個超級養老市場正在形成,一幅生機勃勃的杭城「銀髮經濟」圖鑑正在鋪開。在哪兒養老,誰來養老,老了該做點什麼?
  • 濟南空巢老人花樣養老:爹媽老了,「拐杖」在哪兒?
    齊魯壹點 記者 崔巖 攝  面前盆裡混雜的飯菜,是老人這兩天的食物。除了噁心,小聶實在想不出別的詞來形容,小聶是一名社工,目前所服務的項目恰好跟空巢老人有關。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濟南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23.17萬,佔全市總人口19.68%。這也就意味著,每五個市民中,就有一位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在這其中,空巢老人的比例,達到了三分之一。
  • 日間照料中心提供多樣化養老服務 空巢老人變身微信達人
    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人員為老人們義務理髮「微信到底有多好玩?看你們年輕人天天玩得挺帶勁的,我也想學學怎麼個玩法。」開發區文匯街道的呂大爺是位空巢老人,在外地的子女給他買了智慧型手機,可他拿著手機干著急,不知如何使用五花八門的手機軟體。
  • 空巢老人是巢空還是心空?
    造成這一切,「我」的心理原因顯然是不可忽視的。但是「我」的這種心理正是根源於「空巢老人」的生活。2.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空巢老人之所以空巢,是與其自身的家庭,個人和社會是息息相關的。「我」生活是不僅空巢而且是「真空」那種。
  • 叮咚快評丨患癌老人挖坑等死,背後是「空巢之痛」
    視頻截圖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一個老人要如何絕望,才能作出這樣的選擇?我們無法想像老人經歷了什麼,但也不必一味苛責他的子女。看起來極端的個例,實際上指向了「空巢老人」的普遍境遇,新聞說「他兒子平常多在外面忙工作」,這一句話道出了多少辛酸? 「空巢老人」是經濟社會轉型的自然產物。當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後,獨守「空巢」的老人通常無依無靠,變得不願出門、不敢生病。
  • 養老社區裡走出「明星」萬科打造可複製養老樣本
    「以前我從來沒想過父母養老的問題,我覺得我昨天還在跟我爸撒嬌呢!」電視劇《老有所依》裡的一句臺詞,道出了時下我國部分家庭的「養老困境」——在家庭中,所有的關注點都給了孩子,卻往往忽略了老人的生存狀態。據聯合國有關機構預測,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佔比將達到36.5%。這意味著我國將進入深度老年化社會階段。
  • 四關鍵詞決定「中國式養老」 服務社會化成趨勢
    家庭為老年人提供養老照料的能力越來越脆弱,養老越來越成為一個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社會問題。  面對這一切,無論從國家戰略定位、各類政策傾斜、社會資源分配,還是從社會養老文化的養成、老年人自我心理調節等各個角度衡量,我們準備得怎麼樣?  中國式養老是個什麼「式」  中國式養老必然要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
  • 重陽節:關注農村「養老斷層」問題
    前言:一些農村高齡空巢老人,年老反而需要自養,高齡仍幹著沉重的農活出。傳統的「養兒防老」、農村互助養老受到衝擊,而新興市場化養老方式,由於成本高、農民養老觀念轉變難等問題,尚未被空巢老人接受,農村出現「養老斷層」。
  • 專訪|弋舟:以孤獨之名,走近空巢老人
    除了養老金卡、身份證件,他們覺得唯一值得帶在身邊的就只有孩子們的照片了……「這樣的細節比比皆是,它們不是我作為一個小說家虛構出來的。對於空巢老人,我曾經有過一些概念上的想像,甚至還沾沾自喜地以為那是我的精神強項,但它一旦落在一個你完全無從想像的事實時,你才會發現『概念』距離『真實』有多遙遠。」
  • 社區日託所 為你盡孝「空巢老人」
    為此,「十一五」期間,成都市將通過增加護理床位、給空巢老人建日託所、貧困老年人進老年大學減免學費等給老年人提供養老、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多方面保障。  據成都市老齡辦宣文處處長彭子旭介紹,調查中他們發現,成都市目前無人照看的「空巢老人」也有所增多,截至目前,約10萬個空巢老年家庭,近15萬老人獨守「空巢」,空巢老人比例佔老年人口總數的9%以上。
  • 當下最不可忽視的養老問題
    這一言論讓我不禁想到一句話:「中國是老年人最多的國家」。時至今日,我國失能老年人已經達到4200萬,80歲以上高齡的達2900萬,空巢、獨居老人高達1.18億。看著這些數據不難想像當今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面對高齡、失能、空巢、獨居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和生活支援以及養老事業的發展。 醫療、養老等這些民生話題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老有所養也是全國兩會頗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 青島老年人口超200萬 超半數為空巢老人
    目前,全市老年人口超200萬,超半數老年人口為空巢老人,單身獨居老人佔比超一成。全市老年人口超200萬 老齡化程度加重老年人口快速增長,所佔比重不斷提升。超半數老年人口為空巢老人,單身獨居老人佔比超一成。受現代生活理念影響,越來越多的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口比例呈日益增多趨勢。2017年末,全市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佔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為53.2%,比上年提高4.19個百分點。
  • 空巢老人去世一周無人知曉(圖)
    日前,蚌埠市發生一起慘劇,一名六旬空巢老人獨自死在家裡,一周後才被鄰居發現。據了解,老人有兩名女兒,但都不在身邊,老人嗜好養犬,家裡曾養了近十條狗。記者昨日得知,老人死後,這些狗都已經被處理。
  • 空巢不空心 武漢蒲潭社區開展空巢孤寡老人走訪慰問活動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陳泉 通訊員肖萌、楊慕曦)11月26日,武漢蒲潭社區組織多名老年文藝志願者前往社區空巢、孤寡老人家中,為他們打掃衛生、整理家務,並送上生活日用品,讓老人們暖心過寒冬。志願者在空巢老人陳奶奶家中慰問。
  • 中國半數老人「空巢」生活 心靈孤獨導致性格偏執
    這誰也沒有辦法。」艾先生說。  心不空「孤島」才能連成「大陸」  「要按我現在想起來,事情是有點過。這事真不值當的,他罵我兩句,我也罵他就行了,到不了這麼嚴重的後果,人家就借個凳子。雖然是管街坊的閒事,也沒有這麼管的。」艾老漢現在後悔不已,尤其是兒子在事後替自己賠償了楊家人12.5萬元,背上了一大筆外債。「要說我兒子是沒比。
  • 老人如何頤養天年——人大代表熱議養老問題
    平均每5個遼寧人中就有1位老人,其中近四成老人處於「空巢」狀態  根據遼寧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全省60歲及以上人口851.1萬人,佔總人口的19.38%,較2013年年底,增加了51.8萬人。
  • 《空巢》:空巢老人的背後,缺失的是情感的溫暖和信賴的渴望
    在《空巢》這本書中,作者薛憶溈用文字深度剖析父母輩的心理,去探尋空巢老人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他們為何如此固執不聽勸,以及作為兒女該如何重新看待父母和理解父母。《空巢》這部小說是薛憶溈根據母親的親身經歷加以編寫,他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對母親那一代人的「心理分析」。
  • 高端養老、旅居養老……養老騙局花式掏空老人錢!(轉給爸媽)
    「我被騙了216萬」「我被騙了160萬」「我被騙了125萬」……近日,長三角某市多位老人向媒體哭訴了被一家涉養老投資公司騙光養老錢的經歷。該市警方近期破獲一起涉數千人、以養老為名義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以下簡稱「非吸案」)。記者調查了解到,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龐大的「銀髮市場」吸引著越來越多市場力量參與。
  • 網友快評:老人白骨無人知 養老保障需給力
    但中國人的傳統向來是入土為安,還是一抔黃土掩白骨吧,想來誰也不想死無葬身之地。  「不能排除因劫財被害。否則怎麼會死在洗衣機後面?」搜狐山東省淄博市網友「zhangk130」擔心老人是被謀殺,老人如此悲慘的死亡確實讓人難以接受,但警方已經做過調查,排除了他殺的可能,認定老人是自然死亡。
  • 弘揚尊老、敬老、愛老、養老美德 把常回家看看落在實處
    老齡化不僅速度快、來勢猛,還面臨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規模大、人群疊加性強等突出問題。《空巢老人調查:在孤獨中,人的尊嚴也會喪失乾淨》《你爸躺在地上,你卻在通訊錄裡 》及 「我們不怕死,但怕生病,怕給子女添麻煩」,一篇篇關於空巢老人的報導,戳人淚點,也引發業界和整個社會對如何做好養老的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