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在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發生了一件震驚國內外的大事。那一年大旱,幾個村民在沙石灘上挖井,以期待能夠尋找到水源灌溉農田。但就在他們挖土撅井的時候,竟然從地下挖出了一個真人大小的殘俑頭來。這件事嚇壞了當地的村民,但卻令整個考古界為之振奮。他們發現的正是秦兵馬俑,在這些兵俑的身後,守護著的,是一座宏偉的皇陵——秦始皇陵。他們不曾想到,這一鏟子下去,揭開了一個埋藏千年的秘密,他們喚醒了一個沉睡千年的地下王國。
世界遺產秦始皇帝陵
《秦俑兩千年》正是基於這個「地下王國」所著的作品,它以秦兵馬俑為端點,層層剝離秦王朝的發展歷史以及秦始皇陵潛在的謎團,為我們全面了解秦始皇及秦始皇陵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秦始皇陵至今仍沒有被全部挖掘和展現,這其中有著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關,以及複雜的保護問題,但單從我們如今能夠看到的就足以斷定,秦始皇在地下建造的是一座異常宏偉的宮殿,這座宮殿裡有秦始皇所喜歡和需要的一切,用以保障他「死後」的生活。
《秦俑兩千年》中介紹,我們所看到的秦始皇兵馬俑其實只是陵墓的一部分,他們是秦始皇一比一還原的「地下軍隊」,包括軍人的官級、數量、分布以及戰車戰馬兵器等,都經過了詳細的規劃,進行現實的還原。
但更讓人震驚的是,這些兵俑坑只是秦始皇陵相對壯觀的巨型陪葬坑,卻並非是秦始皇陵全部魅力所在,在陵墓周圍,還有許多的小型陪葬坑,它們的角色和故事更令人著迷。
1962年,陝西省文管會工作人員曾對陵墓進行了一次專業調查,調查發現陵墓群包括兩個有圍牆的區域,一個內牆區域,內有墓穴以及一些相關的建築,以及內外牆之間的區域,包含建築遺址、次級墳墓和陪葬坑等。後續數年,考古人員又陸續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坑,如馬廄、刑徒、朝臣等等,在陵墓區的17個小型陪葬坑中也發現了野生動物和鳥類,作為秦始皇「死後」的私人狩獵場……
兵馬俑地下軍隊局部圖
這些被挖掘出來的部分足以令世界驚嘆,但遠遠不是秦始皇陵的全貌,真正的秦始皇陵依然保持著神秘,就如同書中所說,「至少現在,全面規劃和陵墓的內容仍是一個謎。」但能夠確認的是,在建造這座陵墓時,秦始皇已經想好了他所想要的一切,將他們統統搬進地下,用來充實他「死後的世界」。那是一個有文化有娛樂有政治有軍事的世界,他想要永久的佔有它們。
秦始皇陵挖掘出動物
建造秦俑包括皇陵的主意到底是誰出的?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分歧,有人認為理應是秦始皇,也有一種說法稱也許是羋夫人,也就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無論是誰,他們的初心和目的都是一樣的,建造這座陵墓就是為了彰顯秦朝千秋萬世統治的痴心,以及永生的妄想。
公元前3世紀流傳著一種觀念,其主要內容是宣揚一種「死人即神明」的思想,這種思想對秦始皇影響很大,促使秦始皇建造「死後的世界」。
秦始皇雕像
秦始皇對於「永生」的追求是眾所周知的,他認為只有個人長生不老才能使他的王朝永續,因此他極度抵制「死亡」,甚至不願意聽人提到「死亡」兩個字。為了長生不老,他曾雲遊四海尋找秘方,更是花費重金派人尋求靈丹妙藥,最終他認識到,走向永生的第一步,就是要抑制身體的腐爛,這樣當他得到永生時候就可以在地球上或者精神世界裡漫遊。
因此秦始皇陵內部有大面積的水銀和玉石,這就是為了「永生」設計的。在當時的人的觀念裡,人們相信這兩種材料能夠有助於身體的保存。
首先是玉石。在中國神話中,玉一直與一些神秘的永生的概念聯繫在一起,許多神仙的名字中都有「玉」字,如玉皇大帝等,在當時玉也是鍊金術和追求永生裡必不可少的元素。另外一種元素汞也是鍊金術的重要成分,它被早期的鍊金術稱為「長生不老藥」。所以秦始皇在陵墓裡放置了大量的玉石以及汞製作的流動的水銀,用來保存他的墓穴和屍體。
秦始皇以為他可以在他的墓穴裡監督並控制他的後繼者,延續一個萬年帝國,然而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秦始皇「永生」的理想並沒有實現,他甚至沒能活著看到他的陵墓建完,更別提享受「死後的世界」了。
隨秦始皇一起下葬的銅車馬
秦始皇陵終究沒能建完,在《秦俑兩千年》這本書中寫道,「除了放置兵馬俑、戰車和馬匹的三個坑外,還有第四個坑,在發掘時發現它是空的。」這也許是因為在秦始皇去世以後,各地隨之爆發的起義打斷了工程的進程,但更可能是,因為最重視這座陵墓,最通曉陵墓建造計劃的秦始皇已經死了,在秦始皇陵的建造工程上,「後繼無人」。
無論如何,秦始皇在修建這座陵墓時一定不會想到,他不僅會死,在他死後甚至沒有人能繼續完成他的這項「偉大的工程」。因為從那一刻開始,秦朝已經開始走向了末路。
由於秦始皇幾乎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會死,或者說因為他期望長壽,拒絕考慮死後的問題,所以他對於「繼承人」幾乎沒有做太周密的安排。而這也給了那些野心勃勃的大臣「可乘之機」。
在秦始皇死後,他的皇位並沒有傳給真正的繼承人——長子扶蘇,這個有望能夠傳承秦朝衣缽的有志青年,而是在重臣李斯與趙高的合謀下,利用秦始皇二兒子胡亥的私心獲得默許,篡改了遺詔,使胡亥成為了最終的「秦二世」。最終皇帝無能,奸臣當道,從此斷送了秦朝的「性命」。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從公元前221年到前207年,誰也不會想到秦室世代600餘年精心策劃的「千秋萬世」之夢,僅僅享受了這短短15年的統治時間,就付之一炬。而這種「葬送」,很可能與秦朝的「偉大工程」有關。
《秦俑兩千年》中介紹到,秦國的衰亡其實很可能與秦始皇「大興土木」有關。隨著他成為一國之君,開始統治全國的勞動力和經濟之後,他在10年間,用令人震驚的速度修建了「6800公裡路,約2800公裡長城,2條大運河,為120000個貴族修建住所,為自己修建700餘座宮殿和祠廟……」這些龐大的工程嚴重透支著秦國的經濟和勞動力,讓百姓生活在極度的物質、勞力與精神壓力之下,從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所以幾乎可以說,所謂的秦始皇陵並不是秦朝偉大的象徵,相反,正是秦朝妄自尊大,自我斷送的見證。而這段歷史以及秦始皇陵的秘密與魅力值得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