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張雲雷,是這兩年相聲圈比較火的一個演員,德雲社新晉的「流量擔當」。他在大眾眼裡,就是一個「偶像派」,單純靠著一張臉吃飯;但對於了解他的人來說,他只是一個相聲演員,從沒變過。很多人都說張雲雷出圈了,進入偶像圈了,但在我看來他依舊是那個熱愛相聲,熱愛傳統的張雲雷,他一直就在相聲圈裡。
現在的他,是一個出圈又不出圈的相聲演員。他的能力才是讓他真正橫跨相聲圈和偶像圈的橋梁。因此今天,我將從個人能力、弘揚傳統、堅守本心這三個部分,來分析張雲雷出圈又不出圈的原因。
一、個人能力:從小學藝,唱的太平歌詞成範本
張雲雷,從小就跟在郭德綱老師身邊學習相聲。在採訪中,郭老師不止一次地說過,小時候張雲雷練功背貫口就把他堵在一個牆角,說錯一個字打一個嘴巴。《風味實驗室》中,張雲雷自己也說小時候背貫口就在牆角裡背,面前還會放著一張紙(練習的時候看噴不噴口水),就是這樣天天練,才有了現在的張雲雷。
很多人都知道張雲雷有一個稱號是「太平歌詞老藝術家」,這可不是說說而已。跟在郭德綱身邊學習,每天從早到晚上下午各五十遍,唱不完就不準吃飯,而且還專門給他一個錄音機讓他把每天唱的都給錄下來,等他回來檢查。現在德雲社學習太平歌詞聽得他的錄音,足以證明他的能力了吧。
你說張雲雷水平不高怎麼可能呢,郭德綱的水平毋庸置疑,他親手帶出來的孩子能有多差,德雲社誰不知道張雲雷的柳活兒一絕。從小學藝,受過的苦不是一兩句就能說清楚的,只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的能力才是最吸引人的。
二、弘揚傳統:帶動年輕人學習京劇,評戲等傳統戲曲
從小就喜歡傳統的張雲雷,不光自己喜歡還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京劇,評戲等傳統戲曲。
正所謂愛屋及烏,他熱愛相聲也熱愛著與之相關的一切。現在時代日新月異,好多事情都在發生變化所以他也在變。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喜歡上傳統,張雲雷做了很多努力,改編北京小曲兒,把一些不容易讓人接受的東西改編成容易被傳播的。就像《國風美少年》裡改編的《重整河山待後生》,就是結合了京韻大鼓和現代音樂,果不其然這首歌的反響很好,甚至還有人去搜未改編的《四世同堂》進一步感受傳統的魅力。
張雲雷,用自己的能力讓更多人愛上了傳統戲曲,在相聲專場的返場中還多次與粉絲一起大合唱。比如說北展的乾坤袋,濟南的鎖麟囊,還有大西廂,京韻大鼓醜末寅初,嘆晴雯,太平歌詞白蛇傳,韓信算卦等等。這些東西在沒有張雲雷之前可以說是沒有多少年輕人知道。這些都是張雲雷給傳統的回饋。
三、堅守本心:始終沒有忘記相聲演員的身份
在18年19年的時候,張雲雷的名字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每次採訪都會提到一個問題,你怎麼看待相聲界流量偶像的稱號?你認為自己是偶像相聲演員嗎?
對於這種問題,他的回答只有一個,想走好每一步,。在星空演講的時候,他說相聲哺育了他,他想回報相聲。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現在的流量都是相聲帶給他的,他就利用這些流量給相聲更多的回報。熱愛不是虛有其表,而是為之付出,為之奉獻。張雲雷對於相聲的熱愛,我平心而論的說我達不到。一個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比你用功,如果你是上帝的話,你會讓這樣的人失敗嗎?當然不會,他只會更加成功。
結語
自從張雲雷火了之後,受到更多歡迎的同時也受到了很多質疑,很多人都說張雲雷已經放棄了相聲,轉型當歌手,不再是相聲圈的了。對這種觀點,我只想說張雲雷始終是那個說相聲的張雲雷,不管他今後的發展如何,在他心裡相聲永遠是第一位的。所謂的出圈不過是別人對他的嫉妒而已。
所以說,不要再說張雲雷忘本了,不說相聲了。如果你真的了解他,你就知道他一直都在相聲圈了,從沒出去過。所謂的偶像圈不過是更好地弘揚傳統而已,小樹苗遲早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看見更廣闊的世界,張雲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