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正當頂上那塊仙石,感天地精華,孕滿產一石猴。這石猴拜了四方,服鉺水食,潛息了金光。在山中與獼猴相親,整日頑耍。或有一日,與群猴在澗水中戲澡,見那澗水奔流,群猴動了尋源之念。
吳承恩先生的《西遊記》道那源頭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眾猴道若有鑽進去尋得源頭的,願拜他為王。石猴出頭,瞑目蹲身,縱身跳入,躍入眼帘的是一座石板橋,橋下之水,遮蔽門戶,乃是一座洞府,中間石碣上,鑲有「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幾行楷書大字。這就是我們習慣說是孫悟空此時的石猴老家,花果山水簾洞。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把《西遊記》定義為神魔小說,主要是通過分析其版本由來而推定的。
金聖歎道施耐庵伸紙弄筆,尋水滸這個題目,是「寫出自家許多錦心繡口。」然金聖歎言西遊多有貶意。認為西遊故事缺少連貫性,是「大年夜放煙火,一陣一陣過。」
殊不知吳承恩先生亦如施耐庵先生一樣,是展胸中之佛學,將佛家的一件件公案剖析給世人看。或是棒喝,或是點化給世人觀,讓那世人個個聞後觀過能夠洞明本心,覺悟自性,聞道成佛。煙火耀過,光華明滅,依然是碧空如洗,萬寂空明。
世人常把一部《西遊記》等閒看了,只看到雲中霧裡,妖魔鬼怪,不知道《西遊記》就是一部佛典。《西遊記》前七回說的是小乘之道,後面道的是大乘之法。所謂小乘之道,就是自結筏,度自己。追求自我的超度,多與追求肉體與精神的長生掛連。
大乘之法則為眾生結筏,自渡更渡眾生。《西遊記》前七回展示的小乘之道,向眾生展示修行者即使通過放縱心猿,能夠偷取蟠桃盜拿金丹達到長生,最後在五行輪迴(如來的五指)的劫難中也難以逃過劫難。後九十三回說的是修行者通過洞悉五蘊,見證自性,普度眾生,終成正果。
《西遊記》的版本先後之爭論,歷來沒有消停。魯迅認為的《四遊記》中冠以齊雲楊志和編天水趙毓真校的《西遊記》是在吳本《西遊記》之前,然細觀之下,《四遊記》的《西遊記》更像是吳本的刪節本。
中國小說說部的先後如果沒有明確的記錄和跨度,傳抄刻印版本的先後多為糊塗帳,就像名著《紅樓夢》到了現代,在印刷的過程中仍然肆意刪改,更不用說之前了。
中國文化中此種文化以訛傳訛多看訛傳者的緣起之地位。比如歷史中避諱,眾人皆道為避滿清帝王康熙諱,把「玄」字用「元」字代替。黃山出版社的《冶父山志》就採用此種說法。
筆者偶然得觀乾隆27年臨濟宗弟子為本門大德賢師立的懷孝之碑,則是對此種說法的否定,因為在此碑上直接出現清帝雍正的名諱,直書「胤禛」的「胤」字,而在同一塊碑上把「玄孫」刻寫為「元孫」。
滿清的避諱風俗是避國號諱而不避帝王名諱,可見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由於傳播過程產生且存在著太多的歧義。《四遊記》的《西遊》大致類同於百回的吳本,只是文字和章節的省略,百回本內容更完整。
本文無意加入版本之爭,吳承恩先生作《西遊記》如同金聖歎道施耐庵,是借唐僧西遊故事展胸中之佛學,以般若波羅蜜多到達彼岸的智慧,為眾生結大乘之筏,度眾生過河。
六本二十四折的《西遊記雜劇》在吳本百回《西遊記》之前,現在基本是公認。在雜劇中,悟空出場實在是一副妖精強盜形象,不僅強娶了金鼎國女人為夫人,還不是後來吳本中的齊天大聖。兄弟姐妹五人,大姐驪山老母,大兄齊天大聖,悟空排行為三,號通天大聖,戶籍為花果山紫雲羅洞。
從雜劇中的強盜妖精通天大聖花果山紫雲羅洞主,轉變到花果山水簾洞洞主,就是金聖歎說的施耐庵借水滸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展胸中錦繡故事之類同,是吳承恩先生借唐僧師徒故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用到達彼岸之智慧,為眾生見證自性結筏度之筏。
「忽睜睛抬頭觀看,那裡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是座鐵板橋,橋下之水,衝貫於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卻又欠身上橋頭,再走再看,卻似有人家住處一般,真箇好所在。」
「橋梁」,渡河之物。橋,說文解字道水梁也。水梁,水中之梁。何謂梁,用木跨水。古人道梁絕於水,就是說梁如同堤壩會攔截水。今說橋梁,重在橋接,如舟橫於水上,用來通渡。
通渡到達地方如何?
《西遊記》贊曰:「翠蘚堆藍,白雲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龍珠倚掛,縈迴滿地奇葩。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象個人家。」
石猴道是「真箇是我們安身之處。」 因為石猴躍入其中看到的是一座石房,裡面有石鍋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能夠遮風擋雨,避霜躲雪。
佛家常言見性即佛,然自性常因五蘊遮蓋,色受想行識受色聲香味觸的塵蔽而不清明,如同水簾遮蔽洞口。見證自性,自然是通透明徹,五蘊空明,好似躍入水簾,見「好所在」。遮風擋雨,避霜躲雪。
《西遊記》取經取的是大乘之經,弘揚的是大乘之法,故石猴見其好所在,一點初心道的是「裡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
如此大好,此洞故稱如碣字, 「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明心見性,如同見洞之各種石器。見石器之功,乃為歷代祖佛教化之功,遮風雨擋霜雪是覺悟的福報,覺悟自性,見自性洞天之遼闊,「容得千百口老小」讓眾生都進去,博大佛心,天空海闊。
此洞乃石猴躍入發現,出來話語群猴,「眾猴聽得,個個歡喜。都道:『你還先走,帶我們進去。』」先走帶入,就是傳法教誨,而後才各自覺悟。佛教經典中,唯一以經入其內的中國人,就是六祖惠能。
惠能之於中國禪學的貢獻,也的確是將中國禪學用四個字來定義先走帶入來形容他的貢獻。而對於中國思想的發展,如同石猴發現水簾洞。的確是驚天動地,澤被後世。
惠能大師,俗姓盧,祖籍範陽,先人做官被貶嶺南,到惠能這輩已經落籍新州成為普通百姓,父親早亡,與母親遷往南海,打柴為生。偶聽人誦《金剛經》"應無所駐,而生此心"有所悟。
得人資助,前去黃梅東禪寺聽禪宗五祖忍大師講授《金剛經》,機緣巧合,24歲接受五祖傳法授衣。39歲出家受戒,開頓教之門,說法利生37年。主張"自見本心,自成佛道。"見心即佛。
大師圓寂之前,弟子法海等詢問衣缽和教法應該傳給誰?惠能大師決定傳法不傳衣。「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這也是後來《西遊記》阿儺、伽葉兩尊者討要人事,「三藏無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缽盂,「奉給二位尊者的寫法緣起。
傳法不傳衣缽,覺法悟心,自見本心,即是佛,「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衣缽是執著,放下衣缽。自見自性。打破衣缽對佛性的覺悟,對於思想的發展無異是解脫束縛放開羈絆。
禪宗在六祖之後能夠迅速傳播並發展成為五宗七派,實在是得益於六祖惠能的傳法不傳衣對佛性覺悟的解放。而對於唐後心學即宋明理學發展的啟發更有著不可否定的意義。
「沒水,沒水!」「大造化,大造化!」
自見自性,五蘊皆空,自然是心曠神怡,頓生佛慧。禪宗能夠推開水簾見其洞府洞天之開朗,終是六祖之慧。六祖惠能最後歸去的處所是曹溪寶林寺。曹溪成為六祖弘法的道場,更尊為禪宗的祖庭。曹溪又是六祖的別號,曹溪水指代佛法澤惠眾生,如同水簾洞佑護群猴。真箇是:
「颳風有處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無懼,雷聲永不聞。煙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燻。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作者:塘邊四爺,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