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全國40餘所高水平大學和重點中學聯合發起的中國慕課大學先修課,在清華大學正式啟動。這究竟是新一輪「掐尖」,還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內生需求?
當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碰上大學先修課,兩個時下最流行的教育形態相互交織,會有哪些改變?
日前,由全國40餘所高水平大學和重點中學聯合發起的中國慕課大學先修課(簡稱MOOCAP)在清華大學正式啟動。這個由大學知名教授和中學名師共同參與的課程建設體,將根據高中生特點將大學課程重新設計、製作成MOOC課程。目前,已有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大學化學、普通生物學等6門先修課程上線,吸引了超過4萬人學習。
當高水平大學和重點中學捆綁在一起,這究竟是新一輪「掐尖」還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內生需求?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中國大學先修課會走出一條怎樣不同於國外的路?高考改革大背景下,又有哪些難點待解?
「掐尖」,還是「育苗」?
作為國內高校「領頭羊」,北大、清華相繼組團「開墾」大學先修課,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今年剛剛偃旗息鼓的自主招生「華約」「北約」之戰——這是不是新一輪「掐尖」混戰的開始?
「我們絕不是幾所高校聯合掐尖的新『某約』,而是高水平大學和中學一起擔當的教育共同體。」MOOCAP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一再強調,當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邊界日益模糊,大學、高中必須思考如何銜接,共同跑好人才培養這場「接力賽」。
試水背後,是公眾對「中國大學與中學人才培養嚴重脫節」的指摘。
「中學向大學輸送會考試的學生,大學從中學挑選分數高的『人才』。就像一場割麥子的遊戲,中學埋頭『種』、大學忙著『割』,而不是在前期把大學的需求融入播種、澆水的過程。」一位高中老師向記者抱怨,「結果是中學抱怨大學『掐尖』,大學又嫌中學『苗』種得不好。」
「很多成長中重要的東西,到了大學才開課,為時晚矣;高考強調專業導向,但很多學生不了解專業是什麼,迷迷糊糊就報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洪大用感嘆,必須用理念、課程上的深入互動鑿穿「壁壘」,「探討高中和大學教育的銜接,絕不只是為了解決招生問題。」
從「掐尖」到「育苗」,為何選擇大學先修課為切口?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做校長前,是清華數學系教授。在他看來,以「看似公平」扼殺教育質量是當前高中課程最大的弊端,大學先修課程能為那些「學有餘力」的孩子提供更多選擇:「當前高中課程體系最大的缺陷就是課程水平沒有差異,所有高中生學的一樣,考的一樣,甚至進度也一樣。不少有天賦的孩子為了從95分到96分要花上幾年時間。他們只能一天天消磨想像力、創造力,創新人才培養無從談起。」
「改變『掐尖』偏見,還要將大學先修課程放置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考量。」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於世潔說,「新高考方案下,高中課程會逐漸簡單化,優秀中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再加上高一就要決定高考選考科目,必須儘早了解專業。從這個角度講,大學先修課能為學生提供『愉悅的課程表』和了解大學的通道。」
從「有試點」到「沒門檻」
儘管初衷良好,可在多元化的探索中,中國大學先修課正在遭遇挑戰。
「大學先修課程的內容和難度都是大學的,其思維邏輯和教學方式等也必須符合大學要求。然而現階段各中學的師資狀況參差不齊,並非所有的中學都有條件開設這一類課程。」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曾表示。
王殿軍認為,目前線下開展大學先修課程面臨三大難題:「一是師資,不少高中的師資力量難以支撐當前先修課教學。二是覆蓋面,線下先修課程目前採取的是學校試點模式,只有所在高中加入,學生才有機會接觸到。MOOCAP將選擇權交給學生,只要足夠優秀,就能學到你想學的課程。三是課程規模,MOOCAP可以讓很多線下沒有辦法開設的課程開起來。」
這一背景下,此次MOOCAP面世,被普遍解讀為中國大學先修課從「有試點」到「沒門檻」的轉變。
於世潔介紹,為保證「銜接性」和「普遍性」,大學、中學共同參與成為MOOCAP最大特色,兩者將共同參與課程建設、提供師資力量、研究高考改革背景下對中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等議題。未來,除了上述首批6門「學術志趣類」課程外,MOOCAP還將建設大量「素質拓展類」和「專業導論類」課程。
青海省湟中縣一中校長唐發鴻體會到這種模式帶來的便利:「『搬一臺電腦進教室』要比『聘一個教師上講臺』更容易實現。唯有靠網際網路,在西部、邊遠以及貧困地區的中學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
如何評價,仍是關鍵
「只要內容好,我們都歡迎。但最關鍵的還是先修課如何評價、學分如何使用。」北師大實驗中學教師孫兆前認為,這是吸引學生選擇先修課程的最大動力。
事實上,美國大學先修課程之所以對優秀學生具有極強吸引力,除了精彩內容外,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世界上40多個國家近3600所大學承認其學分。這也直接促使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把先修課學分視為進入名校的「入場券」。而目前,國內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明確表示將對中國大學先修課進行學分認證。
如何使大學先修課真正發揮共同育人的作用?
對此,於世潔表示,現階段中,MOOCAP的注意力還集中在如何開設好課程上,至於如何考核和使用,目前還沒有列為討論重點:「但一定是在高考改革的大框架之內,或將列為自主招生『兩依據一參考』的考量因素。」
「大學先修課程與大學招生掛鈎的緊密程度,應當位於這樣一個均衡點上:恰好使那些確有興趣又有天賦的學生有足夠動力學習課程,迎接挑戰;同時,也恰好使那些沒有興趣被迫學習的學生感到無利可圖而自動放棄。」秦春華說,「在中國目前優質教育資源還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如果大學先修課程仍舊採取傳統的『講—練』模式,並且和大學招生掛鈎過於緊密的話,就很可能會走上奧賽的老路,從而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但在中國人民大學附中高中部教師鞏翔的實踐中,卻有不同的體會:「雖然沒有學分認證,但還是有不少學生學習先修課程後對專業認知提高了。這些課程不但沒有成為負擔,反而促進了成績提升。」
「我們的教育可不可以多一點情懷、少一點功利?如果這樣的模式真對學生成長有益,先走起來總是好的。」王殿軍說。
(本報記者 鄧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