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34;。《尚書.考靈曜》:&34;,《易傳》:&34;意思是開天闢地的時候,都是從牽牛星開始誕生,因而牽牛星的身份極高,這是古人對牽牛星崇拜的最早依據。從中可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節日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
經過幾千年的歲月洗禮,七夕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後,牛郎織女傳說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對那些有古典情懷的國人而言,是揮之不去的一種情結,七夕也展現了民族節日的氣質與靈魂。
01星象文化中的牛郎織女
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34;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為的是進行天象佔測。古代的欽天監就是掌管觀察天象、推算節氣曆法的機構。
02節日中的文化內涵
早在西漢時期,牛郎織女便由星名變成了男耕女織的神話人物,且被注入節日內涵中。在《淮南子》中,出現了以鵲為橋的傳說。民間隨即產生了在七夕的夜晚,外出看牛郎織女相會的活動。自此以後,七夕越發溫婉動人,承載文化、演變傳統,成為民族心理認同的一部分。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賦予了&34;的美麗愛情傳說。
03七夕風俗,沉澱文化初心,培厚民族根本
關於七夕風俗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晉時葛洪的《西京雜記》:&34;。到南北朝時,婦女在七夕乞巧、祭拜牽牛織女星的習俗已經形成,並在民間代代相傳。
古代的七夕節本是女性的節日,與男人無關。但是近些年,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七夕節在中國青年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被稱為情人節。這是古老傳統的現代化。
更重要的是,七夕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圓滿和合的精髓,這是粗放質樸的中華民族價值觀與世界觀,貫穿中華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和全部歷程。沉澱為文化的初心,培厚為民族的根本。
04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節日更是需要。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儀式感能夠帶給我們信念和歸屬感。對方的儀式感,就是讓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存在感、驚喜感。不是為了應對形式,而是真正地為七夕節日而滿心歡喜。用心地、真切地去感知生命中如此美麗的這一刻,充滿熱忱地面對今後生活。
&34;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這是佳期如夢的七夕。今夜,相約一起去看浪漫星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