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信新聞標題的特點
標點巧用,吸引讀者閱讀
從「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看,其新聞標題中頻繁使用省略號、問號、感嘆號等標點,巧妙地表達了新聞內容,設置了懸念,抒發了感情。
在標題中使用省略號,作用主要有:第一,用省略號代替標題關鍵新聞要素,設置懸念,如:「心酸!老人擺地攤等兒30年,終於找到了,可是……」,這個標題用省略號代替新聞事件的主要內容。第二,根據新聞標題需要,保留必要部分,省略不必要部分,如:「備戰考研吃一年外賣,滴滴司機爽約錯過最後考試……」,新聞標題表述部分新聞事件,用省略號代替不必要新聞事件。第三,用省略號表示新聞事件或行為的延續性或未說完的話語,如:「冷冷冷!太震撼了,不敢相信這是廣東…」「救命!國防部想把我笑死……!」從省略號來為讀者留白空間想像,調動讀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標題中使用問號的用途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反問,標題本身一方面反映了新聞媒體對新聞事件的態度和報導立場,另一方面也說出了讀者的心聲,如:「研究生考試又雙叒叕出『事故,咋回事?」第二種是疑問,直接通過標題提出問題,吸引讀者帶著問題點擊進去閱讀,如「完成任務後,航母遼寧艦鳴笛一分鐘向他致敬,他是誰?」將文章中最關鍵、最吸引人的部分以問題形式提出。
在標題中使用感嘆號,一方面是強調內容,另一方面是表達感情。如「認住她!人販子『梅姨還在逃!涉多起拐賣案」兩個感嘆號強調新聞標題中的關鍵內容;「專坑大學生!這夥騙子太缺德!」前面的感嘆號強調新聞事件,後面的感嘆號表達了媒體對該事件的憤怒,也是讀者的心聲。
標題語法結構多樣化
標題的句子組成成分大致可以分為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六種。將標題成分對照新聞六要素進行分析,主語部分是點明新聞關鍵人物或新聞發生地點,謂語部分主要是對「何事」「何時」「何因」「何果」「何地」要素的闡述。
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主要可以分為簡單性結構標題和複雜性結構標題。簡單性結構標題主要是指由單個成分構成的標題,又可分為固定簡單性結構標題和臨時簡單性結構標題。
固定簡單性標題主要分為獨詞標題和專名標題。獨詞標題是最小的獨立音意結合體,從詞典中選取一個字或一個詞,受眾將其看作表意完備的「句子」,即單詞句。如「敬!」「暖!」「強」,這種標題是高概括性標題,選取新聞中最有特徵的部分,概括新聞事件,簡單明了表達媒體立場或受眾感受。專名標題是指用特定人名、地方名、事物名稱充當標題,如「幸福長街40號」等,將新聞要素中最具典型意義或代表性、突出性特徵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的名稱作標題,直點新聞主題的價值。而臨時簡單性標題是指由一般性短語臨時構成的標題,句子表現形式主要由常見結構組成,比如偏正關聯合關係、同位關係等詞性結構標題。如:「一個人開始高度自律的4個跡象」「創新中國一分鐘」「我們的40年」等,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此類標題較少。
複雜性結構標題是相對於簡單性結構標題而言的,由多個語法成分構成,或是由多個完整句子構成,是《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中的常見標題結構,一個標題,多個語法結構,多個句子成分。如「我們都是追夢人!習近平新年賀詞,這些人溫暖人心」「女子探望生病閨蜜,拿起對方手機玩,無語一幕發生了」等。在標題中,點明重要新聞要素,用幾個簡單句講新聞內容概述出來。
數字運用,凸顯新聞價值
數位化標題不僅在紙媒上經常使用,在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的使用中出現頻次較多。新聞標題通過數字的使用,一種是表示時間點,一種是表示時間段。如「2019年1月1日起,這些新規將影響你的生活」,通過的使用,強調時間點的重要性,凸顯新聞要素;「改革開放40年,這9條啟示你一定要知道!」,強調時間段,吸引了這個時間段的受眾注意力,把受眾帶入到這個時間段中體會新聞傳達的事情或感情。
用數字來做區別詞,代表的一個同屬性群體或者同一時代的人群。如「90後女博士僅私企工作兩年任副市長,官方回應來了」,用時間來劃分時代,從而吸引與這個時代相關的受眾聚集起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又如:「我,985博士,每天被00後作業虐哭……」,用「985」來定義一個高知識水平的群體。
用數字來直觀醒目地說明新聞的價值性,更加準確具體地表達新聞內容,更具說服力。如「8 000噸危險廢棄物埋地下!江蘇泰興復墾土地騙局曝光」「撐不住了?市值蒸發3 900億美元,iPhone迎史上最大優惠」,通過龐大地數字來說明新聞事件的影響力。
標題短句口語化,簡潔傳遞信息
為適應網際網路時代受眾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各大黨媒均在積極嘗試轉變文風,這個革新首先表現在標題上。微信公眾號作為受眾空餘時間消遣時的閱讀內容,《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中的新聞標題大多使用口語化的闡述方式,避免過於官方嚴肅的新聞標題,用群眾口氣話新聞,讓新聞標題接地氣、貼近群眾。
口語化標題體現在用第一人稱說話,如「這一年,謝謝自己」「我們都是追夢人!習近平新年賀詞,這些人溫暖人心」,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將新聞感受傳達出來,既表示新聞媒體的立場,也直接抒發受眾的心理感受。
將受眾切身感受到的感受用在標題中,用口語化的形式貼近群眾。如「冷冷冷!太震撼了,不敢相信這是廣東…」。有的標題以受眾提問、媒體回答的形式,將主要新聞要素凸顯出來,「早上先刷牙還是先喝水?最糾結的30個問題有答案了」。口語化標題將感受放在第一,再講述新聞事件,如「驚險!一公交車乘客再搶方向盤!對面一輛大貨車正駛來……」「痛心!這8人均已遇難」。
用口語化的標題吸引讀者,用貼近讀者的標題表現人情味和親和力。通俗、口語、輕鬆不代表低俗,而是儘可能將媒體和讀者的情感和價值感體現在標題中,建立媒體與讀者之間的信任感。
趣用網絡流行語,緊跟時代潮流
隨著網絡文化的出現和發展,各大黨媒也開始運用網絡流行語,這些趣味語句融入微信公眾號的新聞標題中。如「本周外交部記者會華春瑩連「懟」五天,引起極度舒適」「美國政府又叒叕『關門了」「又一「掃地僧」火了!保潔阿姨3D黑板報驚豔全網」等,大量的網絡詞彙融入標題,用活潑親民的方式獲得受眾的認可。
2.微信新聞標題存在的問題
與內容脫節。衡量微信新聞的好壞有兩個重要指標,一是打開率,二是傳播率。打開率是指讀者在看到標題後,會不會被吸引去點擊,傳播率是讀者在看完文章後,願不願意去分享此篇文章。當然,影響傳播率的還有文章的質量,但打開率則幾乎完全取決於標題。因此,有些微信標題為了奪人眼球,把臆想中的內容放在標題裡,以增加讀者對新聞的點擊量。
《太原周邊有近百座山!這12座竟這麼美,周末我們去探訪吧!》,看到這一標題,讀者普遍認為,既然是「太原周邊」,那肯定是指太原市附近的景點,但是打開微信一看,發現所謂的周邊景點距離太原非常遠,文內提到的原平、介休、靈石、盂縣、寧武和陽泉等地的景點,距太原二三百裡開外,這能叫做太原周邊嗎?讀者大有上當受騙之感。
用詞不準、誇大其詞。作為新聞傳播的平臺,微信新聞標題必須與新聞內容一樣,恪守準確、恰當這一新聞要素,這是由新聞的特性所決定的。但是為了增加點擊率,達到「題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一些微信新聞標題忽視這一新聞原則,誇大、歪曲事實,故弄玄虛,損傷了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例如,《大局已定!2018年太原將全面爆發!》,《現代漢語詞典》對「爆發」一詞解釋為「忽然發作;(事變)突然發生」,如爆發戰爭等。但是打開微信,內容是說太原近年來在旅遊、交通、城市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績以及列入政府文件中的一些計劃,跟「爆發」二字毫不搭界。還比如,《太原「蒙眼神廚」衝上熱搜!這所高校竟藏著一位「絕世」高手》,「絕世」就應該空前絕後,但實際上,「蒙眼神廚」過去就有,所以此處的用法太誇張,不夠準確。
創新不足、停滯不前。創新是新聞的生命,鮮活是新媒體的標籤,微信在起步階段大量採用UC瀏覽器的「震驚體」,新鮮、有趣,圈粉無數,但是,經過若干年的發展,許多媒體的微信標題仍然在用這種「震驚體」,隨便打開微信公眾號就可看到「新鮮出爐!……」「快看!……」「剛剛!……」「最新!……」「罕見!……」「痛心!……」「重磅!……」,千篇一律,過多過濫,已引起讀者反感,根本無法調動讀者的好奇心,更談不上吸引讀者去打開內容。
顯而易見,這些問題已成為新聞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掣肘。有的新聞標題製作誇張,閱讀量上去了,卻被讀者冠上「標題黨」的惡名;有的文章內容精彩,卻因為標題平淡,閱讀量奇低。為了滿足讀者獵奇心理而只重視標題,或者只關注稿件質量而忽視標題製作,這兩者都不可取。在其中找到平衡,規範地將信息準確地傳達給更多的讀者,才能達到傳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