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習技法第2節橫畫:橫如千裡之陣雲

2021-01-07 古乾書院書法家王添福

「橫」如千裡之陣雲

橫畫就其運筆來說,和其它筆畫沒有什麼兩樣,無非就是起筆、行筆、收筆。但古人衛夫人在《筆陣圖》裡說:「橫」如千裡之陣雲。她為什麼不說「橫」如樹幹,「橫」如田隴,而是說「橫如千裡陣雲」呢?這是有很深的藝術造詣才能這樣形象表達的。

雲者,無定形,有起伏變化,楷書的橫左底又高,行草書的橫更是變化無端。橫亙千裡,千裡是勢,所以下筆要有氣魄,是力道與氣息的橫絕之勢。

中國書法的點畫線條造型由於本體源於天然和人類的社會以及人的內心,同時又是書法家對自然和人類形體高度提煉概括抽象的結果,因此書法的點畫線條被賦予了汲取豐富的文化的意象和內涵。所以才有了的《筆陣圖》中所描摹的萬千氣象。

聖教序裡橫的幾種主要形態與技法

從起筆方式來說,《集王羲之聖教序》中橫畫的起筆,基本上可以分為順入起筆橫、藏鋒起筆橫、方入起筆橫三種。從整體形態來講,又可以簡要分為以下幾種:

長橫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裡的書字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裡的大字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裡的古字

長橫筆畫較長,線形近似楷書,起筆可藏可露,可方可圓,生動多姿。有一部分長橫是空中取勢落筆,比如方頭橫:空中做藏鋒動作,順勢45度斜切下筆,然後筆毫鋪開,起筆呈現方角。另外有一部分是採用直入法:空中取勢,毛筆的筆毛輕輕入紙,筆毫鋪開呈中鋒狀態再繼續行筆。

啟下橫

啟下橫的起行筆與長橫書寫方法相同,收筆稍頓駐後回鋒向左下鉤出,筆勢與下一筆呼應。切記出鋒是行筆速度加快後自然帶筆出現的,不宜過長。比如下面的「寺」字上面兩橫都是啟下橫。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裡的寺字

上挑橫

上挑橫的起行筆與長橫同,只是收筆稍頓後要順勢向左上挑出,有接下一筆的態勢,以便與下一筆呼應。上挑或斷或連,書寫時勿過刻意追求,重在氣息連貫。比如同樣是上面的「寺」字,上兩橫是啟下橫,下面的橫就用了上挑橫,形成差異和對比。

左尖橫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裡的仁字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裡的三字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裡的上字

左尖橫多數為尖鋒入紙,露鋒起筆,有側鋒之意,順勢斜落筆,往右隨行隨按,然後輕提輕頓或駐筆回鋒。比如上面的仁字和三字。短橫的左尖形態就比較明顯。

右尖橫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裡的之字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裡的對字

橫畫在採取左低右高的取勢的原則基礎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粗細輕重的變化。右尖橫下筆即重按,漸行漸提筆,收筆不回鋒,線形由粗到細。

橫的領悟

我們再回顧衛夫人在《筆陣圖》裡說:「橫如千裡之陣雲」。「千裡陣雲」就是指地平線上雲的排列。雲低低的在地平線上布置、排列、滾動。有遼闊的和像兩邊橫向延展張開的感覺。

夜深人靜的時候,您在練習水平線條時,可以想想如何讓它拉開,形成水與墨在紙上交互律動的關係,找找感覺,是否如人在天地之間,既靈動又有所追尋,有種對生命廣闊、寧靜或空間伸張的嚮往?(作者:王添福。轉載須先聯繫本人同意)

作者簡介

王添福,大學本科學歷,經濟學學士學位,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第十二期導師工作室成員,軟筆書法高級,硬筆書法高級,中國硬筆書法協會註冊高級書法教師,國家評茶員。自幼酷愛書法寫作,大學畢業後曾歷任報社記者、編輯、行政總監,茶行業雜誌主編,以及基金會、茶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等職,現為古乾書院院長,致力傳播「以書法修身,以茶養生」理念。歡迎愛好者關注,歡迎有志者加盟。需要更多教材可以關注並私信我們。

往期回顧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習技法第1節點畫:落筆成點,隨字異形

閒章要閒得有趣。漫談閒章的起源、作用、分類形式和內容集萃

學習王羲之蘭亭序和聖教序後,我總結出了軟筆行書的五大用筆特點

王羲之《蘭亭序》臨習技法簡析之11:包圍結構的形式與方法

相關焦點

  •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習技法第1節點畫:落筆成點,隨字異形
    這一節我們主要介紹的內容是,《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點的鑑賞與技法解析。初識《集王羲之聖教序》很多學生問學習行書最好用什麼範本,古乾書院一直推薦《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這非常適合行書初學者。在王氏書跡流傳稀少的情況下,《集王羲之聖教序》彌足珍貴,全文共1904字,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餘字不等。現存陝西西安碑林。《聖教序》是唐太宗署名的一篇文章,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
  • 橫如千裡之陣雲,豎挑如萬歲之枯藤,臨習歐陽詢楷書須注意什麼?
    導語:橫如千裡之陣雲,豎挑如萬歲之枯藤,臨習歐陽詢楷書須注意什麼?臨帖,首先讀帖,臨歐陽詢帖更要讀其帖子的創作背景,以及了解歐翁的書寫特點以及書路,他是如何寫的之有如此風格,如此有韻味,如此有奇險。歐陽詢屬於唐代楷書很特別的書體,唐朝崇晉代書法,毋庸置疑歐陽詢也不例外的追逐,伊始先在晉書中遨遊而體驗晉代書之魅力,遒勁與流變的特徵,並有文人的特別的風雅之氣。
  • 今日讀: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馬帖
    關於王羲之《十七帖》《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
  •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高清大字版,推薦收藏
    懷仁是長安弘福寺僧,能文工書,受諸寺委託,借內府王羲之書跡,煞費苦心,歷時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碑文選自王書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託、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
  •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賞析
    王羲之《聖教序》局部   本期請到的是著名書法家、長安大學教授杜中信帶領大家欣賞,由懷仁和尚花費二十多年集字完成的王羲之《聖教序》。懷仁作為中國最頂尖的集字高手,在充分領悟書聖王羲之的書法精髓之後,集出了中國書法史上最精湛的王羲之《聖教序》。這是一部影響了無數人的經典碑帖。
  •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
    《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全稱《唐釋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聖教序並記》,因碑首刻有七佛像,亦稱《七佛聖教序》。唐鹹亨三年(672)十二月立於長安大慈恩寺。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記,僧人懷仁集王羲之書,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高315.3釐米,寬141.3釐米,30行,行80餘字。原碑已斷裂,現存西安碑林。
  • 聖教序拓片
    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集王聖教序碑刻立於唐鹹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釐米。
  • 「千裡陣雲」寫橫畫——快速高效改善書寫的126個練習(文1)
    東晉時期,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在給其上課時曾講到:「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到了唐代,書法評論家孫過庭在所著的《書譜》中用此話給橫畫下了定義:「橫如千裡陣雲」。此後學書後人奉此語為經典,提到橫畫,言必稱「橫如千裡陣雲」,而「隱隱然其實有形」卻很少再提。
  • 《集王羲之聖教序》圖解
    如下圖「載」字的幾個橫畫,「來」字的兩個橫畫和兩組左右連帶點的開合對比;「降」字的右豎斜曲,有意空開中下部等等,猶如篆刻的布白,大開大合,各顯手段,盡求變化。 三、經心無意,自然意外 三角形的字形不論欹側,外形特徵鮮明,猶如天然幾何。
  •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施興國1、《集王聖教序》的教案1 序言2、《集王聖教序》的教案2 筆畫起筆規律13、《集王聖教序》教案2 筆畫起筆規律24、《集王聖教序》教案3 筆畫收筆規律5、《集王聖教序》教案4 折和鉤的規律6、《集王聖教序》教案5 折和鉤字例分類練習7、《集王聖教序》教案6 筆畫替代規律8、《集王聖教序》教案7 輕提筆字例分類臨習9、《集王聖教序》教案8 按筆及提按轉換練習《集王聖教序》的教案1 序言《聖教序》的由來
  • 習集王聖教序有感
    《集王聖教序》也稱為《大唐三藏聖教序》,由懷仁和尚集王羲之行書刻製成碑文而成,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釐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現藏於西安碑林。聖教序局部至今如此,我已練聖教序兩年有餘,下面聊一下我練聖教序的感受,如果有什麼不對的,請各位網友斧正。練習起始階段,先取形似,照貓畫虎。
  • 劉劍波丨臨習《聖教序》的一些思考
    正確的臨帖方式應該是字帖到手上,先仔細讀帖,認真分析,而不是急於去臨習,臨習《聖教序》之前要做一些準備,查閱一些資料,如古帖同時代的書家作品,年代相近的關聯字體都要試著去臨習一部分,就如同我們吃大餐之前的餐前開胃小菜必不可少。
  • 「筆畫之師」!中華書法之美8:千裡陣雲—「橫」畫之美實戰練習
    「筆畫之師」!中華書法之美8:千裡陣雲—「橫」畫之美實戰練習飛哥寫字:和小朋友一起寫字。和中小學生小朋友們一起努力寫好簡體規範漢字。小朋友們好,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筆畫之師」漢字八大基本筆畫橫畫的理論知識,今天我們來進行橫畫的實戰練習,小朋友們是否有一點躍躍欲試的小衝動呀。有,很好,我們先來簡單複習一下理論知識。
  • 王羲之《蘭亭序》臨習技法簡析之10:左右結構的字該如何平衡取勢
    今天,古乾書院王老師還是以王羲之蘭亭序(神 龍本)裡的字為例字,對行書的左右結構進行簡要歸納解說(上期的「臨習技法簡析之9」請查看以下連結)。王羲之《蘭亭序》臨習技法簡析之9:寫字的時候底部一定要穩首先
  • 硬筆行書必學字帖,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單字解析,乾貨值得分享
    唐代書法家懷仁集摹王羲之行書字跡成《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每行80餘字不等,現存於陝西西安碑林。今天這篇文章,分享一下《集王羲之聖教序》的一些單字見解。大起筆橫畫由輕到重,略向上挑,撇畫靠左,起筆側頓,弧度要小,最後一點需要尤其注意,遠離橫畫,角度很平。
  • 臨古之二十四選臨——《大唐三藏聖教序》
    選臨《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唐太宗撰寫。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碑立於唐鹹亨三年(672),碑通高305、寬108、厚28釐米。碑原在陝西西安弘福寺,後移西安碑林。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
  • 臨古之二十四選臨——《大唐三藏聖教序》
    臨古之二十四選臨《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唐太宗撰寫。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碑立於唐鹹亨三年(672),碑通高305、寬108、厚28釐米。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鑿,又是謹慎從事,終能各盡其勢,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用明人王世貞的話來說,是「備盡八法之妙」,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是用王羲之的字組成的,但是這並不是王羲之本人所書寫的作品,而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當年大唐三藏聖僧玄奘法師從印度歷盡千辛萬苦取經回來,舉國為之震動,唐太宗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
  • 查昇《臨懷仁集王聖教序》欣賞
    時人稱查升書法、查慎行詩、朱自恆畫為「海寧三絕」。 查昇工詩詞,書法宗董其昌。清楊賓《大瓢偶筆》曰:「聲山一本於董,而靈秀亦相似。」著有《澹遠堂集》。方苞為其作《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查公墓表》。
  • 王羲之的結字之法,全在這篇《聖教序》裡了
    今天,我們為大家分析《聖教序》究竟好在哪?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