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傳媒(周相吉 康錦謙)
昨(12)日
新華社刊發
《四川甘孜:帳本裡的牧民新生活》
全文如下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奔戈鄉卡灰村,洛絨尼瑪(左)和降央拉珍在自家院裡玩耍。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 攝
雖已是初夏時節,茫茫的毛埡大草原上仍飄著雪。在一間寬敞舒適的藏式民居內,女主人阿曲端上剛煮好的酥油茶,男主人洛登從柜子裡取出一本「脫貧帳本」,向記者述說這些年裡他家的變化。
67歲的牧民洛登家住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奔戈鄉卡灰村。洛登曾是卡灰村有名的貧困戶,他的老伴阿曲為了看病把家裡50多頭犛牛都賣了,家裡因此一貧如洗。
洛登告訴記者,被識別為貧困戶後,村裡的幹部經常來關心他,鼓勵他不要灰心。「幫助梳理惠民資金」「開展『六洗一掃一整理』」「鼓勵上山採挖菌類」「實施『六改三建』藏區新居」……帳本上的一條條名目,詳細記錄了洛登實現脫貧的歷程。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奔戈鄉卡灰村,洛登展示自家的「貧困戶2016年度收支臺帳」。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 攝
「只要肯努力,日子總會好起來的。」洛登告訴記者,精準扶貧啟動後,來自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尼卜烏子莫對他家進行結對幫扶,卡灰村也發展起村集體經濟,他家因此改變了命運。
洛登家如今養了40多頭犛牛,分到戶的草場有1900畝。這個八口之家年收入達到5.8萬元左右,人均收入7000多元,已經脫貧。洛登家的帳本顯示,他家人均收入每年都有增長。2015年洛登家的人均收入是3017元,2019年則達到了7122.5元,翻了一番還多。
洛登家的變化是當地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在當地貧困戶家中,都有一本這樣的帳本,「是否愁吃」「是否愁穿」「是否有醫療保障」「是否住房安全」「有無因貧困而輟學學生」……一本本這樣的帳本,記錄下扶貧幹部們付出的心血,也一點一滴地反映出群眾生活的改變。
卡灰村第一書記童洛澤仁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貧困戶脫貧後持續增收,卡灰村根據自身資源優勢,通過村民自籌和政府補貼成立了霍曲吉祥牧場,以養殖犛牛、山羊為主,後面又拓展了人工種草、溫泉山莊等形式,通過分紅為村民們增收。
洛登說,新買回40多頭犛牛後,小外孫洛絨尼瑪和小外孫女降央拉珍開心極了,成天在牧場上與犛牛玩耍,家裡還買了新的摩託車。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奔戈鄉卡灰村,洛登在院裡晾曬衣物。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 攝
在洛登身邊,兩個小傢伙正在氈毯上嬉戲打鬧,洛登一邊叮囑他們小聲一點,一邊又寵溺地摸著他們的小腦袋。今年初,小外孫洛絨尼瑪不慎受傷,小拇指屈伸有困難,受到疫情影響,外出就醫十分不便,一家人十分焦急。
尼卜烏子莫得知以後,主動幫助聯繫醫院,緊急將洛絨尼瑪送去醫院接受治療。「雖然已經脫貧了,但村裡和結隊幫扶我們的人依然很關心我們。」洛登說。
童洛澤仁說,現在村裡的集體經濟已有一定規模,未來計劃引進技術指導,把牧場經濟和溫泉山莊進一步設計,通過文化旅遊和生態農牧業徹底扭轉卡灰村過去長期貧困的情況。
審核:黃良富 責編:白馬 編輯:澤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