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大海中一種叫珊瑚蟲的腔腸動物的傑作,與珍珠、琥珀都是屬於有機寶石,常呈樹枝狀生長。在不同的海域以及深度中,由於其生長過程中所吸收的礦物元素含量不同,會生長成不同的顏色,有白色、紅色、藍色、黑色、金色等。而那些火山地震高發的海域,是寶石級珊瑚的孕育溫床,因為海底火山的頻繁活動,為他們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礦物元素,它們若吸收到大量以鐵元素為主的物質,加之珊瑚蟲從浮遊生物中獲取到的角黃素(一種類胡蘿蔔素),日積月累,便慢慢成為了我們所看到的紅珊瑚。
珊瑚的形成非常漫長,因此也有「千年珊瑚萬年紅」的說法,優質的紅珊瑚溫潤豔麗,其雕刻所成的手工藝品,自古以來常被人們賦予滿滿的吉祥寓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過度捕撈、資源開發、環境汙染等因素,珊瑚資源早已遭到了嚴重破壞,被列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圖1 紅珊瑚(照片來源網絡)
紅珊瑚
紅珊瑚表層有鈣質,具有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一般剛購買的珊瑚首飾都是又紅又亮,但有些佩戴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它的光澤變得黯淡,顏色甚至發白。筆者前段時間就收到過這樣一件樣品(圖2),該件紅珊瑚飾品顏色已經變白了,到底是珊瑚品質不好還是另有玄機?那麼在紅珊瑚珠鍊表面的白色物質是什麼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索一下。
圖2 樣品照片①
圖2 樣品照片②
顯微鏡觀察
通過顯微鏡在10-40×(倍)下觀察,發現這些白色物質跟紅珊瑚中白芯的形態不同,白芯為珊瑚本體的一部分,與紅色部位的化學成分相同,光澤一致,為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只因類胡蘿蔔素缺失而呈白色(圖3)。
圖3 紅珊瑚白芯
而在我面前的這些白色粉末物質呈啞光狀,附著在珊瑚表面紋理、凹坑及裂隙中,在珠鏈的佩戴貼身位置較多出現,靠近珠孔位置則較少出現(圖4)。
圖4 a和b-10倍放大條件下照片,c和d-40倍放大條件下照片
紅外光譜儀測試
於是刮取少量白色物質,採用Nicolet IS10型紅外光譜儀進行衰減全反射法(ATR)測試,解析度8 cm-1,掃描16次,測試範圍400~4000 cm-1。紅外測試結果顯示,其譜線與乳酸鹽的參考圖譜相似,即該樣品白色部分主要成分為乳酸(見圖5)。
圖5 紅色為樣品ART紅外光譜圖,紫色為乳酸鹽紅外光譜圖
珊瑚最主要的成分是碳酸鈣,性質不穩定。護膚品中的化學成分、包括人體的汗液,當中含有的乳酸、脂肪酸等都可能與其產生化學反應,因此故推斷,該串紅珊瑚珠鏈在每顆珠子的貼身位置出現的白色粉末狀結晶物,就是珊瑚首飾與人體汗液或護膚品產生化學反應而生成的白色結晶物。而光澤變差則是由於珊瑚硬度較低,空氣中的石英微粒都有可能對它造成磨損,因此剛經過拋光的珊瑚為玻璃光澤,但長期佩戴以後受日常環境影響就可能會變成蠟狀光澤。如果出現上述情況,重新拋光是一種可選擇的解決方法。
小貼士:
類似珊瑚的有機寶石還有珍珠、琥珀等,他們的化學穩定性以及硬度都相對較低,因此在購買前應了解這些品種的特殊養護方法。對於這些自然的瑰寶,悉心的照料能讓她們一直煥發光彩。
珊瑚產品除了要好好養護以外,也要在佩戴時好好保護。
1、避免與酸和指甲油、洗滌劑、香水、化妝水等接觸。
2、避免暴曬、防止持續恆溫烘烤,珊瑚會因暴曬和高溫失去顏色和光澤。
3、珊瑚在佩戴時,應避免與硬物特別是金屬等剮蹭,避免與其他無機寶石、玉石相互摩擦。
4、珊瑚首飾存放應單獨放於首飾盒中,避免與其他首飾混放而摩擦。
5、珊瑚項鍊最好每隔幾年重新串一次。穿線時在每粒珠之間打結,防止珠與珠之間摩擦,也可防止萬一線斷珠子到處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