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是最好。
——法國軍事家拿破崙
在做一件事之前,很多人都會在腦子裡盤算怎麼做。不同的是,很多人僅僅只是想一想,然後在心底留個希望,具體的目標和行動路線是怎麼樣的,他們並不清楚,行動的時候想一步做一步;而有些人則不同,他們會將心裡的盤算、想法變成具體的目標和計劃,然後按照計劃去執行,一步步達到目標。
前者把希望當目標,把希望當計劃,這是大多數人的做事方法,往往以失敗告終;後者把希望變成目標,給目標制訂計劃,這是少數人的做事方法,往往以成功收尾。這就是失敗者與成功者的最大差別之一。
羅伯特·舒樂博士是美國宗教界的領袖人物。1968年的春天,他萌發一個想法——在美國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這不是普通的教堂,而是一座美麗的宗教伊甸園。當他把想法告訴著名的建築設計師菲力普·詹森時,對方提醒道:「這至少需要400萬美元。」
舒樂博士聳聳說:「我現在一分錢也沒有,你說的預算是100萬美元也好,是400萬美元也罷,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這座教堂要有足夠的魅力,才能吸引來訪者捐款。」
在進一步探討後,詹森給舒樂博士夢想的教堂所做的預算數目為700萬美元。怎樣才能籌集到這筆巨款,建成自己夢想的教堂?當天晚上舒樂博士在紙上寫了這樣10行字:
1.尋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2.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3.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
4.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
5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
6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
7.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
8.尋找280筆2.5萬美元的捐款;
9.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10.賣掉1萬扇窗戶,每扇700美元
這是一個典型的目標分解,也是一個初步的計劃方案。在這個計劃方案裡,有10種可能的小方案,從而讓舒樂博可以充分應對現實困難。
在接下來的第一年裡,舒樂博士通過各種努力募捐到200多萬美元。第二年,舒樂博推出「水晶大教堂窗戶認購方案」,讓美國人以每扇700美元的價格為水大教堂捐獻窗戶,採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每個月支付50美元,分14個月付清。結果不到半年,1萬多扇窗戶的預算問題就搞定了。
12年後,水晶大教堂竣工,它被視為世界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前往紐約的遊客都會去觀賞這座人間伊甸園。
任何看似遙不可及的大目標,在經過細分之後,就會變成若干個小目標,再按照計劃逐個去實現小目標,就可以達成大目標。
當你有了清晰的目標,有了具體的計劃,並且腳踏實地地按計劃行動,成功就會屬於你。對待人生的長遠目標需要這樣做,對待每一天的工作也需要這樣去做。內心的盤算不是計劃,希望也不能被當作計劃,計劃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模糊、不可捉摸。
法式餐廳 Brasserie Les Halles有一位傳奇主廚,名叫安東尼·伯爾頓,他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兼著名節目主持人。在他的廚房裡工作,凡事都得守規矩,哪怕是燒開水也要注意「妥善準備」。他認為,對於名幹練的廚師而言,萬事俱備是至關重要的。
所謂萬事俱備,就是一切要準備就緒。放到廚師工作中去,就是先要研究菜譜、清點需要用的工具和設備,把食材按照恰當的比例配好,然後再開始做菜。這就是準備餐點的計劃環節,在這個環節廚師要從整體上考慮自己的目標,制訂一套具體的行動計劃。
安東尼·伯爾頓認為,計劃環節是製作菜餚最重要的部分。追求妥善的行事原則促使他在動手之前就先進行思考,以防止菜做到一半再回頭忙亂地找東西,如此一來,他就可以全神貫注地做好面前的這道菜了。
很可能你不在廚房工作,其實很多人都不在廚房工作,用不著準備食材、拿捏分量。但是,運用相似的做事方法,在開始之前,制訂一個清晰的計劃,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老子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做任何事情與「烹小鮮」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下面,我以每天的工作為例,具體講述應該如何制訂工作計劃。
做對每天的第一件事
每天早上來到辦公室,坐在辦公桌前,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很多人幾乎想都不用想,打開電腦查看郵件。我認為這是開啟一天工作最差的方法,因為這個舉動劫持了你的注意力,讓你進入到「以他人事務為中心」的反應模式。就相當於你走進廚房,先查看是否有鍋碗瓢盆未刷洗,灶臺上是否有油漬未擦拭。
明智的做法是,每天第一件事應該做一個簡短的計劃,做一個工作列表,以此讓一切準備就緒。就像伯爾頓在開始做菜之前,先把整個完美無缺的操作流程預想一遍。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每一位有進取心、追求工作效率的職場人士。
你可以先在大腦裡假設:今天的工作已經結束,你帶著滿滿的成就感離開辦公室。然後,問自己:我今天都做了什麼?這種倒推式的練習能夠有效地幫助你去做計劃,讓你把「感覺上非常緊迫的任務」和「真正重要的任務」區分開來。
列出6件事,並對其進行排序
有一次,伯利恆鋼鐵公司總裁查理斯·施瓦布找到效率專家艾維·利,問他怎樣才能把公司管理得更好。艾維·利說可以在10分鐘之內給施瓦布一樣東西,這樣東西可以使他公司的業績提高至少50%。然後他遞給施瓦布一張白紙,讓他在紙上寫下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六件事。當施瓦布寫好後,他讓施瓦布給這些率標上重要性次序。做好這些事花掉了5分鐘。
接著、艾維·利對施瓦布說:「現在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這張紙條拿出來,做第一項。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項。著手辦第一件事,直至完成為止。然後用同樣方法對待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直到你下班為止。」
施瓦布問艾維·利,如果他明天沒有做完這6件事怎麼辦?
艾維·利說:「即使你只做完第一件事情,那也不要緊,因為你總是做著。」
停頓了一會兒,艾維·利又說:「每一天都要這樣做。若你在堅持使用後認為它有效,可以將這個辦法推行至你的高層管理者,若還有效,繼續推行至每一位員工。」
整個談話不到30分鐘。一年後,施瓦布給艾維·利寄去了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還有一封信。信上說那是中最有價值的一堂課。
五年之後,這個當時不為人知的小鋼鐵公司,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公司,而其中艾維·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沒。
艾維·利提出的方法你明白了嗎?總結出來就是這樣6步:
第1步:每天寫出你要完成的6件最重要的事情;
第2步按照重要性排列,在6件最重要的事情前標明做的順序;
第3步:第二天拿出字條,先專心做完第一件事;
第4步:當完成第一件事後,再專注做第二件事;
第5步:再次做完其他的四件事;
第6步:第二天將頭天未做完的事情納入最重要的6件事中,繼續按上述方法去做。
任務清單上的每一條都用動詞開頭
每一天,當你將最重要的6件事列在任務清單上時,記住:請用動詞開頭描述這6件事。效率大師大衛·艾倫認為,任務清單上的每一條都用動詞開頭,能讓你做事的動機變得更為具體。
舉個例子,與其寫「市場調研工作匯報」,不如寫詳細地列出要為市場調研工作匯報所做的具體準備:收集市場調研數據、起草匯報材料、插入圖片。
有研究顯示,在設立工作目標時,對目標的描述越具體明確,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事先計劃好一件事要做什麼,還可以使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減少思考的時間,並且降低拖延的可能性。
個人效率:90分鐘專注
計劃制訂之後,剩下的就是行動,在執行計劃的時候,我推薦「90分鐘專注」。所謂「90分鐘專注」,指的是每專注工作90分鐘,就休息1015分鐘。有調查表明,人在做事的時候,身體所能承受的集中注意力的最大時限是90分鐘。當你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90分鐘後,你的精力會從一個相對高的水平滑落到一個低谷,這個低谷就是你應該休息的時候。
差不多十年了,我每天都堅持按這個方法去工作,在90分鐘內,盡最大努力不被打斷。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工作的時候退出聊天軟體、電子郵件,把電話轉到語音郵箱。90分鐘之後,我休息一下,再去查看信息。在這90分鐘裡,我通常能超預期地完成工作,工作效率令我滿意。
開始運用這個方法時,你可能會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只要你堅持去練習,慢慢地你就會形成一個省力習慣,即每次投入工作,專注力就可以持續90分鐘。到那時,你就可以遵循身體的自然節奏,傾聽它的信號,甚至都不用藉助手錶和鬧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