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兩把頭」到「大拉翅」,淺談清朝後宮女子髮型的演變史

2021-01-08 紫衣墨客

近年來大火的幾部清宮劇,讓清代宮廷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同是以清朝為背景的影視劇,劇中的人物造型卻不盡相同,特別是後宮嬪妃的髮型,總是有形形色色的變化,這背後與滿漢之間的文化碰撞、融合有著密切的關係,今天我們就用簡單的文字,淺析大清從入關到晚清,後宮嬪妃髮型的演變。

進入中原前:編長辮、盤圓髻

清朝后妃的髮型,跟它的歷史一樣,都經歷了由簡單到繁複,由樸實到奢華的過程,在入關前,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常年在白水黑山的地區生活,漁獵、農耕、採摘是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

為了方便日常勞作,滿族男女都有盤圓髻的習慣,即把頭髮辮成一個小辮子,再將其繞成一個圓形,盤在頭頂,已婚婦女盤單髻,未婚婦女盤雙鬐,盤圓髻之後,還可用青綾或縐紗把盤發包裹起來,這樣的方式簡稱」包頭「。

當時女性無論貧富、身份,統一以圓鬐為髮式,不過所插簪子卻不盡相同,富貴人家簪子種類多,貧民則多為木簪,這些簪飾也是後來鈿子的前身。

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後,初期的「冠服制」也應運而生,后妃們參加朝廷大典時,必須佩戴「朝冠」,類似我們現代所說的帽子,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放下盤高的圓髻,將頭髮散落在腦後。

清初:一分為二的"小兩把頭「

清朝初期皇太極掌權後,將」冠服制「進一步優化升級,后妃們除了戴朝冠以外,其它重要的節日還需配戴鈿子,盤發的方式,顯然不太適合配戴鈿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後宮妃子發明了」小兩把頭「,即就將頭髮中分後梳成兩橫長有髻,這樣佩戴鈿子就非常牢固了。

這種簡單的髮型可素可豔,配戴鈿子時高貴大方,取下來之後,又很日常,雖然實用性很強,但因是靠自身頭髮梳理而成,整體造型較小且沒有立體感。

清朝初期的幾位太后、皇后平時基本不佩戴首飾,只是配佩戴一些當季的鮮花,一方面是由於」小兩把頭「的承重能力有限,另外一方面是當時清朝初入中原,百廢待興,經濟能力相對落後。一直到了乾隆盛世,國家穩定,國庫充盈,後宮妃子的髮式也開始由簡單走向繁複,由樸實走向華麗。

清中期:架子頭、高髻

乾隆時期是整個大清最繁榮昌盛的時代,政權的鞏固使得全國的經濟水平達到了一個至高點,手工業發展迅速,各式各樣的珠寶、釵、簪湧入了後宮,此時」小兩把頭「的劣勢也開始顯現出來,「實力不足」的它,顯然無法承受這些精美的簪飾,於是發架應運而生,妃子們的髮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由"小兩把頭「變成了」架子頭「。

」架子頭「以鐵絲或木製成的架子為基礎,先固定頭座,放上發架後,把頭髮分為兩半,綰在發架上,再將長扁方穿過其中的兩個孔,最後用針固定碎發,有了架子支撐的髮型,可以隨意地佩戴任何的頭飾,無需擔心承重的問題。

此時,又出現了另一種梳理更為繁複的髮型-高髻,這種高高的聳立的髮型,靠著假髮與內襯的支撐,高度可達23CM左右,高髻的可塑的樣式很多,如乾隆時期勱行的牡丹頭、缽孟頭等,都屬其中、儘管樣工奢華,但梳理起來費時費力,故流行時間並沒有很長,到了清末期就逐漸被淘汰了。

清晚期:大拉翅

」大拉翅「大約出現在光緒年間,又稱」旗髻「,是最典型的清人裝束,按頭圍大小,用鐵絲做成骨架,再包上青絨布與青緞,這種形似」小黑板「的假髮,與早期的「小兩把頭」有些形似,但體積高度更高聳,兩邊的角也更龐大,它集髮式與妝飾為一體,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掛各式各樣的裝飾品。

大拉翅摘戴自如,需要時套在頭上,不需要時可以隨時取下,深得包括慈禧在內的清宮貴婦們的喜愛,是晚清時間最主流的髮式。

髮式的轉變背後滿漢文化的不斷融合

清兵攻取江南後,曾採取嚴厲的剃髮、易服制度,引發了激烈的民族矛盾,為了穩定社會時局,清朝統治者不得不讓步,採用明末的「十從十不從」政策,允許民間的漢族女子保留漢人的髮式,不過宮廷內的女子無論滿漢,裝扮都必須以滿族習俗為準。

在清代初期,漢族與滿族的女子髮式並存的,到了清朝中期,滿族的統治階級與漢族的往來日常頻繁,雙方文化交融與日俱增,滿族的婦人髮式逐漸出現漢族的特徵,而漢族婦人的髮式也同樣受到了滿族的影響。

「架子頭」使用的扁方就與漢族的長簪子極為相似,甚至可看作是同一種品種,只是在使用方法上略有不同,到了清朝中後期,滿漢女子髮式的差異日漸縮小。

受漢族文化影響,清朝髮式由簡趨奢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清國庫越來越充盈,經濟的不斷向上使得清朝的統治階級有能力追求更奢侈的生活,這也是後宮髮式從簡約走向奢華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由於政策政府的寬鬆,漢族婦人依然保留著明代梳高髻的習俗,這種髮型最特別的就是華麗的髮飾。

受此影響,滿族女子的髮飾不再只有單一的花朵裝飾,樣式各異的簪子、步搖插在了她們的旗頭上,儘管滿清政府曾限制滿族女子模仿漢族裝扮,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在慈禧掌權後,後宮的奢靡之風,日漸嚴重,再加上那時手工的發展比之前更加成熟,各種珠寶、玉器、翡翠都成了頂上裝飾之物。

統治中原地區後,清朝上層婦人已不再像入關之前那樣,無論身份尊卑,都會參與生產勞作,她們成了統治階級裡的一群「只需負責貌美如花」的後宮佳麗,中後期的」架子頭「、」大拉翅「已沒有社會生產痕跡,只不過是權貴奢華的象徵。

結語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又是滿漢文化的高度融合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髮型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與複雜性,既保留了滿族的文化,又深受漢族的影響,對後世研究滿漢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相關焦點

  • 來看清朝女子真實髮型,「燕尾」出現在晚期!
    其餘常見清宮女子髮型不難發現,不管清宮劇中女子是梳著旗頭、還是扣著複雜的鈿子,她們腦後都梳著形似燕尾的髮髻,然而,歷史上清朝女子在腦後梳燕尾的時間是清朝晚期!那麼,歷史上清朝女子真實的髮型究竟是什麼樣呢?一起來看看吧!小編將為您簡單介紹清朝女子髮型的演變史:清早期:扎辮子盤於腦後。
  • 清朝歷史前期與後期區別,光從女子髮型就能看出,很有講究和說法
    清朝歷史前期與後期區別,光從女子髮型就能看出,很有講究和說法。電視中每天都播放著各種各樣的清宮劇,無論是幾年以前的甄嬛傳,還是去年暑假熱播的延禧攻略,都有著很高的收視率。這些電視劇的主線也都是圍繞著一個歷史中的後宮女子來展開描述的。
  • 古代女子髮型演變史終章:明清婦女髮髻大PK,您更鍾意哪一款?
    清朝是我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朝代,而且少數民族政權的特殊性導致清朝髮型情況比較複雜,滿族八旗、蒙古、漢族等等女子們的髮型並不相似,所以本文主要以清宮宮廷女子的髮型為例說明!▲誇張浮誇的大拉翅清初到清中期,婦女的髮型和服飾都是簡潔樸素的風格
  • 清朝的旗頭是用真頭髮梳的嗎,圖解清朝歷史上的旗頭髮型
    這些旗頭奇形怪狀,大小不一。如果真的追究起來,可能電視劇中的旗頭很多都不符合歷史。那麼真實的清朝女性所使用的旗頭髮型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清朝女性最開始的髮型並不是旗頭,旗頭是在滿族人進入北京以後研究出來的新髮型。最開始的清朝女性,只是簡單地將頭髮編起來在頭頂上盤成一個髻。這樣既簡潔,又舒適。
  • 淺談滿族人所戴的「大拉翅」
    身上著旗裝、腳踏「花底盆」、頭戴「大拉翅」,這是經人熟知的清代滿族婦女形象。旗裝和花盆底鞋的確在清初就已出現並流行,而「大拉翅」則是到了清朝晚期才在貴族旗人婦女間流行的。未婚女子多盤雙髻,即左右各編一條長辮併集於頭頂盤旋成兩髻。已婚婦女盤單髻,即只編一條長辮於頭頂盤轉成髻。這種髮式簡單利落,並沒有多餘的裝飾物,便於進行各種漁獵、耕種、採摘活動。
  • 揭清朝女子髮飾演變過程,慈禧發明「大拉翅」
    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髮式,是將頭髮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髮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 清朝女性的旗頭是自己的頭髮嗎?
    清朝中期,大清國力強盛,經濟發展穩定,各地的名貴首飾和貢品持續不斷進入後宮,刺激了后妃們追求美的心理,同時為清朝女性的旗頭髮飾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因為小兩把頭的髮式很低垂,並不能承受重大的珠翠飾品,因此當時的清朝女性開始了對原本低垂、鬆散的小兩把頭進行了改良,這種情況下兩把頭應運而生。
  • 中國歷代女子髮型演變
    始皇帝要求宮中的女子化桃花妝,梳神仙髻,並且影響宮外社會髮型變化。神仙髻是椎髻之外一種新髻式。開始演變出雙鬟望仙髻,並且還出現了凌雲髻、望仙九鬟髻、參鸞髻等髮型,崇拜想像的神仙形態呈現不一樣的美。凌雲髻,《公主嫁到》劇照漢代信奉道家煉丹長壽之說,崇拜道家最高女神西王母,所以漢代女子髮型多與西王母有關。
  • 清朝入關以後,後宮嬪妃和朝廷貴婦們,為何流行使用旗頭?
    其中,差別最大的就是旗頭,旗頭屬於清朝女子的一種裝飾,類似於帽子。在各種影視劇中,無論是皇太后、皇后、皇貴妃、各級朝廷命婦,還是最低級的宮女,都會佩戴旗頭。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因為旗頭在清朝末期才開始流行,今天,我們就聊一聊旗頭的故事。
  • 乾隆帝的后妃髮式不是「旗頭」
    最近大熱的《延禧攻略》《如懿傳》,兩部劇題材相同,講述的都是清朝乾隆帝的後宮故事,劇中人物也都大同小異。那麼,到底誰真的做到了「還原歷史」呢?從兩部劇中後宮妃嬪們的髮飾來看,就能窺得一二了。妃嬪們柳葉眉、點絳唇的的妝容,和「一耳三鉗」的清朝舊俗,都還原得十分到位。觀眾們關注到了妃嬪們的髮飾。《延禧攻略》中的「兩把頭」在以往的清宮劇如《甄嬛傳》中,女子就是珠翠滿頭、金釵入鬢。
  • 清朝早,中,晚期女子,男子的所有髮式
    清朝早期女子髮型,比較多的是辮髮盤頭或者是包頭,露出額頭,頭頂也沒什麼裝飾,就像孝莊皇后那樣。滿族女子髮式"團頭",又叫旗鬢,是民間常見的髮式。滿族婦女進人中年以後,便不再盤"頭翅兒",而改梳"團頭",其造型好像一個帶花紋的饅頭,但"團頭"不同於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婦女的"疙瘩鬢"。旗頭式樣大拉翅、又名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答喇赤、旗頭、旗頭板等,清朝晚期在滿族及清宮中為婦女所流行的一種頭飾,為板狀冠型,呈現如牌樓般高聳挺立的風貌。
  • 清朝旗頭大拉翅製作教程
    從小就喜歡古代美女的若魚,每每看到清朝的皇后嬪妃頭上的步搖金釵都兩眼冒光,走不動路。
  • 古畫中的,女子「髮型」演變史
    髮式,是中國古代女子頭部的重要裝飾。其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複簡。今天,書畫君就帶大家走進真正的古人世界,探尋真實的「古人」筆下的中國古代女子的髮型演變。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就出現了同款髮型。
  • 古代女子髮型的變遷,你認為哪個朝代最好看?哪個至今還在沿用呢?
    古代女子髮型的變遷,你認為哪個朝代最好看?哪個至今還在沿用呢? 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不僅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連宮中的婦女也要求統一著桃花妝梳神仙髻。
  • 古代女子髮型:第一個成為韓國傳統髮型,最後一個可以增高
    古代女子髮型:第一個成為韓國傳統髮型,最後一個可以增高 【古代女子髮型:第一個成為韓國傳統髮型,最後一個可以增高】古代女子髮型:牡丹頭;這種其實是中國唐代的髮型,但是現在看到這個髮型就會想到韓國成為了韓國的傳統髮型。
  • 清朝宮裡為何貴人所梳都為旗頭,清朝姑娘們的髮型是怎麼變化的
    作為離現代最近,史料最充足的清朝,毫無疑問是成為了歷史大戲的主要題材,各種清宮戲輪番上演《甄嬛傳》《步步驚心》,還有最近的《夢回大清》。而清宮戲中出現最頻繁的就是大拉翅和二把頭髮型,旗頭也是旗人女子最常見的造型,除此之外,滿蒙漢族的姑娘們還會梳什麼日常髮型?
  • 有了「大拉翅」,誰還不像個格格?
    小時候因為常看古裝劇,還經常傻傻地和姐姐一起披著個毛巾被走來走去,玩古代女子的裝扮遊戲。
  • 清朝皇室女子都戴旗頭?假的!你這是被古裝劇給忽悠了!
    我們先來看看清代滿族女性髮型的發展變化吧。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女子亦如是。與漢族女子不同,滿族的女子大多會騎射,所以她們的頭髮也趨向於簡潔便利,不會梳漢族女子那些繁複的髮髻。什麼飛天髻靈蛇髻的,一上馬跑上兩圈,都給你晃散了。入關前,滿族女子多半是把頭髮編成辮子盤起來就完了。未婚女性一般梳雙髻,左右兩邊各梳一個辮子,編起來盤好。
  • 整理:有關兩把頭、大拉翅……【多圖】
    因此,實際上兩把頭、大拉翅均是清後期的產物~兩把頭一開始就是用頭髮梳的,到了光緒末年的時候發生了很大改變,只用頭髮在頭頂盤成一個髮髻,稱為「頭座」,然後用青色的緞子或者絨做成一個假的兩把兒頭形狀的頭套給固定在頭座上,這種假兩把兒頭稱為「旗頭板兒」或叫「旗頭」,老北京也有俗稱「大拉翅兒」的。
  • 清朝貴婦「做頭髮」可不簡單,耗時又耗力
    實際上,在真正的清朝時代,有錢的女性們「做頭髮」需要耗費非常久的時間。越來越高「頭名架子太荒唐,腦後雙垂一尺長。」這是描述清朝時期盛行的一種「架子頭」,在清朝早期,國家剛剛經歷完戰亂,經濟民生還沒有得到完全的恢復,因此即使是在後宮當中,妃子們的髮型也大多以實用為主要目的。清朝是由滿族人所統治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