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好句積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020-12-19 北京華圖

  申論好句積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由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申論好句積累,公務員申論好句積累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好句積累

  點擊進入:2021國家公務員招錄公告預約提醒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1.好句解讀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說名義不正當,道理就講不通;道理講不通,事情就辦不成。

  原文內容為: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這句話強調了名義的重要性,也就是對於事物的定義要能夠說的明白,能夠行得通,不能夠馬馬虎虎地對待。這句話可以用來論證「對於制度的闡述要清楚明白,從實踐上要行得通」等觀點。

  2.好句妙用(背誦)

  對於制度的闡述要清楚明白,從實踐上要行得通,這樣才能保證制度得到履行。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是告訴我們名義不正當,道理就講不通;道理講不通,事情就辦不成,也就是告誡我們對於制度的定義要能夠說的明白,並且在實踐方面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保證制度能夠行得通,這些要持有科學調研的態度,絕不能馬馬虎虎地對待。闡述地明白,民眾才能夠知曉制度的具體細則,行得通,民眾才能有效地執行,所以這些是制度得到履行的基礎。

  點擊查看:<a href="http://bj.huatu.com/zt/15znq/" data-cke-saved-href="http://bj.huatu.com/zt/15znq/" "="">2020北京華圖15周年慶鉅惠活動

2020年北京公務員考試政策法規2020年北京公務員考試提出對策2020年北京公務員考試文章寫作2020年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技巧2020年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題2020年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題庫 (編輯:劉然)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說: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君子喻於義 鞠展鵬 作松花石硯·三孔文化卡戳藝術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道德高尚的君子重義,《三國》人物形象關羽為君子代表,可謂義薄雲天。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春秋 《論語·裡仁》)【註譯】君子:指有道德者小人:指常人、一般人喻:明白、懂得。全句譯意為: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品讀】孔子這句話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道德箴言。
  • 《論語裡仁》79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北辰解讀】1、大家對此句常有的誤解是,好象孔子在此是在貶低小人、否定利。「天理之所宜」告訴我們的是,一個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歡不喜歡,只要是符合道義的時候,符合仁義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歡也不能做。什麼叫「君子」?什麼叫「小人」? 程子說:「君子之於義,猶小人之於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篤好。」楊氏曰:「君子有捨生而取義者,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無甚於生,所惡無甚於死,孰有捨生而取義哉?其所喻者義而已,不知利之為利故也,小人反是。」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君子,本意為君王之子,後來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本意指庶民,普通人,後指道德低下的人。喻,知道、懂得。名家註解程頤、程穎註:「君子之於義,猶小人之於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篤好。」朱熹註:「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出自《論語·裡仁》。 大道相同,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想到《道德經》第38章關於這句話作了更為詳細的闡述 一個企業從最初的兢兢業業到最後的分崩離析,其根本原因是「小我」,「小我」與「小我」碰撞時就很難超越,「放於利而行,多怨」。只有去除「小我」,成就「大我」,才能突破&34;,螺旋攀升。 「義」與「利」並不是絕對對立的,孔夫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所以我們在學習《論語》時,千萬不要死搬教條,被文字表面的意思束縛了。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我讀《論語》7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很直白的翻譯就是,君子懂得如何把握分寸,如何理性看待事物,小人懂得利益與厲害何在,懂得如何攫取利益。孔子像這一章論語很容易被誤解,孔子絕非在「義」&「利」之間作一刀切的動作。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追求富貴是人的本性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孔子云,君子重義,小人重利。孔子的弟子記載,孔子平日較少提及的便是利、命與仁。孔子認為追求富貴是人的本性,「富與貴,人之所欲也」,認為君主在主持國政時應把解決人民的物質生活放在首位,他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做一些決策的時候,有沒有小人之舉?有沒有會被自己一時的私心所蒙蔽,拋棄了道義,以利益為原則做了事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有沒有闖紅燈?如果你今天在等紅燈的時候,旁邊的一群人看著路上沒車就闖紅燈了,你堅持住沒有闖紅燈,那麼那個時刻的你,就沒有被自己的私心雜念所蒙蔽,就是個做事喻於義的君子。
  • 《論語·裡仁篇》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注釋】▲君子:地位上指統治階層和貴族,德行上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好的人。▲小人:地位上指普通百姓,學識德行上指見識淺薄,只看眼前利益的人。▲喻:本義是告知,把情況通知某人。引申為了解、知曉、懂得、明白。▲義:仁義,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利:利益,有公利,也有私利。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大家好,我是文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義利的原始意義。在頗具倫理特色的中國思想史上,義利關係問題成為許多哲學家極為重視的一個議題。從春秋戰國到近代,關於必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被誤解了。善良人怎樣追求利益?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解釋:孔子說:「君子能夠把對於利益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孔子從義與利來區別君子與小人。問題來了,二分法來看待對嗎?二分法來看,似乎是君子重視道義,小人追逐利益。恰恰不是!二分法是一種思維上的重大誤區!僅就這句話來說。君子追求利益,是在合理的範圍,合理高於法律,遵循道義!小人唯利是圖,不對。但是,若能將利益的追求限制在合理的範圍,豈不是成為了君子?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第四篇第16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形聲字兼會意字,始見於隸書。喻的初文為篆文諭字,隸書、楷書改從言為從口。喻變成從口俞聲。「俞」本是挖空樹幹的獨木舟。《說文》: 「俞,空中木為舟也。」口和俞結合,意思是水關上的人說船隊過關要像其他船隊一樣接受檢查,由此產生說明,比喻的含義。
  • 【每日一習話】君子喻於義
    他列舉「君子喻於義」等古語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nbsp&nbsp&nbsp&nbsp「君子喻於義」出自《論語·裡仁》,全句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2020年公務員考試申論素材積累:《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說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私利。孔子這句話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道德箴言。「喻於義」和「喻於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線。「義」是公道、正義、大眾之利。「利」是私慾、私利。
  • 2021寧夏省考申論好句積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了解下
    一、好句積累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1.好句解讀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說名義不正當,道理就講不通;道理講不通,事情就辦不成。
  • 「每日一習話」君子喻於義
    他列舉「君子喻於義」等古語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君子喻於義」出自《論語·裡仁》,全句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