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即日起,在掌上春城APP「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欄目板塊,「講文物」活動上線。掌上春城和雲南省文物總店將邀請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等相關領域的專家與廣大市民來一場線上的穿越歷史之旅。通過把文物收藏、保存、研究、傳播、展示、教育融合起來,讓更多的市民們通過網絡對文物知識的學習、了解,加入到傳承歷史保護文物的行列中來。
掌上春城訊 古滇國曾出現在熱播劇《龍嶺迷窟》中,劇中認為,搬山一派苦苦尋找的雮塵珠就在古滇國的「獻王」墓中。那麼「古滇國」在歷史當中真的存在嗎?又是何人建立了神秘的古滇國呢?讓我們一起在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蔣志龍的講述中,來了解一下吧!
談到古滇國,我們就能想到司馬遷《史記.西南夷》當中的記載,「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據史料記載,秦朝時期,在開「五尺道」通雲南後,秦王朝曾在滇北置郡守治理雲南的滇中一帶。蔣志龍介紹,西漢初年,由於漢中央王朝國力較弱,主要精力用於應付北部草原地區的匈奴,無暇顧及滇地。直到漢武帝元封二年,漢王朝「以兵臨滇,滇王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漢武帝接受滇王歸附以後,「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漢朝在滇中地區設置益州郡,並賜滇王王印,讓其仍然統治他的百姓,雖然滇國地方不大,但深受漢朝寵愛。
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滇國在雲南歷史上大約存在了五百年,出現於戰國初期而消失於西漢初年。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滇國的第一個君主是來自楚國的莊蹻,他是有文獻記載的內地第一個進入滇池地區的官方人物。公元前278年,楚國遣楚將莊蹻率領一支隊伍到達滇池地區,他的目的是徵服當地的滇人歸附於楚國,徵服當地人後,因為回去的路被秦國所斷,就留在滇池地區,以滇池為中心建立了滇國。都城在今昆明市晉寧區晉城鎮,莊蹻統治古滇國時期,大多進入了青銅時代,這裡氣候適宜、土地肥沃,農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規模。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出兵徵討雲南,滇王莊蹻拱手降漢,並請置吏入朝,漢武帝則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立了益州郡,並賜給了滇王王印,讓他繼續統治他的百姓,而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滇王之印」進一步證實了「滇王國」的存在。
「滇國相印」封泥
「1959年,石寨山第二次發掘清理的第六號墓出土的黃金質地的『滇王之印』,可證歷史上確實存在著古滇國。司馬遷對『西南夷』滇的記載是可信的。有學者推測石寨山第六號墓可能是末代滇王的墓葬,至於其他滇王的墓葬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和研究。」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蔣志龍介紹說,2014年以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國家文物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晉寧區的上蒜鎮持續開展「石寨山古墓群大遺址考古」工作,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的重大進展,極可能發現了古滇國的都邑(都城)。
通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工作,勾畫出古滇國疆域的基本輪廓:北抵東川,西到楚雄,西南連元江,南接蒙自,東含曲靖全境。他們皆「同性相扶」,據地南北長約四百公裡,東西寬約兩百公裡。
自5月29日,掌上春城和雲南省文物總店聯合推出的2020雲南昆明網絡文化節系列活動「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正式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欄目旨在通過對雲南各時期文物的介紹,宣傳和宏揚古代雲南文化的成就。同時,由於雲南文化的自身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在欄目中,小掌也將介紹雲南周邊文化遺存和文物精品。希望通過這類介紹,能讓人們進一步了解雲南的悠久文化傳統,並加以宏揚光大。
故事介紹人:蔣志龍
【來源:掌上春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