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坡地披新綠。 廣安日報記者 張啟富 曾誠 攝
山巒疊翠、水波瀲灩、田疇載綠、花木扶疏……冬季的廣安大地,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成為廣安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宗旨。
「十三五」時期,廣安市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著眼補齊汙染防治短板,從大氣汙染防治到水環境治理、從汙染減排治理到淘汰落後產能,打出一系列治汙「組合拳」,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
自上而下共同參與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2019年,廣安空氣品質提前一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空氣品質排名多次入圍全國前20強;
截至2020年10月,廣安城區優良天數277天,優良率90.8%,同比2015年上升8.9個百分點;PM10、PM2.5日均濃度分別為48.7、29.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2015年分別下降39.3%、32.9% ;
納入考核的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全部穩定達標,嘉陵江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渠江、大洪河、御臨河達地表水Ⅲ類水質,城市和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質優良比例分別為100%、96.3%;
全市無重度汙染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廣安市生態環境方面捷報頻傳,數字的背後,凝聚著廣安市在生態環保領域的一再探索和艱苦實踐,彰顯的是廣安市加快推進環保工作的堅定決心、認真態度和務實作風。
近年來,廣安市出臺《廣安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常態化、制度化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環保法律法規納入幹部學習培訓重要內容,集中宣講《廣安市集中式飲用水安全管理條例》《廣安市城鄉汙水處理條例》,提高幹部群眾的環保法律意識;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關於貫徹落實四川省打贏藍天保衛戰等9個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力有序。
市委領導高度重視,各級各部門主動扛起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市生態環境局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抓細抓實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全域治理城鄉生活汙水,全力推進生活垃圾整治;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採取推動重點行業升級改造、全面淘汰落後產能等方式,整治「散亂汙」企業及集群;市城管執法局以城市精細化管理為抓手,嚴格治理職責範圍內的各類汙染行為,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各地積極開展「用雙腳丈量河流」行動,淨河護河成效明顯……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實踐的不斷深入,廣安市各部門各單位環境保護的思想和行動定力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礎不斷夯實,全市生態環保工作從單打獨鬥的「小環保」走向由黨委和政府主導的「大環保」體制。
多方出擊鐵腕治汙
堅決打贏「三大戰役」
今年10月13日上午,市委書記李建勤帶隊到武勝縣,督查調研生態環境保護、河(湖)長制工作落實情況並開展巡河時強調,各地各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樹牢上遊意識,堅決扛起政治責任,抓實抓好「四排」「四亂」整治,堅定不移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落地落實,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作為「川東門戶」,廣安有著重要標籤:國家「『十二五』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關注的7大重點流域之一,長江上遊重要生態敏感區和生態屏障,下遊特大城市重慶的重要飲用水源保護地。
近年來,廣安市創新開展「1 4 1 N」河湖管護模式,全面落實「河長制 警長制」,深入開展「用雙腳丈量河流」行動,編制《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三年推進方案》,完成528個行政村生活汙水治理,國控省控考核斷面和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流域水質明顯好轉。
除了治水外,廣安市在大氣、土壤治理方面,也打出了「組合拳」。
治理大氣方面,廣安市開展了工業企業汙染治理,紮實推進揚塵汙染治理,強化城市精細化管理,強化秸稈焚燒管控,加強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抓好汙染天氣應急應對,讓藍天白雲成常態。2020年,累計完成7家水泥企業和廣安火電廠4臺機組180萬千瓦超低排放改造達標認定,完成139座加油站、2座儲油庫油氣回收改造以及4家企業尾氣收集工藝升級改造,整治「散亂汙」企業296家,協同推進臭氧精準治理。同時,常態化管控建築揚塵、柴油貨車等大氣汙染。今年4月、9月、10月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廣安排第16位、19位、8位,未出現重汙染天氣,綜合指數排名全省第8位。
土壤汙染防治方面,廣安市強化土壤汙染管控和修復,完成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和耕地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嚴格固廢危廢監管,建立汙染地塊名錄,強化生態紅線管理,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紮實開展「清廢行動」及礦山礦企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排查整治,加強涉鎘等重金屬企業管控,全市規範轉移危廢8593噸,排查礦山礦企264家,發現生態環境問題73家,完成整治49家。
在中央、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交辦案件基礎上,廣安市對大氣、水、土壤、基礎設施、履職落實等12個重點方面再次進行全面排查清理,建立問題清單,實行動態管理,嚴格銷號標準,累計排查出環境問題709個,現已完成整改689個;自查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280個,現已完成整改219個。
「十三五」期間,全市上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一抓到底的韌勁,清除生態環保領域的沉痾頑疾,並以科技手段為依託、以體制機制為保障,實施精準嚴格的治汙行動,堅決打贏「三大戰役」。
「破」「立」並舉融合推進
打造生態效益生態品牌
12月2日,在武勝縣龍女湖旁,一條2.4公裡的濱江路和嘉陵江相映生輝,公路邊上是一座全新的濱江公園,吸引著武勝市民前來享受美好的休閒時光。「武勝越來越美了,生活在這裡就是一種幸福。」在這裡散步的居民張德文說。
變化的背後,是市委、市政府跳出傳統治理思維,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有益探索實踐。
近年來,廣安市加快建設嘉陵江流域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發展,讓一座美麗的江灣湖畔休閒旅遊城矗立在嘉陵江畔。
伴隨著嘉陵江生態經濟示範帶建設推向縱深,沿線也成為集新型城鎮化示範帶、現代特色農業園區、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帶、生態鄉村示範帶等於一體的示範帶。
「荷花基地搞得好,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嶽池縣白廟鎮瞿家店村村民龍利民對生態建設產生的紅利同樣有著切身感受。
龍利民說,這幾年,瞿家店村的荷花節聲名鵲起,曾出現一天湧入萬名遊客的盛景。生態建設與農業、旅遊業融合發展,不僅扮美了鄉村,也帶富了村民。
如今,白廟鎮已經成為嶽池縣鄉村旅遊的一匹「黑馬」,成功舉辦過鄉村旅遊文化節、櫻花節、荷花節、柚子節等。
各生態縣(區)、生態鄉鎮不斷鞏固和深化創建成果,向生態要品牌、向生態要效益,特色生態農業、生態旅遊融合發展,較好地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
「十三五」期間,廣安市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作為破解可持續發展難題的「金鑰匙」,不斷破解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廣安模式」,對廣安產生了一系列積極的改變和影響。如今,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人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廣大群眾已成為生態文明紅利的第一分享人。(廣安日報記者 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