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還是突圍?
本報記者張晶
5月22日在南昌舉行的首屆中國小說節上,來自海內外的近百名知名小說家、評論家齊聚一堂,通過「當代小說高峰論壇」這一平臺,縱論文壇風雲,探討小說發展的趨勢。
是堅持「我手寫我心」,還是多聆聽一些來自評論界的聲音?是堅持「小說就是講故事」,還是認同「語言的魅力同樣也能成就經典」?是咖啡般的精英文學餘香更值得回味,還是猶如可樂的網絡文學令人更過癮……一個個充滿思辨、充滿碰撞、充滿挑戰的話題,令本次高峰論壇活色生香、回味無窮——
中國當代文學長久以來一直飽受非議。尤其是最近這半年,一場圍繞中國當代文學價值的辯論正在進行中。有人說「中國文學處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有人說「中國文學處於非常的低谷——不應有的低谷」。是高峰還是低谷?是黃金還是垃圾?成為當前中國文壇最熱的話題之一。
而在首屆中國小說節主要活動之一的「當代小說高峰論壇」上,與會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們再次將關注的焦點落在了這場熱門的論戰中。
「小說就是講述
有意思的故事」
作為一名從事文學評論工作20多年的學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楊劍龍在去年出版了他的長篇小說處女作——《金牛河》。身兼文學評論家與作家兩重身份的他,直言不諱地提出「小說就是講述有意思的故事」。他說,小說最重要的是要有故事性,要有真實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不要將文學過於崇高化、政治化、體制化,因為小說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小說本來就是『小』,所以不要強求它大。」
這一觀點立即得到了近年來備受文壇關注的海外華人作家嚴歌苓的贊同。儘管多年來的「遊牧生活」,令嚴歌苓長期糾結於西語世界與母語創作之間的困惑中,創造一種「嚴歌苓式」的中文言說方式成為她的夢想。但對於小說創作,嚴歌苓更看重其故事性。她認為,小說家最基本的責任就是講故事,語言只是作家表達自身對生活感悟的一種方式。一部好的小說僅有好的語言是不夠的,它要有讓讀者一口氣讀完的魅力。
「敘述當下是
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從1982年開始寫作的著名作家方方,多年來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小說作品,尤其是其一直堅持的「關注現實、關注底層人生活狀態」的寫作風格,深受讀者和評論界的好評。
然而,面對紛繁複雜、劇烈變化的當下,方方感慨「創作變得更加艱難」。她說:「相較於30年前,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那些處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存方式、反抗方式以及言說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一名作家,我們不能簡單地從一個方面去把握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而應在一系列社會現象的背後挖掘更深層的意義。這對於身處當下的作家而言,是幸運更是挑戰。」
方方的觀點得到了許多作家和評論家的贊同。作家葉廣芩說,無論是作家、評論家、讀者還是出版機構,浮躁之氣隨處可感。
「失去年輕讀者,
等於失去小說的未來」
中國社科院當代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說:「當前小說創作面臨網絡和讀者的變化兩大挑戰,尤其是市場流通的、讀者喜歡的作品與評論家關注的作品往往不一樣。同時,大量的網絡文學變成紙質小說,充斥著當代文壇,無論從作品數量還是表現手法上,都對當代文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蘇州大學教授湯哲聲則風趣地將精英文學比作「品咖啡」,留有餘香;看網絡文學則像是喝可樂,很過癮。「文壇不能只品咖啡不喝可樂。如今的80後、90後是讀者的主力,他們閱讀的趣味和傾向,是當下評論界最值得關注的。」中國小說學會秘書長、廣東商學院教授江冰則更加直接地提出:「失去年輕讀者,也就失去了小說的未來。」
呼喚母語寫作
意識的回歸
「從10年前的幾乎無人問津,到如今成為中國小說排行榜評選中不可忽視的奪獎生力軍,『海外作家軍團』異軍突起。」海南師範大學教授畢光明認為,這種集體性崛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批作家有非常自覺的母語寫作意識。
對於接受過系統西語學習的海外作家張翎而言,用英文寫作不是件難事。但地理上的距離,卻使她對母語更加迷戀。海外作家蘇煒說:「正是因為遠離故土,所以才更加貼近語言,這是在國內無法體會的。我現在常常思考,如何才能從傳統的中國文化、文學語言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使母語變得更有生命力?」
「海外作家軍團」自覺的母語寫作意識,得到不少評論家的讚賞。但近年來國內文學創作能力的退化,也讓大家感到憂慮。江西師範大學教授顏敏說道:「以前許多中文系的教師、學生都會寫作,而如今,這種創作能力正在逐步退化,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他認為,在當代文學中確立什麼是經典和經典文本,尤其是在語言表達上形成一種經典規範,對於文學教育傳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文學批評應離文學
更近一些
一直以來,在中國當代文壇,作家與文學評論家的關係十分微妙。他們猶如連體嬰兒,互相吸引卻又相互對抗著。
論壇上,葉廣芩毫不客氣地對當前文學評論界「一些評論家不看作品就妄下評論」的「浮躁氣」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在我看來,不少評論家是在借作家的磚砌自己的房子。」
然而,這一言論不僅沒有讓與會評論家「憤怒」,反而得到了不少與會評論家的贊同。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李星說,當前生活節奏的快速化造成了快速閱讀的出現。對於文學批評家而言,這種閱讀方式比不讀作品更可怕,它容易造成文學批評的斷章取義。
文學評論家李建軍更直接提出,好的批評既是思想的盛宴,也有鮮活的體驗,更少不了靈動的語言。批評家一定要立足文本來說話。他說:「真正的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一樣,是批評家站在人類歷史的和文明發展的立場上,對人和世界的一種精神召喚,要有對價值的理解與承擔,更要有對美和藝術的獨特發現。」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陳駿濤則呼籲,「評論家應該了解作家,不僅要了解作品,更應該了解作家的想法,而作家也應該理解評論家。文學批評與文學應該走得更近一些!」
(本文來源:大江網-江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