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讀作suō)行,詞牌名,由唐代詩人陳羽的詩句「踏莎行草過春溪」得名,也稱「惜餘春」、「踏雪行」等。莎草,是一種常見的野草,踏草是唐宋時期廣為流行的活動,又叫踏青,所以,「踏莎行」調名本意即詠古代民間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動。該詞牌分上、下兩闕,共五十八字,遺留下很多名篇佳句。
一、《踏莎行·郴州旅舍》(北宋·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公元1097年,秦觀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最後又貶橫州。這首詞作於他離開郴州前。上闕描寫了謫居中寂寞悽冷的環境,下闕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最後兩句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
二、《踏莎行·小徑紅稀》(北宋·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這首詞描寫的是莫春的景色,上闋寫的是郊外之景,一幅具有典型特徵的芳郊春暮圖。下闋寫的是院內之景,最後以「斜陽卻照深深院」結束,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三、《踏莎行·雪似梅花》(南宋·呂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這首詞的上闋以「似」與「不似」寫梅與雪交相輝映的奇絕之景,月下奇景,本應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可是詞人認為是「惱人」的。「惱人」即「撩人」,但詞人沒有直接回答會撩撥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詞的下闋點明詞人心事的由來,原來是去年梅花開放時節,曾同情人共賞梅花,南樓之月可作見證,而今與情人離別了,風物依舊,人事已非。
四、《踏莎行·春暮》(北宋·寇準)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公元991年,寇準被貶為青州知府,任職之際,他為了表達自己仕途坎坷以及對政壇、對君上難以割捨的情懷和自家的失落之情,寫下了這首詞。
五、《踏莎行·月華如水》(清·納蘭性德)
月華如水,波紋似練,幾簇淡煙衰柳。塞鴻一夜盡南飛,誰與問倚樓人瘦。韻拈風絮,錄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從前負盡掃眉才,又擔閣鏡囊重繡。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上闕下的是月下美景,渲染出一種悽清憂愁的氛圍,表達詞人孤寂、落寞的心情。下闕轉而寫所思之人,前三句盛讚對方才學出眾,表現出詞人對此女子的欣賞。最後兩句感傷過去時光美好,如今卻沒能長此相伴。
六、《踏莎行·夜月樓臺》(南宋·辛棄疾)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悽涼?當年宋玉悲如許。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公元1181年,辛棄疾被免職,他歸居上饒,之後的二十多年裡,他都在鄉間閒居,這首詞就作於其間,公元1190年他在上饒的帶湖別墅篆岡喝酒賞月,成此佳作。
七、《踏莎行·候館梅殘》(北宋·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這首詞描寫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離愁,詞的上闕寫寫行人在旅途上的離愁,下片寫想像中家室的離愁,兩地相思,一種情懷。歐陽修巧妙地運用了以樂寫愁、實中寓虛、化虛為實、更進一層等表現手法,把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八、《踏莎行·燕燕輕盈》(南宋·姜夔)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在詞人二十來歲的時候,他在淮南認識了一位女子,後來分手了,但卻對她一直眷戀不已。後來有一年元旦,詞人從沔州去湖州途中抵金陵時,夢見了遠別的戀人,寫下此詞。
九、《踏莎行·情似遊絲》(宋·周紫芝)
情似遊絲,人如飛絮,淚珠閣定空相覷。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雁過斜陽,草迷煙渚,如今已是愁無數。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這首詩抒發的是離情別緒,詞的上闕描寫離別時的情景,情似遊絲,淚眼相覷,一溪煙柳,難系蘭舟,寫盡了離別況味。下闕寫別後的相思之苦,愁緒無數,無法排遣;全詞悽迷哀婉,愁思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