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嚴亮 通訊員張一知 2020年7月30日—31日,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揭牌儀式暨首批隊員培訓班在江門市陳白沙祠舉行。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以珠海、佛山、中山、肇慶、江門等五市博物館作為成員單位,首批隊員45人。工作站成立後,將開展區域間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科學研究的交流與合作,培養文物考古人才,提升基層文物考古工作人員能力與水平。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以及來自珠海、佛山、中山、肇慶、江門等各市區的文廣旅體局的領導嘉賓和各市區文博單位負責人,珠西文物考古工作站首批學員等參加了活動。
據介紹,近四十年來,廣東省文物考古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專業技術隊伍逐漸壯大。但文物保護項目的要求,基建考古配合經濟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廣東省考古力量分布不均衡,考古研究力量薄弱問題也日漸凸顯。『
為壯大廣東省文物考古力量,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文化遺產,廣東省文物局在2018年1月制定了《廣東省區域文物考古工作站工作規程(試行)》。隨即,在全省範圍內對考古方面的人才進行了摸底調查,發現已經具備了按照區域成立文物考古工作站的基礎。至今,已相繼在粵北、粵西、粵東、珠江西岸等地級市成立了文物考古工作站。
本次首批隊員培訓班為期2天,主要先對學員進行理論教學,邀請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舉辦《考古學導論》等5堂講座,後續將陸續安排田野考古實習階段。江門市博物館有幸成為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的站長單位,將會藉助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的平臺,加強江門本地以及江門與珠海、佛山、中山、肇慶各地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科學研究的交流與合作,培養更多的文物考古人才,提升基層文物考古工作人員能力與水平。
江門五邑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著名僑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江門的沿海繁衍生息,成為江門源遠流長的海洋文化的源頭。海上絲綢之路開闢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幾千年來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存,國家文物局多次在江門開展宋元崖門海域水下考古,臺山水下考古。江門地區也考古發現多處不同時期的遺址,如:新石器時代的臺山腰古新村沙丘遺址、新會古井下沙遺址、新會沙堆炮臺遺址、臺山長山頭遺址、北碉樓山遺址,唐代新會古井官衝窯址,明代的大洲灣遺址、廣海衛城城牆遺址,明清時期的新會炮臺崗遺址等,均具有重要的考古、科研和文化價值。
近年來,在上級文物部門的指導下,江門市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穩步推進,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世界記憶遺產1處;現已公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1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5處。(需遺產科核准數據)完成了江海區博物館、蓬江區博物館的「補短板」建設,完成了開平市博物館,鶴山市博物館的新館建設,臺山華僑文化博物館即將開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新館和恩平市博物館新館正在建設中,基本實現了江門五邑文博事業的全面跨越式發展,江門各市區文博場館的公共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今後,江門市博物館將發揮自身的資源和技術特長,為文博工作以及區域考古工作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