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很難受,長大後發現是悲劇,《三毛流浪記》你真看懂了嗎

2020-12-18 絮叨動漫說

暑假無事做幹什麼?來看絮叨動漫說呀。哈嘍各位大大好,絮叨動漫說又和大家見面了。說起張樂平老先生,可能你還有些陌生,但要說起張樂平筆下的動漫形象——三毛,絮叨想不管你是90後還是00後都應該非常熟悉。接下來絮叨要給你講的就是2006年央視播出的動畫版《三毛流浪記》。

片頭旁白

動畫片一開始的旁白,絮叨至今記憶猶新:你幸福的每一天,是三毛最渴望擁有的,當你從幸福中一路走來,不應該忘記三毛的苦難和期盼。是啊,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幸福就是三毛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跟著絮叨的腳步,一起重溫童年。

《三毛流浪記》給絮叨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實,動畫裡沒有完美的happy ending、沒有主角光環、沒有好人好報,有的只是在宏達的歷史背景下,底層老百姓的心酸和苦楚。

作者張樂平先生生活在抗戰勝利後的上海,機緣巧合下,在嚴冬的一個夜晚,張樂平先生路過一個弄堂 ,看到幾個七八歲衣不蔽體的流浪兒,圍在一個破舊的火爐上烤火。等到第二天上班時,張老師看到有兩個孩子凍死在熄滅的火爐旁,他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於是張樂平先生化身成窮苦百姓,到流浪兒集中生活的地方,送他們食物,和他們交朋友,深入了解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流浪兒童,後來婦孺皆知的三毛也就因此而誕生了。

因為動畫片故事背景的設定,有些人評論這部動畫是黑暗、壓抑的,絮叨認為是因為他們沒看到正能量的方面,三毛是過的很苦,很可憐、很辛苦,但這就是生活,這就人生的無奈,不是所有人都過得很幸福,這才是真實的民國時的大上海,鮮花、歌廳、旗袍、脂粉是頂層一小部分人才能擁有的東西。。三毛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他沒有因為苦難的生活就墮落,去偷去搶,他依然樂觀,向上,他還是會幫助別人。這也是絮叨為什麼當初只看了幾集,卻到現在也不會忘記這部動畫的原因。

動畫裡還有一個和三毛有類似相同悲慘身世的孤兒小拉裡,同樣也有許多人不認同小拉裡。但絮叨認為小拉裡和三毛是互補的,三毛擁有在冷漠世界裡難能可貴的善良,他從來不只為自己,總是無私的為別人著想。而小拉裡本性善良,但他是一個只為自己著想的「自私」孩子!現實冷漠社會雖然讓小拉裡變得越來越冷漠,而三毛讓他感受到兄弟情。三毛改變了小拉裡,小拉裡也照顧著三毛。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或許你並沒有覺得有多麼幸福,但是對比三毛的處境,我們簡直生活在天堂:有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吃得飽穿的暖、可以自由、沒有顧慮的上學等等。其中尤其是至親的愛,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父母給我們的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可以化解一切困苦和磨難,在他們的庇護,我們仿佛永遠都是孩子。

好啦,絮叨就先說到這了。《三毛流浪記》你看懂了嗎?你對這部動畫片什麼想法呢?快來評論區裡告訴絮叨吧。

當然喜歡這篇文章的各位大大不要忘記給文章點讚和關注絮叨動漫說噢。

本篇文章中的圖片均來自網絡!【原創首發、拒絕抄襲、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小時候看《三毛流浪記》只覺三毛可憐,長大後才知道是社會現實
    小時候,看《三毛流浪記》懵懵懂懂,只覺得三毛身世悽慘,沒有爸爸媽媽,在上海流浪還總是被欺負,飯都吃不飽。長大後再看發現裡面展示的是一個真實的社會。沒有人會輕易地收留一個孤兒,也沒有那麼多無緣無故的好,有的只是為了生活自己都艱難地走下去的人。
  • 電影《三毛流浪記》故事,起源於人間悲劇,結束於明星盛宴
    一、《三毛流浪記》漫畫創作背景,一幕人間悲劇《三毛流浪記》拍攝於1949年春,但關於「三毛」的漫畫早在1935年就有了,在漫畫家張樂平的筆下,三毛一開始是一個善良抗戰爆發後,張樂平讓三毛「參了軍」,在抗戰勝利後他創作了諷刺漫畫《三毛從軍記》。1947年初,冬日的上海寒風料峭,張樂平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三個衣衫襤褸的流浪兒童圍在一個已經滅火的烤紅薯爐子前取暖,為了不讓手凍僵他們將手伸進尚有餘溫的爐子裡。
  • 毀童年的100種姿勢——《三毛流浪記》
    關於《三毛流浪記》的記憶,我的腦海中僅存只有一兩個主人公三毛的臉而已。我忘得一乾二淨。或許是小時候並沒有認真看的緣故,我將它當作消遣,看了其中的幾個片段,到如今,甚至終於知道故事背景是舊時代中國的時候,我還愣了一下。
  • 張樂平與《三毛流浪記》
    》 自1947年《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上刊載以來,三毛的形象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甚至越出國界,成為知名於世界的中國漫畫。畫室老師是位癮君子,有一次這位老師檢查學生的作業,發現張樂平畫的不是月份牌上的美女,而是一對躺在床上吞雲吐霧的癮君子。老師震怒了。不用說,等待張樂平的又是捲起鋪蓋走人。之後,張樂平又到了一家廣告公司的印刷廠做學徒,印刷廠老闆性格暴戾,對工人動輒打罵,年少氣盛的張樂平不堪忍受,不久又不得不放棄這個職業。「小小年紀,謀生之難,真是不堪回首。我的這些經歷,都畫在《三毛流浪記》中。
  • 古今姓名趣聞——三毛與《三毛流浪記》
    臺灣女小說家、散文家三毛(1943-1991年),原名陳平,出生於四川一個律師家庭。她在短暫的人生中,足跡遍及全世界,作品以描寫撒哈拉沙漠的風土人情而風靡海外,出版有《撒哈拉漠》、《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等。
  • 讓我受益終生的一本書——《三毛流浪記》
    讓我受益終生的一本書是《三毛流浪記》。也許有的人會有疑問,為什麼一個漫畫冊會對你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這還要從這本書的來源說起。我出生在一個偏遠的農村,小時家裡條件較差,別說是讀書,就連吃飯有時都成問題。
  • 那些年劇情有毒的國產動畫片,回憶童年,原來真的是吃刀片長大的
    有一個梗叫做「小時候看動畫笑著看,長大後看動畫哭著看」,這句調侃也真的反應出來以前的動畫確實硬核,看懂了是真的很深。雪孩子, 小時候看這部動畫的時候覺得很難受 ,我問媽媽,為什麼雪孩子沒了。妖魔鬼怪作為反派,各種許諾給生肖們好處,被生肖們嚴詞拒絕,結果生肖們幫助人類後,還是成了人類的工具。
  • 《三毛流浪記》:中國黑色幽默的巔峰之作
    三毛取這個筆名,是因為她小時候看的第一本書,就是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後來她認了張樂平為乾爹。看《三毛從軍記》和看星爺的《大話西遊》是一樣的,都有一個由淺而深的過程。小時候看三毛,也不怎麼過腦子,單純把他當成是幽默搞笑的兒童片。只笑得捂著肚子在床上打滾,眼淚鼻涕一把。長大了再看,才發現搞笑的背後,是小老百姓的辛酸苦辣。你看他,好像一條狗哦。
  • 《三毛流浪記》讀後感(讀一本好書一等獎徵文)
    《三毛流浪記》讀後感在寒假裡,我讀了一本《三毛流浪記》的漫畫書,這本書講述的是孤兒三毛的辛酸遭遇。在解放前的上海,三毛是一名流浪兒童。他沒有家,沒有親人,衣食無著,四處流浪。好不容易認了一個對他好的爺爺,可沒過幾天好日子,相依為命的爺爺就被壞蛋打死了。
  • 三毛流浪記拍攝71年了,三毛之父張樂平,還是作家三毛「父親」
    而《三毛流浪記》這部影片正是根據張樂平創作的連續性漫畫《三毛》改編。張樂平1910年11月出生於浙江嘉興,父親是一位鄉村小學堂的教師,母親靠縫補衣服和做些刺繡補貼家用,因為常常幫母親剪紙樣、描圖案,小樂平漸漸喜歡上了美術。
  • 《三毛流浪記》導讀
    《三毛流浪記》這本漫畫書,講述了孤兒三毛的辛酸遭遇。在解放前的上海,流浪兒三毛,沒有親人,無家可歸,衣食無著。吃貼廣告用的漿糊,睡在垃圾車裡,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禦寒。三毛在小男孩家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爸爸教三毛寫字,還送三毛去學校讀書。班裡兩個搗蛋鬼拿著餅乾和糖果讒三毛,三毛拿出成績單給他們看:門門功課一百分。天有不測風雲,小男孩的家被大火燒毀了。沒法再收留三毛了,三毛又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兒。三毛開始自謀出路,他當報童賣報,給別人打扇,擺攤給人擦鞋,拉黃包車。最後,經歷了重重困難後,只好都不幹了。
  • 三毛流浪記:家,真的有嗎?
    (原創)三毛流浪記是童年看過印象最為深刻的動畫片之一,它強烈地刺激和感動著我們。三毛看似平靜的生活卻總是掀起各種波瀾,他遵從本心即使過得很苦,但卻經常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雖然有時被誤會帶來麻煩甚至是生命危險,但他的初心卻從未變過,這點是非常難得可虧的。三毛的經歷深深地刺激著我們的心靈,他所受到的苦難與期盼是我們體會不到的。
  •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這個由渴望回家過年到害怕回家過年的轉變過程讓我想起了童年時看過的《三毛流浪記》動畫。再次回顧了《三毛流浪記》動畫,我才發現,其實自己的歸處,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家。說到《三毛流浪記》,就不得不提一下創造出「三毛」這個漫畫人物的漫畫巨匠---張樂平先生了,1910年在浙江海鹽縣出生的他,是家裡三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按照我國北方和華東給孩子起乳名的習慣,家中的孩子通常都是按照年齡從大到小依次被叫做大毛、二毛、三毛......
  • 《三毛流浪記》和作家三毛啥關係?看完這段歷史,你就懂了
    年齡稍稍大一點的小夥伴,一定看過《三毛流浪記》,也一定知道作家三毛。那麼,《三毛流浪記》和作家三毛啥關係?看完這段歷史,你就懂了!三毛流浪記在中國,電視剛剛普及的時候,螢屏上總是播放《三毛流浪記》。三毛流浪記《三毛流浪記》的作者是張樂平
  • 4K修復版《三毛流浪記》全球首映
    電影《三毛流浪記》堪稱幾代人的經典記憶。但你知道嗎?它還有個特別的「身份」——新中國成立第一部公映的國產電影!童先生說,他原本是想帶著孫女來感受一下露天放映的樂趣,後來得知要挪到室內,略有遺憾,卻「依然有意思,畢竟《三毛流浪記》太經典了,好的東西就應該代代傳承」。《三毛流浪記》是上海崑崙影業公司攝製的喜劇片,由趙明、嚴恭執導,陽翰笙編劇,王龍基主演,於1949年12月上映,全片71分鐘。
  • 《三毛流浪記》—死於寒夜的孩子背後,是張樂平的流浪尋家的歸途
    如果說《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有著流浪兒般的孤獨,1935年的張樂平在面對著山河破碎的境地,無異於一位在家中流浪的人。在這一點上,張樂平和三毛是一致的。只不過,三毛的家在遠方,而張樂平則是在殘破的家裡尋找未來的家。
  • 8歲主演《三毛流浪記》,14歲謝頂離開娛樂圈,如今30歲長這樣
    《三毛流浪記》這部電視劇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曾經非常火的一部兒童劇,劇中的主人公「三毛」,留著三束頭髮,電視劇中也稱是貧窮得只剩下三根頭髮,所以叫「三毛」,不是曾經那個著名的女作家三毛。《三毛流浪記》講述的是三毛一路乞討到上海的坎坷命運,其中不乏遇到很多辛酸和無奈,但是劇情又非常的幽默。《三毛流浪記》總共有兩部,都是孟智超主演主演,第一部是1995年出品的,1996年上映,當時的孟智超年僅8歲,第二部是《三毛流浪記續集》是1999年上映的。
  • 「三毛回家記」點亮流浪少年回家路
    據了解,2016年以來,我市率先在全省探索流浪未成年人的「政府+社會組織+志願者」的救助新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持續推進「三毛回家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品牌建設,助力流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項目實施4年多來,流浪未成年人如今生活好嗎?會不會出現「二次流浪」?對此,我們進行了跟蹤採訪。
  • 童書展 | 《三毛流浪記》70歲了,「三毛之父」張樂平還有很多不...
    漫畫家張樂平創作的「三毛」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正直、機智、勇敢、善良,為幾代中國人所熟知和喜愛。其實,張樂平也是年畫、連環畫、速寫高手。1947年6月15日《三毛流浪記》開始在上海《大公報》連載,今年正值《三毛流浪記》發表70周年。
  • 《三毛流浪記》背後的現實事件:流浪兒凍死路邊,張樂平忍痛創作
    《三毛流浪記》是我國當代漫畫家張樂平畫筆下的作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並且張樂平夫婦曾也先後收養過不少孩子,張樂平曾說:「有人問我,你的兒童漫畫小孩子那麼喜歡看,有什麼訣竅嗎?我想來想去沒啥訣竅,就是有一點,我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