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環春秋——澳門氹仔老街坊口述歷史》

2020-12-05 江蘇頻道

《龍環春秋——澳門氹仔老街坊口述歷史》(2018年7月版)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定價:38.00元

編輯推薦:

書中所記錄的事件,都是氹仔老街坊們的親身經歷,在他們的講述中,讀者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年份,以及宏大的歷史敘事,而是立體、鮮活的歷史細節。加之訪談對象現今都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可謂見證了歷史的「活化石」,從他們那裡獲得的第一手口述資料,本身就是彌足珍貴的。這些都使得這本書具有非常珍貴的學術研究和史料價值。

內容簡介:

《龍環春秋——澳門氹仔老街坊口述歷史》一書主要由對十位氹仔老居民的訪談整理而成。這十位老人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分別來自餐飲業、造船業、爆竹業等行業,他們對近幾十年在氹仔生活的回憶和講述,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澳門氹仔地區近幾十年的發展、變遷。

作者介紹:

林發欽,歷史學博士,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長,副教授。澳門特區政府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澳門歷史文化、中國與荷蘭關係史、文化遺產、口述歷史等。

樣章試讀:

前言

現代口述歷史源於美國,後為保存「公眾記憶」的歷史記錄方式。那麼,怎麼理解口述歷史呢?中華上下五千年,無論是遠古先民傳說,還是春秋戰國智者先賢口頭傳授並編撰成書的《論語》之類,抑或近現代各種形式的社會調查、媒體訪談,乃至老一輩人給子孫講述的家庭淵源或個人往事,等等,都可以理解為廣義的口述歷史。

近些年隨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口述歷史已不僅僅局限於「記錄」,而是越來越注重對訪談員的專業培訓,以及研究領域的專業規範。正如英國學者保羅·湯普森(Paul Thompson)所謂「用人民自己的語言把歷史交還給人民」,說的就是口述歷史在史料徵集及現代史學研究上的專業性、規範性及平民性的特點。

在澳門歷史研究中,口述歷史日漸受到重視。2008年,為加強澳門學術研究,打造特色研究平臺,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應運而生。協會的宗旨是團結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利用科學方法,推進口述歷史資料的採集、編輯和研究工作,並通過對民間私家著述和公私文書資料的收集、整理,促進澳門歷史研究的發展,提升澳門的文化形象。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成立至今,深入不同的社區開展了多項口述歷史訪談,從新橋、下環、福隆、十月初五街到氹仔、路環,訪談不同階層的澳門老居民數百人,以「社區變遷」和「行業興衰」兩個視角,透過受訪者口述「親歷、親見、親聞」的回憶,從不同方面反映澳門社會近百年的歷史發展,並保存了大量視頻、音頻、圖片和文字,為保存社區歷史、弘揚社區文化做出了一定貢獻。

協會近年來計劃將以往訪談成果匯總成「澳門口述歷史叢書」(以下簡稱「叢書」),並開始分批出版。從內容上來講,本「叢書」涉及人物、家庭、行業、社區、風俗等專題,不僅補充了澳門現代史文字資料之不足,亦豐富了澳門歷史。就早前對澳門歷史研究情況的考察,澳門現代史最重要的史料實為口述史料,而非文字史料。現今在世的已過古稀之年的老澳門人,經歷了抗戰、新中國成立、澳門回歸等重大歷史事件,他們的集體回憶構成了一幕幕最真實、生動的澳門現代歷史圖像。

另一方面,「叢書」於內地出版,在提升澳門文化傳播輻射力的同時,亦能深化兩地的文化交流。縱觀澳門出版物現狀,內容呈現多元化,圖書市場空間雖有明顯發展,但還面臨不少問題,具有澳門本土特色的書籍一直很難大量在內地傳播。而此次「叢書」由內地出版社出版發行,是澳門口述歷史出版物在出版地域、傳播途徑上的一項大突破。

自訪談計劃啟動以來,協會訪談團隊走進澳門的街頭巷尾,尋覓那些瀕臨消失的人和事。經一位位古稀之年的澳門人的口述,以及我們的專業團隊後期的整理、篩選、撰稿及史料研究、校對等工作,協會已經開始了編撰書稿進而出版的工作進程。

相信這些涉及澳門經濟、歷史、文化及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鮮活的口述歷史材料,以及文中所配珍貴的老照片,能很好地展現滄桑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澳門風貌。

這本《龍環春秋──澳門氹仔老街坊口述歷史》,是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團隊對澳門氹仔老居民、老街坊進行訪談的整理稿。

當訪談者進行完訪談之後,我們先將訪談錄音進行逐字逐句的轉錄,形成規範的轉錄稿,然後以第一人稱再次修改成稿,理順文字,增加大小標題,形成了預備交付出版的初稿。

附錄「口述歷史資料」是團隊在項目進行時所做的一些基本記錄,例如受訪者的姓名、年齡、基本情況,訪談地點等,希望能夠對此項目的整體面貌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本書圖片資料是根據受訪者提及的生活經歷以及相關事情,儘可能地做的一些補充。

幾年時間過去了,當年接受我們訪談的不少人,已經不可避免地年長了許多歲,更有人已經離開了我們。而當年我們協會這個由大學生、高中生組成的年輕的訪談員團隊,如今均已經走向了社會,在不同的專業領域都有很好的發展,他們中有文博機構的公務員,有教師,有社會工作者,還有博士生。他們當年在口述歷史協會所進行的口述訪談項目,對於他們更多地接觸社會、鍛鍊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有著莫大的幫助。

謹將本套叢書獻給可愛的澳門以及生活在澳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相關焦點

  • 關於澳門只知道大三巴牌坊?來聽聽澳門最地道的平民口述奮鬥史吧
    最近,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林發欽博士主編的「澳門口述歷史叢書」,帶讀者認識澳門路環、氹仔老街坊居民、澳門製衣工人、澳門報販報人、澳門老店人口中鮮活的澳門,也帶我們真正感受和觸摸澳門這座城市最細膩的肌理。近400年來,澳門一直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的窗口。
  • 知行港澳:澳門氹仔老街 龍環葡韻一桃源(圖)
    知行港澳:澳門氹仔老街 龍環葡韻一桃源(圖) 2015-08-27 15:09:47——龍環葡韻。人民日報 記者 王 堯攝   紙醉金迷、極致奢華與溫潤古韻、市井煙火之間隔著一個荷塘的距離,只在澳門氹仔。  細雨綿綿,荷塘蒼翠,荷香清逸,遠景是金碧輝煌的「娛樂場」和五顏六色的高樓大廈。轉過身來,五座薄荷綠色的葡式建築在榕蔭掩映下分外清新。
  • 澳門17家博物館舉辦嘉年華展現氹仔別樣風情
    新華社澳門5月13日電(記者郭鑫)「炮竹匙扣、氹仔回憶」速寫,以龍環葡韻溼地為主的觀鳥活動,講解氹仔街道歷史及其演變的趣味導賞,賽車競速、消防安全、水上飛機模型賽等攤位遊戲……  為響應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澳門17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文博界年度盛事——「2018澳門國際博物館日嘉年華」13日在澳門氹仔龍環葡韻開幕。
  • 澳門口述史|用堅持和耐心打造成的蝦醬
    編者按:廣興隆蠔油蝦醬,位於氹仔巴波沙總督前地,是一家飽經百年滄桑的蝦醬名店,為澳門僅存的古法蝦醬的生產地。潘健康 口述,駱嘉怡 整理三代人的打拼我叫潘健康,1930年出生,祖籍廣東南海。我祖父輩時就遷到氹仔定居,與當時許多氹仔居民一樣,我們家以經營魚欄為生,以製造蠔油、蝦醬為副業。蝦醬廠由祖父那代便開始了。
  • 漫遊澳門氹仔舊城,偶遇濃鬱的葡式風情,讓人宛如置身在歐洲
    澳門,雖然城市不大,但是百去不厭。我喜歡這裡中西合璧的城市風情,更喜歡這裡悠閒愜意的生活氛圍,澳門的旅遊地標很多,但是除了熱門的經典之外,有一些隱藏在城市裡,鮮有人去的地方更值得挖掘。從龍環葡韻到嘉模聖母堂,從嘉模會堂到官也街,遇見彩色澳門,文藝情調。
  • 澳門口述史|「活化石」的回憶
    在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中,阮子榮全程參與其中,可以說,他是這兩起事件之中的一塊「活化石」。阮子榮 口述,李璟琳 整理1966年11月發生建校事件,摘自黎鴻健《氹仔情懷》(民政總署,2010年),第188頁。感同身受 萌生辦學念頭我叫阮子榮,1925年出生。
  • 龍環葡韻與土生葡人(知行港澳)
    不過,隔著一條馬路,隔著一片溼地,遮天蔽日的綠樹叢中,靜靜坐落著五幢翠綠色的小洋房——龍環葡韻,也許不少遊客都沒到過。  澳門著名八景之一  早在1992年,由澳門楹聯學會、攝影學會、歷史學會等8個社會團體組成了澳門八景評議會。
  •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一起了解一下!
    龍環葡韻為澳門八景之一,「龍環」是氹仔的舊稱,這幾幢建築於1921年落成,曾是離島高級官員的官邸,亦是一些土生葡人家庭住宅。政府將這一建築群進行徹底修復,並作為展示的葡國建築特色的博物館。從威尼斯人度假村步行到龍環葡韻,大概15-20分鐘,沿著坡道一路下行,五座薄荷綠色的葡萄牙風格建築很顯眼,這便是龍環葡韻的博物館。其中三幢可以入內參觀,由西到東分別建成「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及「葡萄牙地區之家」,另外兩間分別是「展覽館」和「迎賓館」。土生葡人之家:重現土生葡人生活的大宅。
  • 香港遊客稱讚氹仔美食 希望澳門續發展多元景點
    不少港客趁聖誕假期來澳門選購特色美食及手信。(圖片來源:澳門日報)遊客當街品嘗特色澳門美食。(圖片來源:澳門日報)  中新網12月26日電 據澳門日報報導,25日澳門氹仔官也街人頭湧湧,不少港客趁聖誕假期來澳旅遊,並慕名到官也街「嘆」美食。他們對氹仔的旅遊配套設施甚為滿意,唯因區內缺乏特色景點,難多逗留。  25日下午官也街遊客眾多,特色小食店、手信店前排起十多人的隊伍,輪候購買美食、手信。
  • 澳門打卡地推薦之氹仔:看美麗風景,逛市井小街!
    從路環島到氹仔,只需15分鐘車程,你就能從一個安靜的漁村穿越到熱情洋溢的市井鬧區,這裡保留了大量的葡式文化和味道。 龍環葡韻 (lofter:@cskyms)
  • 澳門海拔最高山峰,外地遊客卻很少知道,能鳥瞰整個氹仔新城
    在澳門氹仔有一座原生態的青山,據說是氹仔島海拔最高的山峰,在上面可以鳥瞰整個氹仔新城區,這就是澳門大潭山了。關於這座大潭山,就跟我一起去看一看。看到這個視角後估計很多人都會疑問這是在哪裡,此處就是我要說的大潭山。大潭山是澳門氹仔視角開闊的地方,海拔超過了150米,最高頂峰接近160米了,也是澳門地區最高海拔的山。
  • 到此一遊|在氹仔享受葡式風情,豬仔包、龍蝦飯真誘人
    地點:氹仔舊城區亮點:古蹟、藝術、美食氹仔舊城區位於澳門氹仔南部,曾經是一座小漁村,如今已成為充滿文化和藝術氣息的旅遊目的地,融合了傳統與現代風格。當你穿梭於氹仔舊城區的街角小巷,會不經意邂逅葡萄牙式住宅、天主教堂和中式廟宇,異國情調和傳統中國風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景致。在氹仔舊城區,不妨到嘉模花園去消磨美好的清晨時光。嘉模花園於1955年建成,是澳門八景「龍環葡韻」的一部分,環境清幽、綠意盎然,最適宜休憩放空。附近有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是五棟具有典型葡萄牙建築特色的住宅。
  • 澳門必去的幾個景點 澳門必去景點有哪些
    一說到澳門,很多小夥伴想到的都是澳門的賭場,其實澳門的風景真的很漂亮,那麼澳門必去的幾個景點有哪些呢?小編這就為大家推薦下。,在周邊歷史建築的映襯下,頗有南歐風格。) ,澳門半島的主要街道之一。
  • 聽說澳門這幾個地方,最近有些熱鬧~
    看過來,澳門這幾個地方最近遊玩正合適!▽▽▽『內港、氹仔深度遊.戲』為推動和強化民間參與藝術發展,澳門文化局自上月推出「內港、氹仔文化深度遊.戲」活動,逢周六日於媽閣廟前地、嘉模墟及龍環葡韻三個戶外地點作定點演出,透過多元的表演形式與社區結合,深受市民大眾歡迎。
  • 澳門最懷舊的街區,充滿中西合璧的文藝氣息,卻被許多遊客忽視
    與炫目煩囂的澳門金光大道相比,氹仔舊城區形成了鮮明對比,完美演繹了澳門版的「從前慢」。 氹仔舊城區從前只是一個漁村,位於氹仔最具歷史的地區,一直保留著澳門的文化根源。來到這裡,可以細味倒流的時光。
  •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薄荷綠住宅,給人一種清新的感受!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為澳門八景之一,曾是離島高級官員的官邸,現在改造成了五幢葡萄牙式住宅為主的博物館。葡萄牙地區之家的小洋房共分兩層,主要展出葡萄牙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圖片和手工藝品,可了解葡國的生活模式及社會風俗。
  • 中西薈萃的澳門博物館(圖)
    ,卻擁有豐厚的歷史底蘊,且是中外文化薈萃之地。博物館是凝固的歷史和傳承的文化。澳門現有各色博物館13座,涵蓋古今中外多個領域,分門別類展示澳門的精彩多元文化。遊客可從不同角度深入認識這個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東西文化交匯之地。  坐落在媽閣廟一旁的海事博物館是當年首批葡萄牙人登岸的地方。遠遠望去,博物館就像一艘揚著白帆的三桅船,停泊在媽閣廟前。館內展示了澳門歷史與大海之間的密切聯繫,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和葡萄牙在海事方面的歷史。
  • 澳門官也街:葡韻風情裡的尋常時光
    眾所周知,澳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氹仔與路環之間本來是一處海面,稱外十字門,隨著規劃布局,澳門特區政府在該水域填海建設新興發展區域,這一塊新填海得出來的地塊,就是路氹城。 路氹城酒店林立,遊客眾多,熱鬧繁華。
  • 9月澳門哪裡的房子有潛力?看氹仔氹仔房價走勢
    澳門9月的房價也已經新鮮出爐。據房天下研究院發布,澳門9月二手房參考均價23517元/平,環比8月持平,同比去年同期下降42.00%。其中氹仔氹仔9月二手房參考均價66269元/平,環比8月下降0.50%,同比去年同期上漲2.71%。
  • 氹仔的夏天:暢享海灘夢 「逛吃」遊老街
    澳門氹仔舊城區一角 (氹仔城區有限公司供圖)   氹仔舊城區的北帝廟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劉星彤(另署名除外)   香港和澳門一向是珠三角地區家庭暑期短途遊的熱門首選地。近期,剛迎來回歸20周年的香港推出一系列活動吸引遊客,熱鬧更勝以往,而如果想要尋覓一段慵懶、清淨的夏日時光,則不妨選擇澳門氹仔,在以酒店為圓心的「一公裡度假生活」中,重拾最簡單的親子樂趣。   足不出戶的「海灘狂歡」   玩法1   填海而成的澳門路氹城,小小一塊彈丸之地,卻匯聚了多間奢華且不失個性的高星級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