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的老街及老街名
是亳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些老街
單就它們來歷不凡、雅俗共賞的名稱
也足以讓人回味無窮
它既有生活的情趣
又有久遠的記憶
在外地生活和工作的亳州人懷念家鄉
往往是從這些熟悉的名稱開始的
亳州歷來有72街、36巷之說
這只是說亳州的街道多
而不代表確切的數字
不同時期
街道的數量有所不同
光緒二十年(1894年)《亳州志》載,乾隆五年(1740年)全城共有街巷107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全城共有街巷112條;光緒二十年共有街巷146條。
縱觀亳州老街得名
因由如下
因歷史掌故得名
道德中宮前的問禮巷是因孔子在此問禮於老子而得名。走在這條街上,會使人想到兩千多年前兩位文化巨人在此談古說今、論道經邦。
新街原名承德街,1925年孫殿英禍亳時被燒成灰燼,後來在承德街的廢墟上新建了一條街,取名新街。這個街名,讓人永遠記著土匪、軍閥孫殿英在亳州犯下的罪行。
以文雅吉祥詞語得名
馬場街西的大有街,取「豐年大有」之意,反映人們期盼年成豐收、民眾富有的意願。
老磚街東的淳化街,取「俗美化淳」之意,是讚美這裡居民民風樸實的意思,清代為避穆宗(載淳)名諱,改為純化街。
羊市街東的永和街,取「永致天和」之意,表達了鄰裡之間永遠和睦相處的美好願望。
因市場行業得名
賣吃的有鐵果巷、坊子街、乾魚市等。
鐵果巷即現在的明清老街,原來是茶葉、乾鮮果專業市場。有太成莊、南萬聚等10餘家乾果行。
坊子街是專門經營糧食的街道。
乾魚市原來賣乾貨的居多,因距渦河近,漁民把打來的鮮魚也拿到這裡來賣,乾貨、鮮魚並稱,也就叫乾魚市了。
賣穿的有白布大街、估衣街、帽鋪街等。
白布大街是老亳州的主要商業街,原以售土白布為主,故得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亳州最有名的百貨商店「木蘭商店」,即在街南頭路西,主要經營棉布及日用百貨。
賣用的有打銅巷、竹貨街、爬子巷、篩子市等。
打銅巷以聚集數十家制銅手工作坊、專營銅製品而得名。產品有銅鍋、銅盆、銅菸袋、香爐、蠟臺、秤盤子及一些生產、生活用具。現在仍有幾家制銅作坊在經營,成為該街的活化石。
竹貨街、爬子巷、篩子市,顧名思義,都是經營竹器的專業街,主要經營篩子、篦子、筢子、蒸籠等竹製產品。
席市街因最早經營蘆席而得名,後來成為手編製品專業街,經營笆鬥、糞筐、簸箕等生活用具。
買賣牲畜的有牛市、羊市、驢市、豬市街等。
每到農閒時,農民牽著牲畜到這些街市進行交易。
因官府、建製得名
老州衙所在地叫州署街,州衙四周分別有州東、州西、州前、州後四條街。四條大街把整個州衙方方正正地圍在中間。
衛后街在大隅首與新華路中間路北,由古衛戍州衙軍駐地而得名。
北起永安街南到州后街的鬥武營,由漢末曹操駐軍習武之地而得名。
義和街西的分司街,因曾設過衙門分司而得名。
因地理環境得名
大隅首,老亳州城裡的最高點。以這裡為中心,向四個方向放射四條大街,把城裡劃分為四隅,所以這裡就叫大隅首。
水門關是因為渦河歷次漲水,水最大時到此為止,故名。
因氏族聚居得名
曹家巷、夏侯巷,因三國時期曹氏、夏侯氏家族居住地而得名。
閻家寨是因清代時閻姓人家在該街築過寨子而得名。
董家街,因董姓聚居於此而得名。
馬家胡同,因馬姓聚居處而得名。
因祠堂、廟宇、名勝得名
高家巷南的皮場殿街,原有一碑,碑文載皮場神張森因治蠍有功,居民建廟祭之,故取名皮場殿街。
老子殿街因該街建有道德中宮,是供奉老子的廟宇,故名。
老磚街附近的神龍巷原名為神路巷,傳說為城隍爺出巡所經之路,後演化為神龍巷。
清真前街、清真后街因分別位於清真寺前後而得名。
其他有趣的街名
一步三廟,因一步方圓有三座廟而得名。
八步六條街,走八步能穿過六條街,故名。
一碑二十五步上天梯是說從熟皮坑到打銅巷,要攀登25個石臺階,臺階旁有一塊功德碑,諧音為一百(碑)二十五步上天梯。
亳州的老街與老街名
是亳州古城的歷史文化資源
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充分挖掘這些資源
加大保護和利用力度
是當代人責無旁貸的義務
如今的老街
正呈現出明清時期
「一街一貨」
「一巷一品」
的繁華景象
如果你有朋友來亳州
不妨帶他去北關老街走一走
腳步儘量慢下來
感受這裡的民風民俗和生活氣息
▌來源:亳州視窗網整理,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責編:李燦
▌審核:韓進
▌廣告宣傳:17681358881(微信同號)
▌投稿爆料:3293006008@qq.com
▌法律顧問:宋輝丨北京京師(亳州)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