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並節選自太易先生語音「道學與淨土之漫談」,或有錯漏,請以先生將來正式出版為準。
道學文化裡面類似於華胥國、但是表述不同的淨土,還有諸如蓬萊、瀛洲。蓬萊的描述,首次出現在山海經裡面,《山海經》的「海內東經」裡明確記載有「蓬萊山在海中」的說法。然後,列子的《衝虛真經》做了完善的描述。
經文說,蓬萊位於渤海東邊不知道多少億裡的歸墟那裡,這是地上八方九州所有的河流乃至天上的銀河都集中匯流的地方,但是這裡的水位永遠都是不增不減,因為歸墟下面有一條沒有底的大裂縫。歸墟這裡有五座仙山,分別是岱輿、員嶠、方壺、蓬萊和瀛洲,這五座山高低不同,山腳的周長達到達三萬裡,頂上平坦的地方有九千裡。因為山太高了,雖然山與山之間的距離有七萬裡,但是遠遠看上去,就像是鄰近著似的。山上建造有人間不見的華美的亭臺樓閣,全部都是金銀珠玉構建而成;山裡面的飛鳥野獸全都是純白色,而植物都富有靈性,長得像珍珠美玉那樣美麗,樹上的花果味道又特別好吃,吃了可以不衰老也不死亡。這麼富有靈氣的地方,居住的人,當然不是凡人,而是仙人、聖人的種族,他們早上和晚上從不同的山頭互相飛越往返,看上去不計其數啊。
這是衝虛真經裡面關於蓬萊的描寫,後世道教及民俗裡面,關於蓬萊的嚮往就發端自這裡。蓬萊仙山是理想淨土的代表,對蓬萊淨土的嚮往,可謂源遠流長,具有異常深厚的文化土壤。
到了莊子這裡,類似的淨土世界,還有有逍遙遊裡面的姑射山,文字不同,實質所指一致,我們結合相關經典,一同欣賞下。
姑射山類似蓬萊,它在遙遠的天邊,那裡居住的神人修煉境界極高,悟道見性,心性博大而柔順,就像深淵的泉水,善利萬物而與世無爭。他們天姿靈秀,意氣高潔,以沁人心扉的清風為食物,以早晨的山間精氣凝聚的露水為飲品,自然可以不食五穀。他們不知道是什麼性別,但身形苗條秀美都像處女一樣,肌膚呢,就象冰雪一樣雪白無暇。他們出入都乘坐飛龍或彩雲之氣,剎那遨遊五湖四海。這裡的神人神通廣大,慈悲善良,物我無分,他們的德行浩大磅礴,可以混融萬物為一體,不需要忙碌勞苦地治理國家;但是在他們凝神修煉、調息養性之中,就可以庇佑天下的老百姓,使得他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雖然天下人都想他們出來治國,但是他們不為所動,他們就這樣居住在似有實無的姑射山淨土裡,永遠不會受到社會治亂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據說,聖王堯治理天下平定之後,去汾水北面的姑射山拜訪這些神人,被這裡的人間淨土震撼得悵然若失,忘記了他的天下而不想回去了。
以姑射山、蓬萊為代表的淨土,似有實無,似無還有,高度理想化、完美化,但是卻是在現實世界無法找尋的,更多是一種寓言和文化追求,這是道學裡面典型的完美理想淨土。理想完美淨土可以作為人間真實淨土的參考系。理想完美淨土是道學裡面第二種典型淨土。
隨著道文化在中國社會的流傳,道家淨土仙境理想逐漸與世俗文化結合,演化出另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文化詩意淨土。其中的代表,無疑是陶淵明的桃花源。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年間。魏晉年間,社會的主流思想是老莊玄學,陶淵明儒家出身,然而卻深受道家文化影響,是以在入仕以後,可以不為五鬥米折腰,最終棄官不做,隱居田園,尋找他心目中的理想天地,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生活。陶淵明的家庭有深厚的道家玄學背景,據說,桃花源記就是陶淵明本人問道遇仙之後寫作品。
在作品中,故事發生時間的晉朝太元年間,距離秦朝已有五六百年。故事主人翁是武陵打魚人。武陵是地名,地理學上的武陵山區位於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處,現在著名的張家界、鳳凰古城就位於這片地區,從地理意義來看這裡交通不便,的確是避世隱居的好地方。武陵漁人是有福氣的,或許是有仙人的指引也說不定呢;在某一天,順著溪水前行,忽然迷路了,忘記了來路,遠近不分,就這樣奇異地走入了這片神秘的土地。漁人首先看到的是桃樹林,開著燦爛的桃花,或許是粉紅色,也有偏白的,都擠在溪水的兩岸,落花顏色絢爛,繽紛華美。他走了幾百米,發現都是如此美麗的桃花海,根本沒有雜樹,只有地上鮮美的青草作為點綴,讓桃花越發的好看了。武陵漁人很奇怪,因為平時打魚走的地方不少,怎麼沒有遇到這樣的異境呢?好奇心驅使他往前探索,漸行漸深,慢慢的就來到桃林的盡頭,這裡也是水源的盡頭。他看到一座奇峰突起的山,山間還有個洞穴般的入口,隱隱約約有光亮從裡面透射出來。既然來到這裡了,越發好奇,考慮之下,棄舟登岸,攀爬到洞穴口,才發現洞裡面的空間狹小,僅可容身。都到這裡了,沒理由後退了啊,還是進去吧。這樣進去幾十步,光景就變了,視野豁然開朗。他看到什麼了呢?那是一片寧靜、潔淨、充滿生活與自然氣息然而又仿佛不知人間的土地。這裡總得來說土地平坦,在平坦之中錯落有致地分布著肥沃的良田、秀美多姿的池塘,其間分布著一些錯落有致的村舍,看起來整齊而又仿佛與周邊環境融合為一。翠綠茂密的桑樹穿插包圍著生長,田間小路縱橫交叉,引導武陵漁人的目光往前看,於是就看到了往來耕作的男女眾人,並且聽到了雞鳴狗吠之生。他們的衣著與外人無異,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老年人及孩童臉上怡然自得、平和快樂的表情,這是種發自內心的歡喜滿足,讓人感到久違而又熟悉。
武陵漁人正在震驚、喜悅和納悶之間,被裡面的村民發現了。村民表現得更為吃驚一點,圍上了,七嘴八舌地詢問。武陵漁人一一回答,並準備告辭,卻被熱情地留下來,擺上酒席,歡談暢飲。很快整個村子的人都驚動了,過來友善的問詢。酒酣交談之中,武陵漁人才解開心中的謎團:原來他們的祖上在秦朝兵荒馬亂烽火硝煙的年代,和家鄉的人拖兒攜女一起找到這個好地方,這裡天然與世隔絕,外人根本找不到,於是得以避開外界的紛爭,就世世代代的在這裡安居樂業,距今已經五六百年了。他們談論起現在的時代,竟然不知道秦朝之後取而代之的是漢朝,也就更不知道還有魏晉;武陵漁人談起秦朝之後的紛紛擾擾,也不可避免的談到現在社會的種種亂象,村民們都搖頭嘆息,既慶幸自己獨善其身,也憐憫外界百姓的苦難流離。這場酒宴延續的數天,家家戶戶輪流做東請客,都請了一遍之後,才得以請辭。臨走的時候,村民一致的懇請他說:「君來此是緣分,但請切莫為外人談起。」
武陵漁人沿著舊路回去。他畢竟是個漁人,還想回來,或許想向鄉鄰炫耀自己的發現,就處處留下標誌。回家後拜見太守,詳細的談起事情始末。太守派人順著標誌前往尋找,可是,更奇異的事情發生了:景象還是一樣的,但是不管他們怎麼找尋,就是找不到舊路,進不了那個洞穴。後來,事情傳開來,有高尚的曾經尋仙問道經歷的南陽人劉子驥也想碰碰運氣,他可能認為自己比官場的太守老爺和背信棄義的漁人品行高潔,但是直到病終,始終也尋訪不到,這個世外桃源仿佛永遠消失在世間,留下一個謎團,也留下一個永遠美好的傳說。
這個就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梗概。原文後面附有《桃花源詩》,一併描述了這個帶有仙境色彩的美好世界。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世之後,桃花源就成了謎樣的美好存在,這個桃源理想出入於世間,在宗教裡面,是仙境般的存在。唐朝天台山道士王松年撰了《仙苑編珠》一書,記:漁人黃道真,武陵人。棹漁舟,忽入桃源洞,遇仙。劉晨、阮肇,剡縣人也,採藥於天姥岑,迷入桃源洞,遇諸仙,經半年卻歸,已見七代孫子。仙人呂洞賓的弟子施肩吾也有詩云:雲水千重繞洞門,獨歸何處是桃源。仙方不用隨身去,留與人間老子孫。仙境的意味很明顯。
在世俗層面,對桃花源的追尋,又催生出一系列誤入仙鄉的小說,姑引《三洞群仙錄》之《青瑣》篇:陳純至桃源,愛其溪山秀絕,裹糧沿溪尋勝,凡九日,至萬仞絕壁下,夜聞壁間人語。純糧盡,困臥。忽聞美香,有巨花十餘片流出,因取食之。復見青衣採萍岸下,乃詰之,曰:「此即三源夫人之地。中秋夕,三仙將會於此。」 俄三夫人邀入,見碧窗朱戶,非世所有。宴會樂作,與純酬唱極洽。仍戒曰:「君慎無往南軒。」純潛往軒中,見案間有一玉笛,試取吹之,忽見故鄉人物,山川儼然,妻兒聚會笑語,久之不見。純不覺嘔一卵,墮地化鶴飛去。仙責曰:「不聽吾戒,莫非命也!後三十年當復此來此。」乃以舟送純歸。
《三洞群仙錄》成書於南宋,是世俗神仙故事之大全,上則故事,受桃花源理想影響的痕跡,已經非常明顯了。
可以說,以桃花源為代表的介於仙境與現實之間的淨土,是道文化在世俗層面變易、交合的結果,其核心思想精髓,仍然是道學裡面隱士思想,其所描述的桃花源之類的淨土,是道家淨土思想文學化、世俗化的表述,屬於道學裡面的文化詩意淨土。
不管是蓬萊、姑射山代表的超人間的理想完美淨土,還是老子小國寡民和黃帝夢遊之華胥國代表的人間真實淨土,或是以桃花源為代表的文化詩意淨土,它們都是終極淨土的不同角度描述。
何謂終極淨土?
道學的至道修煉,到絕頂一步,在終極的境界,所有成道者都要回歸的共同的地方,就是終極淨土。這個地方,是在大道這個母體的最中央,術語也稱為無極之野,或太極之中,無極就是大道,野,就是遼闊的地方,中央最遼闊啊;所有無極之野說得就是無極的最中央。和太極之中說的都是同一個地方。「道」創造了一切,可以比喻為母體,也可以比喻為家園,在這個家園,所有生命都要回歸到自己的位置,並且連結為一體。在大道家園的最中央,就是無極之野、太極之中,可以簡稱為神洲。神洲者,眾神之洲也,這是一切成道者的終極所在。
在太極之中的神洲沒有形象,非無非有,然而又可以處於一切地方;神洲與現實世界並存而又永久的超越,你可以認為神洲在心靈的最深處,在桃源的最深處,但是又超越一切有形,非心非身,甚至一切生命,物質與心靈,有情無情,都在這裡出來。神洲超越一切清濁,故曰「淨」;它位居太極之中,乃九宮之中央,又是先後天五行之「土」,覆涵一切,承載萬物,所以,神洲,就是終極之淨土。
在神洲,成道者連成一體,處於不生不滅、長生久視的境界裡面,制訂宇宙法則並且執行、使之運轉,他們沒有形體這個低級物質生命形態,但是,在自然規律許可或需要的時候,會顯化為任何可能的有形體的生命形態。道經說的「成而登天」然後「百世一下」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神洲的洲,是加了三點水的洲,他與我們居住中華神州不同。後者,是有形的國土,前者,是無形的淨土。有形為後天,無形為先天之先。當然,中華神州與大道家園之神洲是最接近的,實際上,華夏民族天然有道文化的基因,這是後天元神的攜帶,是先天的優勢,也是成道的極大優勢。所以古人有「人身難得、中國難生、真師難遇,正法難求」的感嘆——或許也是慶幸。
當我們把大道比喻為永恆的家園的時候,大道家園的最中央,就是終極淨土——是成道者居住的神洲;而大道家園的周邊,則是各種其他的在修行路上但是沒有功德圓滿的生靈的住地。
這些生命的功德,還沒有修證可以回歸神洲淨土的層次,他們回歸到大道家園的周邊,這個時候,生命是怎麼演化的呢?他們會受到善惡承負的天網的制約。這張天網的全部規律,不但適用於生命回歸到大道家園之後,也適於現實的世界——這就是道學原傳的天道承負觀。天道承負完美的解釋了生命演化的命題。天道承負在《周易》裡面就初見端倪,漢朝的《太平經》有明確的文字說法。天道承負包含了至少四大方面,一是廣義因果觀,二是廣義的輪迴觀,三是廣義的周期律,四是全面的整體觀。天道承負認識的因果,不僅僅是個人生命線的因果,他把個人與家族、與社會乃至於地球當成一個整體來認識,個人要為家族善惡之果而承負,《周易》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是也。甚至人也要為其他人的行為去承負,而自己的行為,波及社會及自然界之後,產生的反作用力最終也會返還給自己。生命在什麼樣的時空點,選擇什麼樣的父母,決定的一生命運的大概,而人為什麼在某個時空點會選擇這樣的父母?與過往的行為有極大的關係,所有的行為最終化為看不見的德——就是陰德,陰德決定了他會選擇在什麼樣的時空與家庭出生,進而決定了他的命運。
對待生死觀,天道承負觀更是建立在嚴謹的易學、醫學原理及觀測事實之上,認為人(包括萬物)創生、成長、壯盛、衰老、死亡的過程,無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人死亡的過程,先是斷氣,這是三歸二,然後是肉體腐爛消亡——這是二歸一,最後剩下純陰的元神,純陰的元神屬於坤卦,必然會被屬於乾卦的先天一炁——道炁吸引,陰陽相吸是大自然的鐵律,人的臨終也逃不離這個鐵律。
元神被道炁吸引回歸大道家園之後,則根據自己的功德而決定所處的位置了。沒有功德圓滿的生命,只能夠處於周邊的位置,修證層次越高,位置越靠中心,只有成道者才可以回歸大道家園之中央——神洲淨土。
可見,神洲淨土,乃是道學裡面超越一切的生命發源地,是至道修煉的終極淨土。
那麼,道學是通過什麼樣的技術手段,回歸神洲淨土的呢?
當然是至道修煉這個核心。
而至道修煉又有三大途徑:頓法,漸法,頓漸結合法,途徑不同,但是根本目標一致。其中,頓漸結合法,就是道家淨土法之大成,是可以最終陽神成就,回歸神洲淨土的。
(詳情請點擊文末了解更多)
關於至道修煉的三大途徑,歷來講的人少,我們必須討論一下。
至道修煉的頓法,以頓悟頓成為特色,上古天真淳樸之時代用得較多,以頓法成就的,羲黃老莊是傑出代表。
其實道家至道修煉的方法,在上古中古都是以頓法為主,我們現在看伏羲黃帝及老莊諸子,他們不太講性命雙修,那是因為他們談道德而性命就在其中了。比如老莊的著作,他們講齊物,講抱一守中,往往是一步到位,直接契入大道之本體,這就是頓法,有頓悟,甚至有頓成,是至道修煉的最高層次了,後世能夠走這個路子的人不多。除了老莊,還有尹喜、文子、亢倉子、鬼谷子、列子等等,是代表人物。我所承傳的文始派,以頓法為主,傳承線上有不少祖師是頓悟甚至頓成的。
頓法修煉是一步到位、不立文字的。如果要勉強描述,用道學最根本元典《周易》的話說,證道就是一句話的事情:「窮理盡性至於命」。在時間上,剎那可達;在方法上,簡要惟一——這就是頓法。
當然,如果要認真的用語言講,「窮理盡性至於命」也可以很勉強的分為三個階段。
如果有收穫,請點讚轉發,讓更多的同道獲益!下篇繼續分享「窮理盡性至於命」可勉強分為哪三個階段!有興趣的朋友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