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大灣區生態安全屏障,如何守護藍天碧水建設美麗惠州

2020-12-21 騰訊網

惠州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既是經濟發展重要地區,也是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屏障。「十三五」以來,惠州努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推進汙染防治攻堅,大力推進美麗惠州建設,奮力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全力築牢大灣區生態安全屏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同時也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包括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等內容。

對標這一目標,我市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不少短板,如水環境質量全面達標基礎仍不夠牢固、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提升壓力較大、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體系仍不夠健全、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仍較薄弱等。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生態環境質量鞏固提升、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快構建的重要時期,也是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繼續推進美麗惠州建設的關鍵時期。

生態環保建設任重道遠。惠州在為大灣區建設貢獻經濟力量的同時,也應積極貢獻生態力量,讓惠州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城市更美麗、群眾更幸福、大灣區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完善基礎設施

統籌推進傳統基建和新基建

不斷優化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支撐,能提高社會發展綠色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定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工程來抓,咬定「藍天碧水淨土」目標,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進汙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處置設施、排汙口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如水汙染防治方面,目前全市共建成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108座,建成管網4037公裡,實現鎮級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強力推動農村汙水治理,建成農村汙水處理設施1561座,村莊汙水治理率超過60%,已超出省下達的考核指標;全面推動河湧汙染治理,完成2242個排汙口整治,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質量提供了重要支撐。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成效是明顯的,但短板仍然存在。」惠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坦言,尤其是截汙管網不配套問題,是水汙染防治攻堅戰需要重點突破的難點。

11月下旬,金山湖汙水收集輸送處理攻堅督導行動發現,湖心島內一泵站運行一個多月,日入汙水量卻不足1000立方米,周邊多個小區排放汙水均未能得到有效收集。為何汙水進不來?現場調查發現,除了入住人數不多的客觀因素外,還有管網不配套的原因。一方面,新建的管網分標段施工,一段一段建好後設置封堵牆,現在管網連通了,封堵牆卻還沒有打通;另一方面是小區管網錯接亂接導致汙水收集難。目前管網整改和疏通工作基本完成。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調研中發現,雨汙分流系統建設不健全,存在雨汙管網混接現象,大量雨汙合流的排汙口整治後接入汙水處理廠,雨季時導致進水濃度偏低,影響汙水處理廠效益發揮。另外,老舊管溢流和汙水洩漏,生產生活汙水未經無害化處理隨雨水排入河道,造成城市水體黑臭反覆。

「黑臭水體黑臭在水裡,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汙口,核心在管網。」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黑臭水體要達到「長制久清」,必須有一套完善的、健康的排水管網。

為徹底解決水體黑臭問題,市住建局將把整治的重點放在源頭,通過完善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推進管網清淤、病害修復、混接改造、「洗樓行動」、雨汙分流改造等措施,推進汙水處理提質增效,補齊汙水收集處理短板,實現整個城市排水系統的雨汙分流,汙水全收集全處理。

在農村,也同樣存在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利用率不高的情況。我市早在2010年就開展了農村汙水治理工作,按照一村一設施要求建成一批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去年底,市生態環境局組織的核查發現,約三分之一已建設施運行不正常。主要存在兩方面原因,一是設施建前沒有因地制宜做好規劃,出現設施選址不合理、處理能力與人口不匹配、工藝選型不科學等問題;二是運維管護機制不健全,資金未能獲得保障,也沒有專業隊伍運維。

為解決上述問題,自今年4月起,市生態環境局協同市紀委監委、農業農村局成立了5個專項督導工作組,掛點縣(區)全力推動問題農村汙水處理設施整改工作;10月起,依託下沉督導組成立6個工作專班,組織市縣兩級及第三方共60人進行「回頭看」,查漏補缺,確保問題設施整改到位。通過上述措施,截至目前問題農村汙水處理設施整改工作已基本完成,初步建成運維管護機制,全市農村汙水治理率已達到省下達的年度目標。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村汙水治理要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原則,要建立運維管理長效機制,加強運維監督管理,引入專業單位對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運營,確保建成設施能夠正常運行,絕不能再走「老路」。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僅要建好用好,更要與時俱進。今年3月,黨中央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有業內人士認為,可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也納入新基建體系,進一步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從而更好地統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

這一方面,浙江走在了前列。今年7月,《浙江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出臺,其中實施的「十大行動」就包括生態環境設施智能化建設行動。該行動主要內容包含智能化城鄉環保設施、智能化水利基礎設施、智能化海洋設施、智能化氣象設施等4方面,涉及監測設施升級和特定區域新設施布設,推動生態建設理念落地。

惠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屏障,也應統籌推進生態環境傳統基建和新基建,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履行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的「生態擔當」。

強化制度保障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近幾年來,我市出臺的生態文明法規、規章制度、規範性文件有100多項,構建了較為健全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有效護航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開展。同時,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法治建設也進入快車道。

2016年6月1日,《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作為惠州市首部地方性法規登上舞臺。繼為一條江立一部法後,惠州陸續為一座山立一部法(《惠州市羅浮山保護條例》)、為一湖立一部法(《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夯實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基礎。今年10月19日公布的《惠州市揚塵汙染防治條例》將於下月1日起施行,也將為守護惠州藍提供更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但隨著生態建設的發展,還需繼續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必須從戰略高度、長遠視角去規劃設計,用更加科學、嚴格、長期的制度作為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

惠州也不同程度存在類似問題。比如,對江河湖泊的監管,河長制湖長制的頂層制度設計被實踐證明是非常有效的,惠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的部署,全面建立了市、縣、鎮、村、村民小組五級河湖長體系,共有河湖長8454人,由各級黨政負責人擔任,有力促進了河湖管理保護。

「但河長制湖長制才實施了三四個年頭,其『利劍』作用需進一步發揮,需要有更多的抓手和具體的行動去拓展其在河湖管理保護中的作用。」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坦言,河湖長履職重形式(巡河湖)、輕實質(解決河湖具體問題)的情況仍然一定程度存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

保護生態環境,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機制也不可忽視。惠州市承擔著東江水質保護的重任,境內河網密布,且作為粵東交通樞紐,境內有大亞灣石化區、鴻海化工基地等工業園區,公路運輸危化品車流量大,存在交通運輸事故引發危化品洩漏等次生環境汙染的風險。

「雖然惠州有比較完善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但是並沒有專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構。」市生態環境局執法支隊相關負責人認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涉及到比較專業的知識,平時應有專門機構、專業人員進行研究,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才能更好提升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保障群眾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

「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應該有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的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嚴明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市生態環境局仲愷分局、博羅分局法律顧問,廣東卓凡(仲愷)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魏興英認為,惠州應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在監督治理河湖垃圾傾倒、非法排汙、違法養殖、違章建築等違法行為上持續發力;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逐步建立和規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調查、磋商、資金管理等各項程序,形成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辦案機制。

魏興英還建議,建立公正有序的生態司法體系,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走向法治化。目前,通過行政執法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成為生態保護和治理的重要手段。然而,行政手段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難免有捉襟見肘之處,這時便要充分發揮司法在生態法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披上鎧甲」。

這一點,福建的做法值得參考。近年來,福建法院以司法之力打造「多層修復、立體保護」的生態修復體系,將生態修復理念融入訴前、訴中、訴後,從毀林刑事案件拓展到生態環境各類案件,探索「補種復綠」「增殖放流」「引流衝汙」「固壩填石」「生態修復令」等修復模式,呵護綠水青山「高顏值」。其中,「生態修復令」成為「利劍」,責令被告人承擔一定的林木管護、法治宣傳、檢舉揭發同類犯罪行為等責任,促其從生態違法者到生態守護者的轉變。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是為了解決發展的可持續問題。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惠州應該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建立健全「源頭嚴控、過程嚴管、失責嚴懲」的全過程監管機制,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惠州力量。

善用科技助力

建大數據平臺促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轉化

科技是國之利器,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打造美麗中國,離不開強有力的環境科技支撐。

近年來,惠州堅持科學、精準、依法治汙,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攻堅效果全面顯現。

淡水河治理曾經是惠州治水工作中比較難啃的「硬骨頭」,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攻堅,淡水河流域水質已連續13個月優於地表水V類標準,向科技借力、科學治汙,成為淡水河治理的一大經驗。在橫嶺水入淡水河河口斷面,有一個佔地四五平方米的水質自動監測站,依靠先進的設備24小時實時監控水質,數據實時上傳平臺。「就像給支流安排了一名『醫生』,隨時為水質『把脈』。」惠陽區生態環境分局負責人說,數據一旦超標,就表明有新增汙水或異常廢水進入河體,可以馬上開展溯源,精準治汙。

在汙染防治攻堅戰中,我市完善了汙染源監測監控平臺,以在線監管為核心,引入水質監測、空氣監測、固廢動態監控等系統,4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30個重點鎮辦空氣站實時掌握區域環境狀況。一線環保執法人員也都配備了掌上電腦、移動執法儀等設備,可實時查詢信息、同步數據。

「借力高科技,的確能讓環保執法、環境監測如虎添翼。」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彭俊傑說,但我市生態環境系統科技監測監管並沒有實現全覆蓋,還有不少領域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執法和監管水平有待提高。

以飲用水源保護區為例,全市的飲用水源保護區面積佔惠州國土面積的8.4%,其中不少位於山區,目前保護區水源監測的主要方式還是人工採樣監測,費時費力,「有的保護區監測點較多,一天都跑不完。」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人工檢測還可能出現不到位、不精準的情況。

市環境監測站一名監測人員說,在廢氣排放監測中,人工採樣監測仍然是比較原始的監測方式,全市要攀爬到煙囪口進行採樣監測的廢氣排口有200多個,和他一個小組的4名監測人員每年累計要爬500多次煙囪採樣。

如何更好借力科技,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深圳走在前列。目前,深圳已建成環境空氣品質立體監測、環境空氣品質預報預警及可視化會商等系統。深圳還投資6547萬元,配備了數十臺高分辨、高靈敏自動監測設備,建成了大氣超級站,聚焦臭氧和PM2.5等重點汙染物來源解析。目前,市民可在「深圳空氣品質App」以及微信小程序上查詢深圳74個街道(辦事處)PM2.5濃度的實時排名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目前我市對「網際網路+」、大數據、衛星遙感、無人機等先進信息技術的創新融合應用不夠,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薄弱的問題,接下來惠州將著力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新時代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為建設美麗惠州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支撐。

遙感,是在航天或航空平臺上對地球系統或其他天體進行特定電磁波譜段的成像觀測,進而獲取被觀測對象多方面特徵信息的技術,即使是小堆垃圾、城市溝渠的水體汙染,也難逃其「法眼」。彭俊傑說,目前這一技術已運用到我市的河湧排汙口巡查工作中,接下來,計劃將衛星遙感和無人機等科技運用於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監管,為惠州綠水青山保駕護航。

形式多樣的科技監測手段,匯成了海量的監測數據。如何讓海量數據跑起來、用起來?市生態環境局依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化手段,建立了惠州市「智慧生態」作戰指揮中心大數據應用平臺。

市生態環境局電子政務中心主任朱暖華介紹,該應用平臺已完成環境預警平臺、水環境、大氣環境、固定源等應用管理系統的建設,完成7大類20多小類環境相關數據的匯聚整合。目前,正在積極與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氣象等相關部門溝通對接,打通數據和應用壁壘,促進社會數據和環境數據資源整合,為環境保護決策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從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轉化。

朱暖華認為,大數據應用平臺的前景十分明朗。未來通過不斷匯聚整合相關數據,可實現三個目標:用數據支撐決策,提升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發展與宏觀調控的能力;用數據支撐管理,提高生態環境監管的主動性、準確性和有效性,避免「一刀切」執法;用數據支撐服務,利用大數據支撐信息公開、網上辦事和信息服務,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聯動部門區域

協同治理凝聚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合力

加快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推進協同治理是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

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要求以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通過多元主體的協調與合作,實現生態環境的全方位、全過程保護。

近年來,惠州也在積極探索多領域協同推進生態治理。

水汙染防治一直是我市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市汙染防治攻堅戰總指揮部連續兩年發出1號令,全市一盤棋,採取超常規統籌、超常規督導、超常規問責等一系列措施,推動惠州治水工作向縱深挺進。通過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協同作戰、密切配合,全市水環境質量特別是國省考斷面水質實現了轉折性改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水環境質量同比改善39%,改善幅度全國排名第6。

但是由於利益分化、信息障礙、制度滯後和社會基礎薄弱等因素,涉及多部門職能的生態環境監管工作仍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

固體廢物汙染防治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近年來,由於部分周邊城市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處理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或滯後,大量的固體廢物或危險廢物向我市轄區內非法傾倒,嚴重影響我市生態環境。「固體廢物種類繁多,涉及環保、環衛、城管、住建、經信、衛健、交通等部門。」惠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在實際工作中各部門銜接、配合不足,聯合監管和信息共享機制不暢,嚴重影響了固體廢物汙染防治工作效果。

這個問題也並非難以解決。中央環保督察期間,我市多部門聯合設卡,加強監督管理,就有效遏制了非法傾倒行為。這也說明,協同治理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為此,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建議,惠州應建立部門和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範圍開展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汙染防治工作,並加強溝通協作,建立多部門信息共享和聯動執法機制,及時共享固體廢物轉移情況、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危險廢物違法轉移情況等相關信息。同時,設立有獎舉報機制,將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處置等違法行為列為重點獎勵舉報內容,提高公眾、社會組織參與積極性,加強對環境違法行為的社會監督。

大氣汙染防治也需要推進區域協同治理。今年以來,我市深入推進能源、產業、交通、工業、城市管理五大領域治理,實施系列「組合拳」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汙染,全面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大氣汙染減排,使得「惠州藍」成為惠州金字招牌。

「但是我市的臭氧汙染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去年我市空氣品質超標17天,今年以來超標7天,全部為臭氧超標。

「珠三角是臭氧汙染嚴重的地區,惠州市應積極參與珠三角區域聯防聯控,共同應對臭氧汙染。」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範紹佳說,臭氧前體物是流動性很強的物質,一個地區產生的氮氧化合物可能飄到其他地方形成臭氧,各個城市單打獨鬥治理臭氧效果不明顯,因此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泛珠三角區域環境保護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就已建立,時至今日,區域內大氣、水環境、固體和危險廢物等跨境汙染方面的聯防聯控聯治仍有待加強。

這一點,長三角區域治理經驗值得借鑑。2013年,原環保部在上海設置「長三角區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中心」,去年年底,長三角區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系統平臺完成建設,實現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未來5天空氣品質指數的精確預報及未來7天汙染潛勢的預報。同時,為了確保大氣汙染監測數據的客觀全面,長三角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截至目前,上海、江蘇、安徽、浙江的空氣品質自動監測國控點、省(市)控點總量達到400多個,霧霾稍有風吹草動,數據便第一時間匯總到長三角區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中心。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強化多汙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

環境保護是全社會的責任,惠州也應多元協同推進環境治理,形成政府、社會、企業相互協作、共同行動的環境治理體系,加快推進美麗惠州建設,築牢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

部門表態

市生態環境局

升級汙染防治攻堅

健全環境治理體系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周文高表示,該局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統領,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十四五」環保規劃,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為我市建設國內一流城市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環境資源保障。

升級汙染防治攻堅,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水汙染防治成效,進一步完善城鄉汙水處理設施體系,深化支流和黑臭水體治理任務,探索推動生態修復工程;提升大氣汙染治理成效,建立宏觀經濟、能源、產業、交通運輸、汙染排放和氣象等數據信息的共享機制,推進VOCs與NOx協同控制;加強土壤汙染防治,推進土壤生態修復。加強固廢汙染防治,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建立固體廢物全鏈條監管體系。

健全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出臺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推動開展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立法,強化鎮村監管能力建設,推廣應用大數據、無人機等信息化技術,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市場、輿論等多種手段,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

強化環保調控功能,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制定落實生態紅線常態化管控制度,加快完成「三線一單」編制,嚴把項目環保準入關,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依法淘汰落後產能,為高質量發展騰出充足的環境容量。

強化生態系統建設,提升全市生態質量。推進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地下水汙染防治等工作,推動城鄉生態環境保護無縫對接。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探索建立海陸統籌的生態環境保護新格局。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7條黑臭水體 全部實現「長制久清」

在治水方面,目前,惠州27條黑臭水體已全部實現「長制久清」。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持續推進黑臭水體治本工作,加快汙水管網及處理設施建設,督促各地對市政排水管網進行清淤、排查、病害修復,實施混接整改及雨汙分流改造,提高汙水收集和輸送能力,減少汙水溢流頻率、降低每次溢流入河的汙染量等。同時,抓緊完成排水建章立制工作,儘快出臺實施《惠州市城鎮排水與生活汙水處理管理辦法》《惠城中心區排水設施養護造價指標》等相關政策文件。

在城市綠色發展方面,將對綠色建築實施嚴格審批和驗收監管,大力宣貫《惠州市綠色建築設計指南》《惠州市綠色建築施工圖設計審查要點》等政策文件,加快出臺綠色建築工程驗收指導文件,確保建築項目綠色標準保質保量,樹立行業的標杆和典型,建立運行綠色建築項目庫,提高城市的建設水平和優化市民的居住生活,推動綠色城市發展,助力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

市水利局

壓實河湖長責任 強化河湖管理保護

惠州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惠州是廣東四個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之一,一直堅持綠色發展,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河湖水生態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

接下來,將突出優生態,進一步強化河湖管理保護。加強河湖長述職和監督考核,壓實河湖長責任,推動各級河湖長主動擔當作為、更好地履職盡責,按照「一河一策」實施方案整治河湖突出問題。推進河湖管理和保護範圍劃界,高標準、高質量實施萬裡碧道建設,常態化開展「清四亂」「五清」行動,加強河流生態流量管理,強化江河湖庫統籌調度,鞏固好河湖治理成果,更好地發揮河湖和水利工程防洪、供水、灌溉、生態等綜合效益。統籌謀劃「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工程項目、運行管理、重大改革舉措等,為推動「十四五」時期惠州水利各項工作提供科學的規劃指引。

市水務集團

共建共享助推 供排汙一體化改革

市水務集團副總經理吳勝華介紹,供排汙一體化改革工作開展以來,各涉水行政部門認真梳理本部門涉水工作,密切配合,合力推動。按改革要求,市水務集團已與各縣(區)積極開展水環境治理和供排汙基礎設施建設等合作,採取共建共享新型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各縣(區)資源優勢和市水務集團資金、技術、施工、管理優勢。同時借力改革,加快推進水務市場聯合重組,包括優化內部管理結構和加快外部市場併購等。

在河湖水環境治理方向上,以供排汙一體化改革為突破口,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以全新治理模式統籌「廠-網-河-湖」一體化,通過系統治理、流域治理,實施河湖截汙治汙及防洪排澇整治有關措施的同時,啟動惠城中心區的排水管網提質增效工作,對岸上汙染源進行治理,從根源上系統推進水汙染防治。

智庫觀察

範紹佳(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優化能源結構推進清潔能源使用

隨著全省臭氧汙染的逐步加劇,我市臭氧濃度也逐步攀升,臭氧已成為影響我市空氣品質優良率的首要汙染物。

「相比於PM2.5,臭氧汙染的成因更複雜,臭氧汙染防治難度更大。」範紹佳說,不同地方臭氧前體物比例不同,即便在同一個城市,城區與郊區的比例也有差別。開展臭氧汙染治理,要理清大氣汙染源排放清單,建立空氣品質氣象模型,查找臭氧汙染的重點汙染源,做到有的放矢。

範紹佳認為,惠州生態環境部門應與科研機構通力合作,把惠州市的臭氧形成機制摸清楚,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臭氧前體物也是PM2.5二次顆粒物前體物,臭氧與PM2.5治理應該結合起來,綜合考慮,以有效控制大氣複合汙染。

範紹佳建議,臭氧汙染防治應對汙染物排放源頭加以控制,根據臭氧汙染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減排措施,對重點排放行業進行嚴格監測和管理,加強環保執法力度。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推進清潔能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削減汙染物排放量。

蘇玉斌(總工之家綠色建築研究中心主任):

發揮綠色建築引領作用帶動行業發展

惠州市綠色建築推廣工作早在「十二五」期間就已經開展,並在近幾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蘇玉斌認為,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未來五到十年建設工程量最大的地市之一,惠州應在廣東乃至全國發揮排頭兵作用,將綠建體系建設思路和方式推廣到全省甚至全國,讓美麗惠州更加綠色、環保、健康,使惠州的綠色建築變成一張名片,帶動綠建行業發展。

當前,為應對綠色建築普遍存在的施工與設計脫節問題,綠色建築新國標在廣東正逐步加速推動,綠色建築從設計標識到運營標識的要求正在強化,在惠州此類問題也存在。綠色建築發展存在標識等級不高、設計標識與運行標識脫節、評審與驗收脫鉤的情況。

蘇玉斌建議,強化設計師綠建工作技能,引導設計師獨立完成綠建設計諮詢工作。同時,制定設計要點和審查要點,建立有效的綠建竣工驗收機制。

為有效推動開發企業選擇綠色建築,蘇玉斌建議惠州建立綠色建築選用技術和產品信息庫,以產品和技術的綠建參數為核心推廣至設計和建設方進行運用,由廣大建設方和地產單位對此信息庫的產品進行選用,讓全國優秀的建材及綠建產品企業入庫、進駐惠州市場。

他山之石

福建:

雲端生態環境服務 助企業「綠色領跑」

2019年4月,福建省把生態環境服務搬上「雲端」,建立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親清服務平臺,提升環保綜合服務能力。這是福建省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助力企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過去,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落實監管時「剛性約束多、人性關懷少」,「說做什麼多、指導怎麼做少」,企業在落實環境政策的時候對「怎麼做、做什麼」往往心裡沒底。

親清服務平臺上線後,這種情況得到了有效改善。平臺以大數據引領管理轉型,推動生態環境部門由監管為主向監管與服務並重轉變,做到「一張網」審批、「一站式」辦理,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最大限度減輕企業負擔。

此外,平臺提供的網上審批服務、政策技術解讀、專家在線解答、連線指導整改、實時預警提示、環保服務超市等功能,也大大提升了服務效能,有力促進了科學治汙、精準治汙、依法治汙。從被動監管到主動自律,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做好生態環保工作的重要性。

「以前就怕不經意間排放超標或是證件過期了,現在有了平臺的預警提示和實時指導,不僅能夠儘早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也更有的放矢了。我們只要上傳佐證材料,經過審核就能免予現場檢查。」漳州市益達紙業有限公司環保負責人說,親清服務平臺提供了「秘書式」提醒服務、整改在線互動等功能,還主動幫助企業完善環保檔案,精準優化執法正面清單,實行差別化監管,最大限度減輕了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

問策部門行9預告

提升能級建品質城市惠州增添魅力之道在何方

建設品質城市,既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文明城市,近年來,惠州不斷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繡花功夫推動城市智慧管理,城市品質愈發迷人。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規劃設計水平。惠州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水平不高,城市更新步伐不快,如何開門搞規劃設計、設立城市「大腦」讓惠州更智慧?如何防止城市「攤大餅」?如何以繡花功夫推動城市更新、提升惠州城市能級?又應如何深挖文旅內涵提升惠州城市形象?

12月22日(下周二),《惠州日報》「問策·部門行」將推出城市品質專題報導,聚焦惠州建設一流品質城市,敬請垂注。

6版、7版文字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採寫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黃曉娜 邱若蓉

劉建威 侯縣軍

總策劃

蔣勤國總統籌

王昆發 張錦坤

於 澤 李朝榮

版面統籌

李建國 張旭華

採寫統籌

謝超平 盤 科 廖桂旭

相關焦點

  • 朝陽:守護藍天碧水 擦亮生態底色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立市」發展戰略,統籌兼顧,整體施策,以汙染防治攻堅戰為重要載體,持續實施「藍天、碧水、青山、淨土、農村環境整治」五大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五年來,朝陽市通過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讓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的美麗圖景逐步變為現實。
  • 藍天碧水繪就生態之城
    隆冬時節,漫步長沙,頭頂的藍天,腳下的沃土,遠處的山水,眼前的綠樹,這是800多萬長沙人引以為自豪的美麗家園。  近年來,長沙像保護眼睛、對待生命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力開展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良好成效,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 唐良智: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原標題:唐良智巡查嘉陵江時強調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本報訊(記者 陳國棟)4月26日,市長、市總河長唐良智到嘉陵江沙坪垻河段實地巡查時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陳敏爾書記要求
  • 偃師:築牢生態屏障 建設美麗家園
    近年,偃師市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以築牢生態屏障為目標,堅持依法治林、科教興林、人才強林,著力實施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和首陽山森林公園提升改造、北部生態修復等工程,大力發展核桃、花椒等林業產業,至今主要任務已圓滿完成,各項林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十四五」該市林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川添秀色 碧水映藍天——生態文明建設讓...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生態保護制度,築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對標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我市制定出臺了《金昌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金昌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試行)》《金昌市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方案(2017—2020年)》等制度性文件,逐步構建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真正築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 ...悟十九大]馬吉孝: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擺上重要戰略位置,重視程度之高、部署頻次之密、推進力度之大,取得成效之好史無前例。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十八大以來,全黨全國樹立了最鮮明的生態保護理念;出臺了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實行了最嚴厲的生態保護問責;下定了最大決心遏制汙染勢頭。
  • ...築牢綠色屏障——甘州區踐行「兩山」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這裡,天高雲淡、碧水連天,綠樹成蔭,花草繁茂,目之所及皆是喜人的新綠。 這裡,「開窗見綠、出門入園」,市民的幸福生活指數不斷升級。這裡,就是甘州!今年以來,甘州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為抓手,緊緊圍繞「一園三帶」生態示範工程,堅持重點工程造林、社會造林和全民義務植樹相結合,造林綠化規模和質量不斷提高,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取得新成效。
  • 打造美麗中國「張家界名片」
    張家界作為長江中下遊重要生態屏障,是澧水發源地之一,是全省「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生態保護認識、空氣品質、河道岸線管護、農村面源汙染、山體保護、城市「雙修」、生態功能區保護與治理、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為此, 該市出臺《決定》和 《三年行動計劃》,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守環境質量底線,加強環境整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築牢生態屏障,把張家界發展納入長江黃金經濟帶建設之中。
  • 阜陽推進生態強市建設 守護潁淮碧水藍天
    這標誌著阜陽市將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增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切實推進創新型生態強市建設。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黨的十八大以來,阜陽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整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格局。
  •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
    (資料圖片)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碧空如洗,這是重慶市民的期盼,更是重慶市委、市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為之奮鬥的目標。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視察時指出: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要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行動,建設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碧水藍天映藏西——「十三五」以來阿里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掠影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三五」以來,阿里地區堅持把生態環保作為底線、紅線、高壓線,強化汙染防治和環境監管,實施生態修復和治理,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讓藏西高原的碧水藍天永葆純淨。
  • 【數說 · 十三五】聚力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環境持續明顯改善(上)
    【數說 · 十三五】聚力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環境持續明顯改善(上) 2020-12-15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碧水藍天生態好 美麗家園入畫來
    安順地處長江、珠江上遊分水嶺,是「兩江」上遊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同時,安順市排水環境非常敏感,西秀區主城區位於龍宮風景名勝區上遊,平壩區位於貴陽市「大水缸」紅楓湖上遊,普定縣主城區位於安順市「水缸」夜郎湖上遊,鎮寧自治縣位於黃果樹大瀑布上遊,東南西北四個排水方向有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和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對於地處特殊地理位置和水環境較為敏感的安順來說,水環境保護任務更加艱巨。
  • 嶽陽縣:守護一江碧水 建設生態洞庭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南時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展現新作為。這是我們今後做好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遵循!」近日,嶽陽縣委書記田文靜表示,嶽陽縣將牢記殷殷囑託,守護一江碧水,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統籌推進東洞庭湖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讓生態優美、環境宜人成為嶽陽縣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嶽陽縣境內東洞庭湖面積達1328平方公裡,約佔洞庭湖面積的49%。
  • 守護藍天碧水淨土——崆峒區「十三五」成就巡禮生態環境篇
    五年來,崆峒區委、區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各項決策部署,全面整改環境突出問題,加快補齊生態建設短板,紮實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 瞭望|問渠哪得清如許——四川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安全屏障紀實
    尤其是四川藏區,溼地星羅棋布,千萬年庇護長江、黃河之源,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也是全球變暖趨勢最為明顯的區域之一,溼地乾涸、土壤裸露、草原沙化……種種生態挑戰疊加呈現。
  • 守護碧水藍天 徐匯"民間河長"挑大梁_新聞_聚焦東方_中國發展網...
    守護碧水藍天,「漁老頭」來幫忙成立於2007年的梅隴六村「漁老頭」應急服務社,由小區群文團隊釣魚隊的3名黨員骨幹帶頭組建,目前已擁有13名隊員。在「民間河長」的帶領下,漁老頭們成為北潮港河道治理的「好幫手」。他們原本就對北潮港有著深厚的感情,如今更是把河道治理作為己任,每天有組員在河道巡查,查看水質變化,勸阻獵捕魚幼苗等不文明行為。
  • 世界環境日|守護一方碧水
    世界環境日|守護一方碧水 2020-06-06 0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護碧水藍天 繪就綠色畫卷!東營市2020年生態環境建設綜述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城市的發展未來。今年以來,東營市深刻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生態環境建設思路,以生態環保和「四減四增」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治汙染、建體系、調結構,狠抓重點難點問題攻堅,繪就出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的綠色畫卷。
  • 清遠連山: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連山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嶺南翡翠綠洲」之稱,是粵北生態屏障重要組成部分,屬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省生態發展區,森林覆蓋率全省最高,達85.8%,空氣品質優良率保持在98%以上;縣城4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100%,轄區內河流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積極創建「國家級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努力減少農業面源對土地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