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城廬江有條河,位於城東。河不寬,水流平緩。這河有些年頭了,據說和小城的歷史差不多久遠。縣誌上說,廬江城建於西漢。
河上有座石拱橋,我上班來回都從上面走。很長時間都不曉得這座橋叫什麼名字,因為大家都習慣稱它為東門大橋。
直到有一天,縣裡負責文史工作的幹部召集一批文人在橋上指指點點,我碰上了,才曉得這座橋原來是有名字的,叫捧檄橋。而且,還有故事。
不過,最先也不叫捧檄橋,而是叫臨仙橋。至於臨仙橋名字是怎麼來的,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了,後人只是從書本上曉得的。臨仙橋不出名情有可原,時間太久,也沒留下什麼史話。捧檄橋之所以被後人傳下來,是因為毛義。
東漢末年,廬江人士毛義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因為家境貧寒,年少的毛義便受僱為他人放牧,簞食瓢飲,奉養其母。其間,母親病了不僅伺候湯藥,還曾割股療疾。逐漸,毛義以孝行稱著鄉裡,被舉為賢良。朝廷得知,送檄文賞封他為安陽縣文字令。為了安慰母親,毛義迎至東門河臨仙橋喜接檄文。然而時隔不久母親病逝,朝廷派人專車前來看望,豈知毛義卻跪拜於臨仙橋上,將原賞封安陽縣令的檄文雙手捧還,躬履遜讓,不願為官,為母守孝……毛義此等孝行且不貪利祿之舉,世人稱道,於是,便改臨仙橋為捧檄橋,並刻碑石記之。自那以後,捧檄橋聞名於世,流傳千古。
一座孝道之橋,敘說的不僅是一段孝行故事,還承載著傳承中華美德的使命。當時,乃至其後許多年,廬江縣城如有誰家子女不孝,其街坊鄰居便將他們帶到捧檄橋下,先講「毛義捧檄」的故事,再令他們喝一口橋下河裡的水,使他們洗淨靈魂,改非悟孝。
據說,在小城的東北方向還有座毛公山,山上古木參天,曲徑通幽,毛義辭官後,又多次謝絕朝廷的徵召,隱居在此,盡孝道而終。這是一種品德的落地生根,一座山從此有了一種精神光芒。不過,同樣是因時代久遠,昔日的毛公山後來改稱何名,在什麼位置,也沒人能說得清楚。
站在時代的路端看捧檄橋,領略的不僅是石橋本身的厚重古意,還能體味蘊含橋中的民族底蘊。那種歷史的、文化的、地域的獨特內涵,勝過任何一本教科書。
前些年道路拓寬,為保護捧檄橋,便改道在此橋北邊幾十米處新建一座公路橋,捧檄橋由此專為人行橋,並修繕保護,列入「重點文物」名錄。
如今,捧檄橋儘管顯得古老陳舊,但一千多年的風霜雪雨洗禮,以及孝子撫慰慈親的德行浸潤,雄姿不減,厚重有加。
距捧檄橋不遠,是我工作的學校,再稍遠,還有一所規模更大的中學。兩所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每天都是要路過捧檄橋的。學校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中,把孝親敬老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以宣傳,可不知道有多少學生知曉自己身邊這座橋名字的由來?知曉「毛義捧檄」的故事?
我曾問過一些學生,多數是不知道的,這不能不說是件憾事。「毛義捧檄」,多麼好的地方校本教材啊!這不能完全怪學生。我覺得,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在中華美德傳統教育中,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前些年我去韶山,在毛氏宗祠大門看到有「捧檄家聲」的對聯,很是感慨。聽解說員講,毛義是韶山毛氏家族已經很遠的一位先祖,「毛義捧檄」的故事因為上了史書,千百年來一直被當作孝道典型加以褒揚,所以,也一直被他的家族子孫後代所銘記。韶山毛氏祠堂以「捧檄家聲」的對聯教育和警示後人,可謂用心良苦。再聯想到韶山能成為偉人的誕生地,似乎也能為各種解釋多一份緣由。
一座橋,不僅連接著兩岸,還承載著一方百姓的便利和幸福,承載著中華美德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