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丨百年木建築不用一釘一鉚 聽侗族「魯班」講述建設故事
回放 傳承丨百年木建築不用一釘一鉚 聽侗族「魯班」講述建設故事
-
不用一釘一鉚,樓橋百年不倒 此「神技」誰來傳承?
不用一釘一鉚, 僅靠榫卯相接, 樓、橋百年屹立不倒。 工匠不用一張圖紙, 看過地形便成圖於心, 建造出精巧的樓、橋。 一名學生在程陽永濟橋前寫生。王以照 攝 2006年,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2007年,楊似玉被評為該項目的國家級傳承人,被稱為「侗族魯班」。 為何不需一釘一鉚? 人們不禁要問,是怎樣的巧奪天工,才能建造出如此精巧的木構建築?楊似玉為我們揭開謎底。
-
博物| 組子細工,不用一釘一鉚的木工手藝
不用一釘一鉚,僅靠手工開鑿的榫卯結構,即可將細木片拼出各種繁複精緻的花紋。來自日本的組子細工,工藝精湛,讓人讚嘆。 組子細工是從鎌倉時開始流傳下來的傳統木工技藝,其前身可追溯到中國唐朝時期的直欞窗。
-
不用一釘一鉚 榫卯之間顯智慧--山西青年報2019年07月23日12版...
不用一釘一鉚 榫卯之間顯智慧 古建築之所以堅固,家具之所以耐用,最大的靈魂當數結構。結構的連接方式有很多種,但是不用一釘一鉚,將兩個木質結構通過凹凸結合方式嚴密扣合起來的工藝在中國由來已久,綿延至今,這種形體構造的巧妙組合叫做榫卯。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連接方式。其歷史久遠,甚至早於漢字歷史。 凸出部分叫榫 (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 (或叫榫眼、榫槽)。
-
榕江侗族的聚集地——鼓樓
榕江舊稱古州,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個小縣城。初到這裡,你會被這裡靜謐及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所吸引。幾乎所有男女老少都穿著侗族的服飾,而且風景秀麗,會忍不住想在這裡停留一番,除了極具特色的服飾外,榕江侗族人民的建築也別有一番風味。
-
我國最牛的木橋,不用一釘一鉚,六百年不倒
工藝品談起古代的建造術,無不讓人稱奇,許多建築在沒用一釘一鉚的情況下仍然屹立百年不倒。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樂安鄉境內的一座石橋——波日橋,至今已有600年歷史,仍然屹立不倒。波日橋橫跨雅礱江,氣勢雄偉、壯觀,建於元末明初,堪稱橋梁史上的奇蹟,被譽為「康巴第一橋」。是保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跨度最大的伸臂式木石質結構橋。
-
不用一釘一鉚就能做家具蓋房子
中國傳統建築之所以堅固、家具之所以耐用,與其精湛的結構工藝息息相關。結構的連接方式千變萬化,不用一釘一鉚,將兩個木質單元通過凹凸結合的方式嚴密扣合,就能做家具、蓋房子,這手藝,咱春秋戰國時期的先人就掌握了!這就是榫卯結構,堪稱「中國古代的樂高」。
-
侗族人民最具智慧的特色建築風雨橋,無釘無鉚卻能屹立數百年
風雨橋,又稱花橋、福橋,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最常見,尤其是廣西、貴州、湖南等省的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只要有侗寨,必有風雨橋。風雨橋整體建築由橋、塔、廊、亭組成,都建在村寨內外的小河或溪流之上,既為行人提供交通方便,又可以躲避風雨,因此名叫風雨橋。
-
侗族人民最具智慧的特色建築,風雨橋無釘無鉚,卻能屹立數百年
風雨橋也被稱為花橋和福橋,在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最常見,特別是在廣西、貴州、湖南等省的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如果有to寨的話,一定會有風雨橋,風雨橋的整體建築由橋、塔、走廊、亭構成,建在村內外的小河和溪流上,為行人交通便利,也可以避開風雨。
-
民族瑰寶-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侗族便是其中的一朵花。侗族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世人所熟知的建築工藝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種。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鼕鼕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築,因為樓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鼓樓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築物。一般的村寨建有一座到兩座,較大的寨子四到五座。
-
凝固的音樂,恆久的記憶: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在人類建築史上,西方人善於用石頭來建築,希臘的帕臺農神廟、義大利的羅馬鬥獸場、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法國的凡爾賽宮……都是傑出代表。中國人則以木構建築享譽世界,現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構建築——日本東大寺,就出自宋代寧波著名工匠陳和卿之手。既然在世界上難有對手,中國人自己就要比個高下,那麼侗族可能要拔下頭籌,因為他們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會玩木頭」的民族。
-
40年老木匠自製明式家具 不用一釘一鉚卻可使用百年
原標題:40年老木匠自製明式家具,不用一釘一鉚卻可使用百年 精研明式家具,自學30種古典榫鉚結構 到上世紀末,顧德先已把家鄉人的活計做遍了。「鄉親家裡的房子、家具,絕大多數都是我打的」,好木匠的名聲甚至傳到了周邊的十裡八村。炙手可熱時,顧德先卻放下生意,隻身跑來了上海。「腦子裡沒有新東西了,想見見大世面。」 嚴格意義上說,木作有大小之分。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是中華民族建築史上的一朵鮮亮的花兒。最早在三國時期,侗族先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欄",由此逐漸形成了侗族特有的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侗族人民崇拜大樹,其中主要的,有那「杉樹王」,故這鼓樓輪廓從總體上來看,還真的很像杉樹。鼓樓內部有四根大柱直通而上,柱間長凳圍著中心火塘。樓頂懸大鼓,每遇大事擊鼓為號。除此之外,鼓樓還具有中華傳統建築共有的特點,不用鋼釘鐵釘,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且數百年不朽不斜。
-
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的橋梁,無一釘卻300年不壞,最初只為避風雨
」,不用一釘一鉚,竟可綿延二三百年這些橋無一不名聲顯赫,或經歷過跌宕的歲月、或堅固而風雨不催……只是,你是否知道,有一種橋,它名為「風雨橋」,以杉木為主要材料,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其中的奧秘便是這橋只在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道,其堅固程度不亞於鐵橋、石橋。
-
中國藏區一座神奇的木橋,不用一釘一鉚,卻能屹立幾百年不倒
中國藏區一座神奇的木橋,不用一釘一鉚,卻能屹立幾百年不倒,甘孜州位於四川省西部,位於康藏高原東南部,是我國第二大藏區,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創造了多彩而深刻的康巴文化,甘孜州新龍縣樂安鄉境內有一座木橋,整個橋沒有用一個釘子和一個鐵,幾百年不倒,被譽為「康巴第一橋」。
-
黔東南少數民族的特色建築
風雨橋 、侗族鼓樓、貴州吊腳樓、雷山朗德上寨古建築群等貴州民族建築。以下是具體的內容:貴州少數民族建築——侗族風雨橋侗族地區富有民族特色的長廊式橋梁。是處於村頭寨尾、連接溪河兩岸的交通設施,可避風雨,故名風雨橋。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專名。均系木石結構。橋墩以青石壘砌,橋梁、橋柱及橋面建築全用杉木鑿榫銜接,不用一釘。橋梁結構精密,堅固耐久。
-
民俗篇丨侗族風雨橋,一個個美麗的建築
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如果說一座建築代表一個民族,那「風雨橋」一定是侗族的傑出代表。這,正是侗族人樸實醇厚的民風體現。侗族風雨橋,最久負盛名的莫過於芷江的龍津風雨橋此橋為全木質結構,無一釘一鉚,整體氣勢恢宏,猶如一條長廊橫臥舞水。2000年12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授予該橋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
世界上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如何造成的?去奉賢海灣看吧
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的風雨橋,奉賢海灣竟也有一座?而且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建起!該項目是由93歲的侗族設計大師楊善仁老人親自設計、現場監督,並由侗族工匠製作的民族風雨橋。橋梁異常的精緻,整個橋體採用純木結構架設而成,不用一釘一鉚,全部用木榫卯接,橫穿豎插、層次分明、勾心鬥角、犬牙交錯,一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
世界四座歷史名橋之一,侗族人民的傑出建築藝術品,程陽風雨橋
這裡是老張的行攝之旅程陽風雨橋,又名永濟橋、盤龍橋,建於1916年,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縣城北面20公裡,林溪鄉的侗族村寨馬鞍寨,是最具代表性的侗族特色建築。永濟橋是廣西地區眾多侗族風雨橋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座,也是最漂亮的一座。
-
走進侗族地區,感受別樣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從百越中分出來的一個支系;二說湘桂黔三省交界處的本土原始居民的民族;三說源於戰國時期的孤竹國後裔,漂洋過海從珠江口索江而上,楚越交界處定居而形成三個支系侗族,「老侗」原汁族,「絞侗」是與楚人混居形成,「坦侗」是與苗族人混居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