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在郴州旅舍寫下一首詞,因為諸多的藝術特點,被譽為千古絕唱

2020-11-29 小話詩詞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秦觀的全集《淮海集箋注》中,秦觀今存的《踏莎行》一共四首,分別是:《踏莎行·郴州旅舍》、《踏莎行·曉樹啼鶯》、《踏莎行·昨日清明》和《踏莎行·冰解芳塘》

秦觀繪像

在這四首《踏莎行》中,蜚聲詞壇千年,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就是《踏莎行·郴州旅舍》這首詞了。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原詞如下: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在鑑賞這首詩歌的時候,還是按照「知人論詩(詞)」的方法進行,先了解一下作者,然後再進行詞作鑑賞。

當代書法作品·秦觀《踏莎行》

秦觀其人

秦觀(1049——1100),字少遊,號「淮海居士」,高郵(在今江蘇省高郵市)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由於蘇軾的推薦,做過太學博士兼國史編修官一類的文職官員。

北宋後期,由於元祐、熙豐黨爭的延續,新舊兩黨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作為舊黨成員秦觀屢遭貶謫。宋哲宗紹聖元年,新黨再起,作為舊黨的蘇軾被貶滴嶺南,身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也未能倖免,受牽連也被貶官流放。

秦觀繪像

秦觀先是被貶到處州(今浙江麗水),1096年年底,秦觀因黨爭再次被貶謫,這一次從處州貶謫到了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1097年三月,也就是宋哲宗紹聖四年的三月,秦觀沿湘江水路到達郴州旅舍,這首《踏莎行》就是秦觀作於郴州貶所的

秦觀的詞作抒情委婉,情景交融,語言精巧,含意深遠。《宋史》評價秦觀的詩詞時,用了一句「文麗而思深」,這首詞雖然是在寫貶謫的悽苦與悲涼,但整體上詞調沒有太大的變化。

而李清照《詞論》認為秦觀「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中乏富貴態。」秦觀善於在詞中用典,對仗工整精巧,甚至這貶謫的詞都是帶著悽傷和美麗的,但精麗而感傷,這又是一層境界。

郴州山水

《踏莎行》賞析

(一)「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詞作開篇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寫的是一個意想中的夜霧籠罩一切的悽迷場景:樓臺在茫茫的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東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雲遮霧障,無處可尋了

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麼秦觀此處寫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呢?首先這在寫法上屬於典故的運用;其次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正好在秦觀貶所郴州以北的地方。

不管從寫法上來看還是從時空上來說,秦觀詞中的這三句都有象徵性的表現手法

因為「樓臺」、「津渡都是因情所創設的情景,可能現實中並不存在。是由詞人內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懷,無處宣洩所生出無人問津之感。

「桃花源」三字又讓人聯想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詩人也正是想表達出一種逃避現實的情感。常常文人在仕途上不得志後的第一反應大多數也是出世,出離。浸淫於佛道的太虛,更是如此。

陶淵明繪像

秦觀稍晚的作品《寧浦書事》中就有「我豈更求榮達」的話語,甚至在秦觀從郴州貶到雷州半島的時候,秦觀的詞中「桃花源」之語更是多次出現,由此也可以看出秦觀對陶淵明式的田園隱居生活的嚮往。

由此可見,開篇三句中的「樓臺」、「津渡」、「桃源」這三個意象在秦觀筆下都是有象徵意義的。

(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寫詞人閉居郴州孤館,者也進一步印證了開篇三句是意想中的夜霧籠罩一切的悽迷場景。因為詞人閉居郴州孤館,他是看不到「津渡」這一意象的

從時間上來看,開篇句寫的是霧濛濛的月夜,這兩句所描寫的時間是「斜陽暮」三字;從字面上看,時間怎麼又倒退到了昏昏時刻了呢?很顯然,這兩句才是秦觀筆下的實寫——詞人不堪孤館寂寞。

而開篇三句是詞人的虛構場景了,詞人這裡運用的是因情造景的寫作手法,景為情而設。正像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那樣,如果將王國維的這句話用來評價秦觀此處的寫作手法,是恰如其分的。

那現在在回過頭來看開篇三句就順理成章了,開篇三句中分別用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了三種曾經錯再過或在人們的想像中存在過的事物的消失,來表現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惆悵之情和對前途一片渺茫的困惑。

清代詞評家黃了翁在《蓼園詞話》中說:「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可以說是準確地寫出了秦觀此時此刻的心理境況。

詞人此時此刻的心境是失望和傷感的,因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讀來另外地聲情悽厲,感人肺腑

這兩句又將情景拉入到了悲涼之谷底,「可堪孤館」和一個「寒」字,寫盡了詞人心中的孤苦悽涼,杜鵑啼血,本就悽涼又怎堪殘陽日暮。自古日暮是歸途,詞人或許是在感嘆自己生命將暮,因為貶謫郴州的秦觀已經快五十歲了,他或許還在感嘆仕途將暮吧。

獨在異鄉,偏聽子規,子規子規,何時子歸。詩人或許又在感嘆自己離別親人,遠離家鄉的哀愁吧。同樣的情感流露在秦觀的詩裡也能看出來,他在郴州時寫下的《題郴陽道中一古寺壁》一詩中,秦觀哀嘆「行人到此無腸斷,問爾黃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渾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風」,也是從景物的悽涼,過渡到秦觀內心的悽涼。

在後來的《寧浦書事》一詩中,秦觀也聲淚俱下的寫下了「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感。有理由相信,詞人此時聽到子規啼夜的心情是無比惆悵的,再加上孤身一人,念及家鄉也是情理之中。

王國維評價這兩句:「少遊詞境最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為悽歷矣。」王國維還認為這兩句是一種「有我之境」。

就是說,這兩句在景物描寫上充滿了詞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畫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有詞人人自我在,在情與景的結合上是極其自然的。

(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下片由敘實開始,過片連用兩則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驛寄梅花」和「魚傳尺素」,極寫思鄉懷舊之情。「驛寄梅花」,出自《荊州記陸凱贈給範曄的詩「折梅逢騷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寄梅」典故,還兼有南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含義。

「魚傳尺素」的典故出自於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魚傳尺素」指書信往來。

秦觀是貶謫之人,北歸無望,親友們的來書和饋贈,實際上並不能給他帶來絲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別根離愁而已,因此,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得越多、無數「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無重數」的恨。詞人這種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又是新穎絕妙的。

「砌成此恨無重數」,說恨可以堆砌。有這一「砌」字,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於達到「無重數」的極限。這種寫法,不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像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的城牆那般沉重堅實而無法消解了

對此時的秦觀來說,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殷勤致意、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悽傷哀婉的歌。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

(四)「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詞人正是在如此深重、結鬱難排的苦恨中,迸發出結尾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

郴江,發源於湖南省郴縣黃嶺山,即詞中所寫的「郴山」。郴江出山後,向北流人未水,又北經來陽縣,至衡陽而東流人瀟水湘江。本來是自然山川的地理形勢,一經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由於分別加人了「幸自」和「為誰」兩個詞語,無情的山水也好像變得有情了,仿佛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您本來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歡聚在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呢?

詞人又好像面對著郴江自怨自艾,低嘆自己的身世:正值建功立業的年紀,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卷人一場政治鬥爭的濮渦中去呢?

詞人在幻想、希望與失望、展望的感情掙扎中,面對眼前無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許他悄然地獲得了一種人生感悟:

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解釋,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生活並不是從一開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它總是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麼樣苦澀、荒涼的遠方啊

曲終闋盡,餘弦更興

秦觀的《踏莎行》,就全篇而言,開篇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結尾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都採用了象徵性的表現手法;「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三句,是借用典故來抒發情感

而從現實的景物正面抒寫詞人貶謫的心路歷程和情感的,只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特別讚賞這兩句,因為這兩句完全符合他主張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詩詞鑑賞標準。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得隱晦而又曲折,郴水繞過郴山,奔向北方的瀟湘,春寒料峭的時節依然可以看到秦觀無言問蒼天的情景。是啊,那流水是為誰去往瀟湘,又是為誰繞過青山呢?

秦觀,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四人,都出於蘇軾門下,並稱「蘇門四學士」,而在蘇軾的眼中,他最欣賞的就是秦觀。秦觀去世後,蘇軾曾將秦觀的這兩句書寫在扇子上,並長嘆:「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總結

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在寫法上,是寫實、寫虛和象徵的多種寫作手法的完美運用,才構成了這首詞悽迷幽怨、含蘊深厚的藝術特色,使得這首詞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可以說,詞中句句精彩,各有特色,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兩句和「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幾句集中表現了秦觀內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悽涼心境

詞人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貶謫放逐的悽涼處境;而詞中多種寫作手法的運用,又開拓了詞的意境,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正是因為諸多的藝術成就,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相關焦點

  • 秦觀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流傳千古,蘇軾愛不釋手
    「三絕碑」所謂「三絕」即秦觀的作詞、蘇東坡的跋、米芾的書法。眾所周知,秦觀,字少遊 ,他是蘇軾的門生,相當於蘇軾的學生。秦觀寫了一首詞,老師蘇軾非常喜歡,在秦觀去世後,蘇軾將其中的句子寫在扇子上,以示不忘。是什麼樣的作品,能得到蘇軾的青睞呢?
  • 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為何字字泣血?
    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不僅將蘇軾貶去黃州,與蘇軾交好的秦觀也被貶去郴州,蘇軾因為被貶,心境越發開闊,在逆境中更顯豁達,成為豪放派的開山祖師,而秦觀在被貶之後,心境越發悽涼,最後老死被貶之地,一代大家,魂歸去兮。
  • 秦觀在旅館隨手寫下一首詞,不想師傅蘇軾愛不釋手,還寫在扇子上
    但是有一個人,他是蘇軾的徒弟,秦觀。雖說對他的名字我們可能不感冒,但是他的詩詞我想應該都不陌生吧,不論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還是"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蘇軾對秦觀都是非常喜歡的,秦觀的一首詞,蘇軾曾將它寫在扇子上。
  • 秦觀最出彩的一首詞,字字珠璣,最後兩句更是傳世經典!
    這一年,蘇軾從密州移知徐州,聽到這個消息,秦觀很是欣喜,前往拜謁蘇軾,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秦觀有詩寫道:「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而蘇軾對秦觀欣賞有加,更是將秦觀收入門下,自此兩人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兩次科舉考試均落第的秦觀,在蘇軾的鼓勵下,重拾信心,發奮讀書,於第三次科舉考試中,順利高中進士。
  • 秦觀最出名的一首詞,這一句堪稱千古絕唱
    這首詞,是作者因坐黨籍連遭貶謫於郴州旅店所寫,當時秦觀已經48歲了,按道理說這個年紀應該還不算大,但是大家要知道,秦觀本來就只活了51歲。可見當時他早早去世,與自己的遭遇和心境也有很大的關係。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是北宋婉約詞的重要作家。
  • 秦觀在郴州創作的最後一首詞,通篇哀婉動人,最後兩句更是經典!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秦觀被貶郴州,隨後又遭到打擊,再次被貶,在離開郴州之前所創作的一首詞《踏莎行·郴州旅舍》,這首詞也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樣的描寫的很是深情,也非常的生動,在這首詞中秦觀把內心的無奈,以及對於人生的解讀,全部的融入進了這首詞中,從而也就使得這首詞,顯得別具一格。
  • 因為秦觀的一首詞,幾百年後的王國維竟對蘇軾嗤之以鼻
    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字少遊,蘇門四學士之一,婉約詞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他的《鵲橋仙》一詞歌頌了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一千多年來深得人們的喜愛。同時,他的另一首《踏莎行》也得到歷代名家的好評。
  • 秦觀被貶郴州,無奈寫下一首詞,引起了不少失意之士的共鳴
    秦觀,字少遊,一生仕途坎坷,名列「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新黨章惇被起用為相,開始大肆打擊元祐時舊黨的在朝之臣,蘇軾、黃庭堅等皆遭貶謫。秦觀也未能倖免,由國史院編修貶為杭州通判,途中再貶監處州酒稅,後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一連串仕途上巨大的打擊,使得秦觀陷入到了一種蒙受壓抑而無可奈何的深深悲哀之中。
  • 婉約派詞人秦觀與《踏莎行.郴州旅舍》
    郴州城外,蘇仙嶺畔,萬籟俱寂。桃花叢中,一所館驛悄然聳立。客舍內,孤燈如豆,一位中年文士臨窗佇立,仰觀明月、俯視落英、似有所感。那位號稱「蘇門四學士」之一的著名婉約詞人秦觀秦少遊,此時身為貶臣,孤身羈旅,殘燈為伴,面對窗外如夢的月色,追憶起昔日的倜儻風流,不由感慨萬千:想自己出身於官宦之家、幼習詞章,飽讀兵書,志存高遠。26歲以文名動於蘇軾,37歲得中進士。一向為蘇軾所看重,屢薦於當朝重臣王安石,王安石也有「公(蘇軾)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詩,手之而不釋」的讚譽。累官至國史院編修。
  • 《踏莎行·郴州旅舍》是秦觀所寫,詞中有一句備受蘇軾欣賞
    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蘇軾對他十分賞識,稱他有「屈宋之才」,又推薦他為太學博士。宋哲宗紹聖初,新黨再起,蘇軾接連被貶,秦觀也因被指為「影附蘇軾」而列名黨籍,開始了坎坷的生活歷程,被一貶再貶,愈貶愈遠。這首詞就是抒寫貶逐苦悶的心情的。秦觀先是於紹聖元年(1094)貶至杭州,以後又被加上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改貶處州,再從處州貶到郴州。
  • 朦朧寂寞的景色,悽苦的思鄉之情——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北宋詞人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上片描繪朦朧寂寞的景色,下片則抒發了人在異地的思鄉之情,由虛轉實,以景入情,令人難以忘懷。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首詞充滿了失意人的悽苦和哀怨之情,因為這是秦觀在遭受多次打擊後憤筆而書,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秦觀,字少遊,北宋婉約派詞人,與蘇軾亦師亦友,一生仕途坎坷。公元1094年,宋哲宗親政後,重用「新黨」,「舊黨」多人遭到清洗,秦觀亦未能倖免。
  • 秦觀在旅館寫了一首詞,最後兩句最經典,蘇軾愛不釋手寫在扇子上
    在湖南郴州,有一個三絕碑。「三絕碑」所謂「三絕」即秦觀的作詞、蘇東坡的跋、米芾的書法。眾所周知,秦觀,字少遊 ,他是蘇軾的門生,相當於蘇軾的學生。秦觀寫了一首詞,老師蘇軾非常喜歡,在秦觀去世後,蘇軾將其中的句子寫在扇子上,以示不忘。是什麼樣的作品,能得到蘇軾的青睞呢?這就是秦觀被貶郴州時,寫下的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 蘇仙嶺上「三絕碑」:秦觀的詞、蘇軾的跋、米芾的書法
    北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秦觀(即秦少遊)因新舊黨爭被削去官職流放到郴州,深感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紹聖四年,秦觀登上蘇仙嶺,觸景生情,寫就千古傳唱的名詞《踏莎行··郴州旅舍》,藉以抒發胸中的積怨和憤懣。
  • 秦觀最傷心的一首詞,最後兩句堪稱千古絕唱,蘇軾讀了痛心無比
    北宋詞人秦觀,被稱為「古之傷心人也」(馮喣《宋六十一家詞選》),他的詞,常常不寫得哀婉動人,其中寫得最傷心的,當屬《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這首詞寫於紹聖四年(1097)。秦觀因與蘇軾同黨,跟蘇軾一起被貶,紹聖三年被貶到郴州,四年改徒橫州,這首詞同秦觀離開郴州時在郴州旅舍中所寫。郴[chēn]州:在今湖南。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 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清麗淡雅,氣骨不衰,真千古傷心人也
    秦觀因為黨爭的關係被貶到湖南郴州,住在郴州旅舍裡,他的心情是非常低落的,因而寫下了這首傷心千古的詩。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 秦觀最傷感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蘇軾都忍不住為他點讚
    宋朝經濟文化繁榮,是個人才輩出的朝代,尤其是北宋,湧現出許多家喻戶曉的詞人,包括被譽為婉約派一代詞宗的秦觀。秦觀,字少遊,師從於大文豪蘇東坡,性格與師父蘇東坡比較相似,豪爽灑脫不拘小節,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在蘇東坡眾多學生當中,秦觀的成就名列前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 秦觀被貶謫期間寫下一首詞,曾讓蘇軾愛不釋手!
    宋哲宗紹聖四年,秦觀已經是舊黨的關係,在朝中屢遭挫折,一再遭貶。最後官職被削,貶謫郴州,在這種情形下,詞人作下此詞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悲苦。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轉到眼前,寫郴州貶所的景象,孤館被春寒緊鎖,杜鵑聲聲,夕陽西下,渲染出一片悽清冷寂。王靜安先生曾贊這兩句詞曰:「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而悽厲矣。」下片寫遠方友人的致意與安慰。「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 秦觀最經典一首詞,開篇就是名句,字字含情,結尾更是美得心醉
    宋代的大詞人秦觀,就是這樣一個頗為悲涼的落魄文豪。一身才學赴科舉,正逢朝廷科舉制度改革,所學內容與所考內容全不搭邊。好不容易成了蘇東坡門下弟子,參加了三次科考,終於及第,入朝為官了,又逢朝廷風雲變幻,新黨舊黨爭鬥激烈,他一個小人物受老師蘇東坡的牽連,連連遭貶,由杭州至處州、至郴州、至橫州、再至雷州,整個後半生就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等到朝堂易主,終於不再背負舊黨之罪了,生命卻走到了盡頭,孤身死於客途。
  • 秦觀被貶時寫了一首詩,後兩句更是經典,蘇軾愛不釋手寫在扇子上
    就比如秦觀,他曾經在旅館寫了一首詩,而讓蘇軾愛不釋手,最後竟然寫在了扇子上,可見蘇軾對這首詩是極其欣賞的。為何蘇軾對秦觀的這兩句詞情有獨鍾呢?這自然是和兩人相似的經歷分不開的。所以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秦觀官職被削,貶謫郴州時,人生陷入了低谷,秦觀懷著鬱悶惆悵的心情來到郴州,眼前一片荒涼,在這種情形下,秦觀作下此詞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悲苦。
  • 秦觀最悽婉的一首詞,僅4句,蘇軾最愛第四句,王國維偏愛第二句
    讀秦觀的詩,如同聆聽遠處高樓的琴聲,縹緲幽微,若即若離,卻激起讀者澎湃的心緒。《踏莎行》是秦觀最為悽婉動人的一首詞,僅有短短四句,字字珠璣,傳誦千古。秦觀因為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又貶橫州,離開郴州前,秦觀獨宿旅館,內心悽涼,寫下了這首詞。秦觀開篇就展現了一個悽迷的世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月色朦朧,霧氣繚繞,樓閣、渡口隱沒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