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光芒耀洛陽
——2020第六屆中國詩歌春晚洛陽會場舉辦紀實
洛陽:文明星座的詩歌光芒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是人類文明的壯麗星座之一。史學考證知,中華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中國稱謂首現洛陽。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人類文明的接力棒輪流緊握洛陽、西安、雅典、羅馬等城市的手中。
洛陽天下詩都。僅有唐一代,李白遊於茲,杜甫生於茲(歷史上鞏義大部分時間歸洛陽管轄),白居易埋於茲,李賀故裡於茲......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詩人薈萃,燦若繁星。
洛陽天下賦都。與其他古都不同,洛陽詩賦並重。曹植在此寫就《洛神賦》,流傳千古;左思在此寫就《三都賦》,洛陽紙貴;班固《兩都賦》,名動遐邇;張衡《兩京賦》,遠播古今。
十三朝古都洛陽有著深厚的詩歌文化傳統,作為第六屆中國詩歌春晚的全球分會場之一,洛陽在多部門和詩歌創作、朗誦名家的努力下,一口氣為洛陽市民奉獻了四場試聽盛宴,涵蓋了新詩、詩詞、辭賦等各種題材,讓這座文化古都的詩歌熱潮再一次被燃起。
中國詩歌春晚總策劃屈金星說,洛陽是人類文明的壯麗星座之一,中國詩歌春晚洛陽會場和日本東京、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歐洲布拉格等會場一樣,具有象徵意義。洛陽會場首開全球先河舉辦四場詩歌文化盛宴,彰顯了河洛文化,喚醒了大寫的中國精神。
洛陽,一個古今輝映、詩和遠方的地方
行走在洛陽的街頭,「古今輝映,詩和遠方」八個字會不斷地映入你的眼帘,這八個字也是洛陽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著力打造的新畫卷。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地處中原腹地,以悠久的歷史文明聞名於世。歷史上與洛陽有關或提及洛陽風物的詩詞篇秩浩瀚,從《詩經》到漢賦,從唐詩到宋詞,洛陽是名副其實的是詩歌沃土。
據悉,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周南》部分,便多數是引用與洛陽有關的人、事、物的篇章。隋唐以來,眾多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王昌齡、韓愈、劉禹錫、李賀、李商隱、元稹等都在洛陽或為官、或遊歷、或謀生,留下了無數千古名篇或名句,詩人們完成詩歌創作每每喜歡唱和吟誦,以詩會友。
中國詩歌春晚創辦於2015年,是海內外頗具影響力的詩歌文化活動之一。第六屆中國詩歌春晚歷時近兩個月,東京、紐約、布拉格、倫敦、墨爾本、菲律賓等全球近60個城市舉辦了分會場,而洛陽就是全球分會場之一。
中國詩歌春晚與洛陽三度「牽手」
繼第四屆、第五屆中國詩歌春晚在洛陽設立會場後,第六屆中國詩歌春晚再度「牽手」洛陽。
本屆中國詩歌春晚洛陽會場系列活動(以下簡稱洛陽會場)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洛陽市文聯、洛陽日報報業集團、洛陽廣播電視臺、洛陽旅發集團共同主辦,洛陽晚報、洛陽市作協、洛陽市詩詞研究會承辦,洛陽旺鼎石材產業園獨家冠名,洛陽杜康控股有限公司、洛陽大河古渡文化園、香港東方神韻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豫西分公司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洛陽會場以「黃河情·洛陽頌」為主題,旨在充分展示洛陽在保護弘揚傳承黃河文化中的責任和擔當。值得一提的是,活動除了舉辦主體會場洛陽會場外,首次嘗試向縣區延伸,分別舉辦了城市區分會場和黃河文化積澱深厚的新安縣、孟津縣設分會場,讓詩歌文化真正走到基層,讓詩歌沾染到真正的泥土味兒。
這四場詩歌盛宴上,詩歌朗誦配以舞蹈、音樂,打造了詩歌辭賦界、朗誦界、演藝界、傳媒界、文學界、音樂界權威、高端、專業水準的「跨界藝術盛典」。
社會各界合力打造詩歌視聽盛宴
為了給市民打造完美的詩歌盛宴,洛陽各相關部門也是早早籌備、策劃,調動社會各界力量,詩詞名家為洛陽會場量身創作作品,朗誦名家也是反覆排練,共計200多名詩歌創作和朗誦名家參與。
洛陽市文聯副主席陳勝展帶來了詩歌《歲月如梭》,洛陽市文聯副主席、洛陽市作協主席趙克紅創作了《放歌洛陽》,洛陽市文聯副主席朱欣英創作了《大河奔流到洛陽》,洛陽日報社副社長崔運山創作了《醉洛陽》,著名詞作家、市音協副主席柳江虹帶來的《詠牡丹》……
詩詞與朗誦相映成輝,他們的詩詞在趙建勳、李曉軍、王慧、徐建國、康保平、劉曉泉等洛陽朗誦大咖的激情吟誦下變得更加飽滿。現場朗誦或激昂,或震撼,或豪放,或沉鬱,或飄逸,或纏綿,或甜美,或活潑,跌宕起伏,異彩紛呈。
洛陽會場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洛陽會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也獲得了更多的活力和關注度,中國詩歌春晚洛陽會場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洛陽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期待第七屆中國詩歌春晚與洛陽「再續前緣」。據悉,在此前的第五屆中國詩歌春晚中,洛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獲「第五屆中國詩歌春晚最佳支持獎」,洛陽日報報業集團榮獲「第五屆中國詩歌春晚最佳媒體獎」。
洛陽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王曉輝認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洛陽地位作用特殊、使命任務重大。洛陽要努力創作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的優秀作品,融入時代洪流,唱響主旋律,助力洛陽打造全國文化高地。
往事越千年。近2000千年,百科全書式人物東漢張衡在洛陽仰望星空,研究天文;俯問蒼茫,發明地動儀;走筆文壇,寫就《兩京賦》。
一千多年前牡丹盛開時節,武則天在龍門舉辦盛大詩會。詩人以大唐特有的自信勾勒盛唐圖騰。
中國詩歌春晚洛陽會場將晚會設在了復建的武則天的觀風殿,其傳承的豈非大唐自信嗎?
有理由相信,在博大厚重的河洛大地上,河圖洛書斑駁的滄桑、老君山老子像的深邃、龍門盧舍那自信的面龐指向的是人類光彩奪目的新未來。
今天,我們以怎樣的詩筆勾勒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