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8月24日,首批創業板註冊制企業亮相,創業板的交易新規也同步實行。工銀瑞信指數投資中心投資部副總監趙栩表示,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極大地有利於創業板在中長期的健康發展。作為創業板的代表性指數,今年以來創業板指表現搶眼,從側面印證了創業板中龍頭企業的核心資產地位。未來,在增量資金疊加業績持續回暖的推動下,創業板的估值仍具有溢價基礎及未來消化空間。
趙栩表示,自2009年正式開板以來,創業板為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持,部分優質公司在企業生命周期中已邁向成熟期。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是首次將增量與存量改革同步推進的資本市場重大改革,涉及發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一系列基礎性制度,極大的有利於創業板在中長期的健康發展。
從創業板交易新規和註冊制的細節來看,首先,進一步明確了創業板定位,新設負面清單,落實創業板改革要求。其次,同步放寬基金漲跌幅限制至20%,將跟蹤指數成份股僅為創業板股票或其他實行20%漲跌幅限制股票的指數型ETF等漲跌幅調整為20%。第三,量化了上市要求的具體判斷標準,並對成長期與非成長期企業增速做了不同的規定。最後,對部分指標做了調整,例如明確將市值退市指標調整為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市值低於3億元等。
趙栩指出,在科創板註冊制落地並運行數月後的背景下,開展創業板的註冊制改革及試點,是對已有成熟經驗的借鑑和推廣,同時又兼顧創業板現有市場的特點和投資者結構。此外,從交易的角度來說,創業板此次新規提高了漲停的難度、限制了炒作新股的風氣以及抑制了「博人眼球」等行為對於市場的操縱,進一步提高了創業板對於成份股的價格發掘的功能。
趙栩表示,伴隨著註冊制落地,創業板更加明確以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為主,支持傳統企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深度融合的板塊定位。同時,隨著創業板交易制度改革,日漲跌幅放寬至20%,市場熱度及投資者熱情有望再次升溫。
作為創業板的代表指數,創業板指今年以來表現搶眼。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1日,創業板指今年以來漲幅達46.4%,從近一年看,創業板指漲幅更達63.34%,在A股主流寬基指數及全球主要經濟體核心指數中均位列首位。
「創業板是A股市場核心資產和優質確定性企業的重要代表,在當前A股資金抱團行業龍頭及科技白馬的趨勢下,創業板指獲得了以北上資金為代表的海外投資者和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的青睞,一定程度上從側面印證了創業板中龍頭企業的核心資產地位。」趙栩指出,在此背景下,創業板指作為創業板的代表性指數,配置價值就更為突出。
趙栩分析稱,從盈利能力看,截至二季度末,創業板企業歸母淨利潤(TTM)為負的佔比接近20%,而創業板指成分股歸母淨利潤合計672.03億元,且91%的成分股均實現盈利。從企業市值及地位看,創業板成分股的總市值平均數為487.56億元,中位數為272.50億元,均超過作為中小成長股代表的中證500指數,其中不乏動力電池龍頭、網際網路金融龍頭及醫療器械龍頭等多家處於優質細分賽道及高行業景氣度的白馬藍籌企業。從行業分布看,創業板指行業集中度較高,前五大權重行業分別為醫藥生物、電氣設備、計算機、電子以及傳媒,合計佔比75%,緊扣本年以來消費與科技的A股兩大投資主線,因此無論是本年市場風格出現短期漂移期間,還是遭遇外部擾動因素短期急跌,都不改創業板自2019年以來的長期上行通道。
展望後市,儘管從7月中旬開始,A股震蕩顯著加劇,趙栩認為,在當前全球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環境中,各國貨幣政策刺激層出不窮,以保證流動性充裕。但在基本面修復的不確定性影響下,各類資金仍然傾向於抱團盈利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消費和科技板塊,投資者在追逐盈利增長具有確定性品種。在北上資金全年淨流入趨勢不改變、新發公募基金規模創新高持續帶來增量資金的情況下,疊加創業板指業績持續回暖,目前的板塊高估值仍具備溢價基礎及未來消化空間。
同時,中短期來看,類似去年的科創板改革、年初的再融資新規,創業板註冊制的實行或有利於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是長期資本市場改革的延續,同時也將對短期市場注入強心針,有利於延續今年成長佔主導的市場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