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地道成都產的「怪味胡豆」,更被稱為「」、「巴蜀怪才」、「成都的周立波」。他,就是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四川師大國學顧問,曾獲首屆民族民間藝術節四川評書擂臺賽擂主的魏奉明。這位與新中國同齡的老藝術家,一直堅守四川方言,講述著老成都的故事……
透過《天府早報》、《成都日報》、《華西都市報》等媒體,人們對魏奉明也有了更多認識。他成都生、成都長,愛成都,從最早的花園城市成都可以擺到「成都大俠」,再擺到「錦江傳奇」……魏奉明用噻話評書來詮釋四川的民俗和歷史,讓聽眾在開懷大笑裡獲得裨益。
最早採訪並報導魏奉明的資深媒體人李慶二十年一直沒有中斷過對魏奉明的文化現象觀察和研究,經他採編並發表的關於魏奉明的文章超過了四十篇,有關於四川話衝「殼子」,也有四川話說錦江,更有五言絕句贊成都小吃……
對於這樣一位「四川噻話第一人」,如今卻面臨「藝術傳承絕後」的窘境。據李慶在不久前的一次四川話龍門陣論壇上透露,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與新中國同齡的這位老人也多次提及到自己的心路,他的四川方言噻話無人繼承,當隨著年齡增長,再說噻話的時候,總顯得「力不從心」。
魏奉明的噻話,既有評書的鏗鏘,也有歷史的沉澱。他對成都的錦江有著深厚的感情,錦江之水匯入岷江,而歷史上,江邊曾生活著許許多多的打漁郎。他們在江邊織網捕魚,以此為生。如今,城市變化了,打漁郎在成都看不到了,但在新津還留存有打漁郎。那裡,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河鮮,但殊不知當地的打漁郎最為聞名,捕魚的歷史至今已經有1000多年。
魏奉明的噻話中專門提到,新津是一座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境內五河貫穿,水網交織。岷江外江從新津城外緩緩流過,自己年輕的時候每次去樂山都要經過新津,那時候高速公路還沒有修通,江邊披著蓑衣、戴著鬥篷的打漁郎隨處可見。他們撒網、搬罾,成為一道特殊風景。為此,魏奉明有一首七言詩,表現打漁郎的辛苦:「無月之夜江河暗,絲絲細雨潤河田。孤燈如豆伴漁家,為求果腹夜行船。」
魏奉明出演過張紀中版電視連續劇《笑傲江湖》中魔教巫師一角,還參加了電視劇《三峽之戀》和《滾滾血脈》的拍攝。近年在川渝舉辦過多場巴蜀文化講座,因其濃鬱的噻話評書風格廣受聽眾追捧,被稱為「巴蜀怪才」「成都的周立波」。
70歲的魏奉明父親早逝,兄妹幾個全靠當教師的母親撫養成人。哥哥如今是中科院從事大氣物理研究的院士。身為教師的母親,與那時的教師一樣要經歷「六臘關」:每年六月和臘月初,即將放暑假寒假的前夕,學校要決定教師去留,總讓母親擔驚受怕。魏奉明小學讀芷泉街小學,1958年就讀十七中,跟著饑荒來了……為掙錢養家餬口,還是娃娃的魏奉明在茶鋪裡認識了幾個流落到成都的外地說書藝人,開始了自己學藝之路。
四川方言形神兼具。在四川,有一種指路叫「抵攏倒拐」,有一種酸味叫「遛酸」,有一種讚賞叫「巴適」、有一種青蛙叫「切貓兒」,有一種奮鬥叫「雄起」……隨著年齡增長,魏奉明依然堅守四川方言和文化傳播,正如四川大學教授李祥林說過,方言不僅是交流工具,也和一個地域的民俗和文化有著密切聯繫,很多方言的內容,普通話是沒有辦法表達的。魏奉明現在很希望有更多的喜歡四川方言的人來「接盤」噻話,他願意毫不保留把一生所學教給大家。同時,開設噻話專場。在他看來,方言如果斷流,丟失不止是鄉音和鄉愁。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四川方言詞典》讓大家重新發現了四川方言的魅力,以及更多的思考。201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除了將《四川方言詞典》和《民國四川話英語教科書》進行重新修訂出版,更是和新華網四川頻道合作,利用「四川話百科」的內容,以日曆的形式,出版了中國第一部方言日曆《四川方言日曆(2019)》,日曆共收錄365個四川方言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