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看臺灣:名震海內外年貨大街—迪化街(組圖)

2020-12-19 中國臺灣網

新春看臺灣:名震海內外年貨大街—迪化街(組圖)

2011年02月03日 20:56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年貨大街入口,裝置農曆年應景的牌樓,位於迪化街及南京西路交口。

 

  中國臺灣網2月3日臺北消息 臺北市過年最重要的採購據點名為迪化街,從1996起被正式規劃為「年貨大街」,舉凡過年期間吃的喝的,這條街上通通為您備齊。迪化街建於1850年,是臺北最古老的一條街道。
 
  這裡以往就是布匹、藥材、南北貨及茶葉的集散與批發中心,至今這個角色依舊,再加上附近地區的布行及藥材行有數百家,是全臺灣該相關產業最大的聚落。
 
  迪化街並非傳統菜市場,所以在這買不到蔬菜,販賣的多為肉類、點心類、應景類、禮品類相關的食物。近年來透過媒體大肆宣傳及店家良性競爭,並採取聘用「正妹」銷售的招數,迪化街遂成為各地男女老幼,以及觀光客來臺北必訪之地。(圖/文臺北專業觀光導遊/領隊、樂遊平溪導覽、天燈達人楊毓錫)

 

 

 

各攤商前都擠滿購物人潮,年味在這特別濃厚。
 
 

 

柿餅乃臺灣中北部特產,屬於客家人的傳統美食,單吃或燉湯都是極品。



 
每一個人都四處巴望著,期盼找到滿足自己口味的好吃東西。


 


附近中藥材及南北貨商店林立,都屬批發性質,零賣當然也行。

相關焦點

  • 探訪臺灣最知名年貨大街——臺北迪化街(圖)
    臺北迪化街 圖片來源:東南網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過年的氣氛也越來越濃。過年,打緊的一件事,就是辦年貨。那麼,臺北人都到哪裡去置辦呢?答案是:臺北迪化街。  迪化街,就是臺灣人熟知的「迪化街商圈」,範圍主要為迪化街一段,一向以辦年貨聞名全臺。這裡匯集島內南北好物,有價格高昂的香菇、鮑魚罐頭、烏魚子等食材,也有販賣牛軋糖、魷魚絲、蜜餞、糖果等零食,各種年貨應有盡有,年貨街該有的熱鬧、喜慶,也能在這裡找到。但特別的是,來到這裡,能讓你感受到的更多是創意和快樂,原來辦年貨也可以這麼好玩。
  • 臺灣人如何置辦年貨?BBC:臺北年貨大街走起
    參考消息網2月6日報導臺媒稱,臺灣人過農曆新年也會採辦年貨,最著名的就是臺北迪化街的年貨大街,年前每天都吸引滿滿的人潮。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月1日報導,19世紀末,迪化街是大稻埕(今臺北市大同區)最繁忙的街市,是重要的通商口岸,也是茶葉、布匹、中藥的集散地,也正是因為迪化街商業活動興盛,孕育出了許多歷史悠久的老字號企業。1996年,臺北市政府開啟「年貨大街」計劃,藉由年貨銷售來推展促進當地經濟,為100多年歷史的迪化街再度注入新生命。
  • 迪化街,「年味」不要溜走(臺北傳真)
    每年農曆新年將近,這條街匯聚四面八方的南北貨,搖身變成著名的年貨大街。迪化街賣年貨已有20個年頭,在年味漸漸變淡的今天,它正面臨新的挑戰。   今年攤位只租出七成   「歡迎試吃,不買不要緊,不好吃不要錢!」「來喝一杯薑茶,補血養氣!」記者近日走訪迪化街,依然是人潮摩肩接踵,叫賣聲此起彼伏。但仔細看去,卻發現商品種類變少了。
  • 臺北印象|廈門八市年貨PK臺北年貨大街,誰更帶勁?
    進入臘月,從喝臘八粥開始,年味兒就越來越足,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寒冬臘月,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雖然天寒地凍,但新春將至的期盼更讓人感到喜悅。身在臺灣,看著年關將至,不由的也想走上街頭,去找找這兒的年味。
  • 臺北迪化街:臺灣最有年味的老街
    農曆新年將至,您家的年貨備齊了嗎?近日,臺灣大大小小的「年貨大街」均已啟動,琳琅滿目的堅果糖果和叫賣聲渲染出濃鬱的過年氣氛。 在全臺灣所有的「年貨大街」中,最著名的要數擁有20餘年歷史的臺北市迪化街「年貨大街」。迪化街「年貨大街」位於臺北保留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一段,北起歸綏街,南至南京西路這一段及周邊區域。
  • 百年迪化老街,給你一個古早味的臺灣,看疫情下的臺北年貨街氛圍
    若想感受一下老臺灣昔日風華的話,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老街,它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是最有歷史意義的老街。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洋樓、現代主義以及巴洛克式的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眼前,有著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樸的一面。
  • 春風又佛大稻埕——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
    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裡,摩肩接踵的人流,伴隨著商家的叫賣聲,更使溫度上升了八分,這就是每年春節前臺北迪化街的"年景"了。春節是中國人傳統佳節,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大陸各地也因此產生了大小不一的年貨市場,或長久或臨時,都是當地節前最熱鬧之處。而臺北的年貨市場就是位於大稻埕的迪化街了。
  • 「賣假髮的都來」 臺北迪化街漸失年味(圖)
    臺北迪化街年貨大街出租率下滑,黃金店面至今仍未出現搶進卡位現象。《中國時報》   中新網1月26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想到年貨大街沾年味,愈來愈難。報導說,在大賣場、網絡購物的連手夾攻下,被稱為「年貨買氣指標」的臺北迪化街也遭殃,今年不只黃金攤位招不到攤商,整體出租率更跌落至7成。
  • 大潤發「年貨大街」演變史:洞察年俗變遷與消費升級的秘密
    在臺灣,很早的時候,每到過年,家家都要置辦非常豐富的年貨。尤其是過年吃的東西,因為和平常食物不太一樣,會有很多乾貝、魷魚、香菇、魚翅、海參之類的乾貨。所以,那個時候,臺北有一條街叫做迪化街,慢慢形成家家置辦類似年貨首選的購買地。在迪化街,每家店鋪裡都可以買到所有辦置年貨需要的東西。
  • 百年迪化街,給你一個臺灣的味道,看看臺北新春街頭的流行態勢
    如果你感覺到過去的臺灣,你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街道,這是臺北最完整和歷史悠久的街道。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西式建築、現代主義和巴洛克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面前,具有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約的一面。800m迪化街長一直是臺北貨物、茶葉、中藥材和布料的重要集散地。每年這條百年老街都將成為年貨交易會。期間,附近很多人都會到迪化老街買年貨,除了各種應該調味的乾貨,我們離不開「好事花生」、諧音「好事發生」、吉利和善意。「一府二鹿三艋舺」,指臺南、鹿港、誇家,是清代繁榮的城鎮。
  • 迪化街裡「鏘鏘滾」
    臺北迪化年貨大街裡人擠人   臺灣同胞與大陸民眾一樣,年前喜歡採購大量年貨。  迪化,今天烏魯木齊的舊稱。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臺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如今是臺北最老的街道。有閩南的紅磚古厝、南洋的騎樓,也有仿巴洛克的房子,恍忽置身於廈門老街。  1月29日,臺北年貨大街在迪化街開賣。大紅燈籠一排接一排,紅色招牌高高排,五彩斑斕的廣告紙纏繞串連。
  • 年貨大街演繹史:從線下大潤發到線上飛牛網
    (以下為葉淑芬女士的口述,編者根據錄音整理,未經葉淑芬女士審核)從迪化街「年貨大街」到大潤發「年貨大街」年貨大街最早來自臺北的一條叫迪化街的街道,大潤發將這個概念引入到超市賣場後,又在1999年第一次引入到內地。
  • 臺灣寫真:祈願平安「臺北年貨大街」另類開幕(圖)
    中新社臺北一月十七日電 題:祈願平安「臺北年貨大街」另類開幕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陳立宇  陽光暖暖地照在街口,沒有意想中接踵摩肩的人流,有百年繁華商業聲名的臺北迪化老街,在這個星期一上午,顯得有些安靜。
  • 港澳臺年貨購買指南——臺灣篇
    春節臨近,寶島臺灣已是年味十足,快來看看新年如果到臺灣買買買,傳統年貨、新衣、護膚品、伴手禮都應該去哪兒買吧。
  • 臺灣寫真:臺北年貨大街在舞獅中開街 人潮擠爆
    中新社臺北二月三日電 題:臺北年貨大街開街 人潮擠爆  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路梅  「春節到,辦年貨」。農曆丁亥豬年即將來臨,臺北民眾翹首期盼的年貨觀光大街於昨晚在熱鬧的舞獅中開街。一天來,大批人潮乘著周末假湧入採購,擠滿整條迪化街及周遭街道。
  • 周末「老臺北」一角:「穿越」迪化老街的時空
    (來源: 新華網)臺北年貨大街迪化街 喜氣洋洋氣氛濃  臺北年貨大街熱鬧開賣柴逸扉攝  農曆新年將至,為了方便民眾置辦年貨,臺北傳統年貨大街——迪化街2月1日火熱開賣。本次年貨大街熱賣的時間為14天,商家準備了糖果、海鮮、乾貨、飲品等各種產品供臺灣民眾挑選,現場紅燈籠及各種裝飾,呈現著喜氣洋洋的氣氛。
  • 迪化街分為好幾段,整片區域古稱大稻埕,是臺北最老的城區之一!
    臺北大同區的迪化街,是臺灣知名的南北貨市場,街上的古老建築有閩南、洋樓、現代主義、巴洛克式等風格,迪化街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是一條極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2016丙申年臺北年貨大街 復古懷舊趴熱鬧開跑
    20處商圈、3大主題百店春節不打烊 超過300萬優惠帶您暢玩臺北  Marketwired 2016年1月26日臺灣臺北消息-年節將至,今年臺北市以「懷舊年味‧心商道」為主題,於1月23日至2月6日「臺北年貨大街」期間規劃一系列年節活動,讓旅客感受臺灣濃濃的年味!
  • 迪化街:臺北最有年味的老街(圖)
    迪化街一直是臺北最有年味的地方。而說到採購年貨,就不得不提臺北最有名的迪化街了。春節期間,記者來到臺北迪化街,體驗了一把臺北最濃鬱的年味。   迪化街是臺北最完整、也最具意義的老街,初建於上世紀50年代,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臺北重要的集散中心,每年都會吸引大量臺北市民前來置辦年貨。走進迪化街,你可以試吃到各類零食、點心,若覺得喜歡,再購買亦可。
  • 徜徉臺北迪化街\馮進
    、宣揚日本國威的街道名。  迪化街是臺北最完整的老街,比臺北城還要歷史悠久。一八五三年艋舺(今臺北市西部)發生激烈的移民械鬥,失敗的福建同安人搶出城隍金身,逃到淡水河邊的港口大稻埕,在如今迪化街的位置設立了首批商號,並於一八五九年修建霞海城隍廟,成為大稻埕的信仰中心,這就是迪化街的緣起了。十九世紀末以來,這裡一直是臺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和布匹集散中心,今天的布局與百年前幾乎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