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才比子建,貌如潘安」來比喻有文採和俊朗的人。中國文學史上曾湧現出大批傑出詩人,其作品歷經歲月淘洗仍然綻放異彩,為後人傳誦。以唐朝時期的詩歌、宋朝時期的詞作品最具代表性。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詩人創作詩的秘訣是什麼?大家耐地往下看。
承天時憑地利
1.文化的傳播、繼承與革新,為詩人創作詩提供了可能。
無論從作者司馬遷創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著作《史記》,還是從「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的詩詞來看,文人的創作都受到了先前文化的影響。脫離開原有的文化,詩人的創作也就不復存在了。因此,文化的傳播、繼承與革新,為詩人創作詩提供了可能。
2.時代賦予了詩人創作詩的特殊身份。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無形的文化源自於有形的現實,詩人是時代造就的「英雄」,離開時代所賦予的使命,詩人也將消失在無形當中,其價值又何以體現呢?杜甫《石壕吏》所描述的就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貧苦人民生化現狀,如果脫離了時代背景,杜甫的靈感何在?
3.先天因素滿足了詩人創作詩可能。
「天資聰慧」「過目不忘」等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所擁有的先天條件很優越,無可比擬。詩人作詩也一樣,需要具備一定的先天因素,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詩人。
靠「人和」
一個智力不健全的人,何談作詩?然而反過來說,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是詩人嗎?答案是否定的。此在於詩人後天的刻苦學習。詩人創造了詩,同時也創造了自己。「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還記得「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求學之人嗎?詩人的創作來自於不屑努力與學習,主觀因素方面才是詩人創作詩的必要條件。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歸一
三者歸一即靈感,靈感成就詩人。得天時、地利、人和者方能成就一番事業,詩人的創作靈感是其作品的魂魄,而靈感源於這三者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給無生命的載體注入了靈動的魂魄,使其活躍在人的精神世界裡,創造了詩的價值。
詩人創造詩,靠的是靈感,靈感才是詩人之所以稱之為詩人的關鍵,也是詩人創作詩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