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二爨(cuàn)」墓碑,被譽為「南碑瑰寶」,不僅具有重要是歷史研究價值,也是雲南書法藝術的魅力體現。這兩塊墓碑一塊叫做「爨龍顏碑」,一塊叫做「爨寶子碑」,是爨氏一族長期統治雲南的最好證明,也是國寶級的書法神品。
「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
在中國的書法界中有「北碑南帖」之說,而二爨碑的發現則填補了南無名碑之空白。這二碑一出現便震驚世人,被收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書法史上的高古之作。
其中,爨寶子碑位於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乃是爨氏爨寶子的墓碑碑刻,立於東晉大亨四年(404年),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魏晉時期,爨氏一族在雲南據地稱雄,獨霸一方,堪稱雲南的「土皇帝」。而爨寶子任建寧(今雲南曲靖)太守,襲職振威將軍,在這小小曲靖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可惜的是這位爨氏太守英年早逝,23歲便撒手人寰,只遺留下這塊有名的「爨寶子碑」,記錄其短暫的生平及鼎盛的家族。該碑碑高5尺4寸,寬1尺8寸,短短336字,書法變化百出,亦隸亦楷,康有為評其:「端樸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在隸、楷之間,可以考見變體源流」。
而爨龍顏碑則是爨龍顏的墓碑,該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墓主人爨龍顏不見史籍記載,歷任建寧、晉寧二郡太守及寧州刺史,在雲南地區盛極一時,該墓碑的出土發現,也讓爨龍顏的大名廣為人知。爨龍顏碑碑額上部有浮雕青龍、白虎、朱雀,下部正中有穿,左右刻日、月;日中有爨烏, 月中有蟾蜍。碑文書體屬楷書,但保留有隸書風格,筆力遒勁,深受金石學家和書法家所推崇,康有為贊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棄,當為隸楷極。」
這二碑的書法獨樹一幟,體現了當時隸書到楷書的過渡特點,書法精美,獨具地域書風,是曲靖的文化代表之一。
現代墓碑的書藝漸漸流失
在古代傳統墓碑中,碑文的書藝和內容是墓碑的重要藝術價值體現,二爨墓碑正是其中的典型。然而,隨著現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墓碑開始機械化加工,機械化鑲刻,墓碑的書寫漸漸變得簡潔而規範化。古代那種立碑寫碑文詳細描述墓主生平、悼念感懷的形式已然消逝。現代很多大城市的各個公墓基本上是統一格式,統一字體,比較簡單地刻上墓主的稱為、生卒年和子女姓名,不像古代碑文要請具有一定書法水平的人來刻寫,還要詳細地描寫墓主的經歷、榮譽和家族狀況。正因為這樣規範化的墓碑碑文刻字 ,使得現代墓碑的書法藝術價值漸漸流失了。如何保護和延續這種流傳了近兩千年的藝術資源,也是現代社會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在雲南曲靖市,由於爨碑書法的盛名,很多墓碑刻字會選擇爨書字體來鑲刻。這既是對曲靖爨碑書藝的繼承,也是墓碑的藝術文化價值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