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火樹銀花的夜晚

2020-12-21 人民網

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元宵節的文化含量較為豐富。除了全民狂歡、男女約會之外,還有彩燈博覽、民間演藝、冬季健身以及益智、美食、求子、紀念先人等種種人文內涵。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大唐神龍元年元宵之夜,神都洛陽仿佛天上的街市,幻化為懸浮於浩瀚夜空的燈火之城。

城內城外異彩連綿,高低上下參差錯落,穿城而過的洛水柔波蕩漾,搖曳的光影斑斕如夢。從街巷到鄉野,從皇帝到平民,每個人都在追逐那叢叢簇簇的光影,人聲喧鬧,車馬歡騰。這就難免造成交通擁堵,甚至有人被擠得身體懸空,被帶出去數十步兩腳都無法沾地。據說當時形成了這樣一種職業:在燈火闌珊的時候,專門到大街上撿拾別人因為擁擠而遺落的金釵玉佩等珍貴物件。

唐代的元宵燈展,在空間上是棋布星羅。殿閣宮城、廣場山丘,處處五彩繽紛。山形的彩棚高達30多米,巨型燈輪有60多米高,都是用五彩絲織品甚至金玉做裝飾,一個燈輪上可懸掛5萬盞花燈。一株株巨型發光的花樹組成了光怪陸離的森林。

官方組織的大型樂隊,披掛錦繡與獸皮,在禁軍儀仗的引導下,仙音雅樂,簫鼓和鳴。千百個穿著綺羅畫著豔妝唱歌跳舞的妙齡女子,就像這光焰森林裡活躍的精靈。

高空地面,到處是光的泛濫,「陳燈影,設庭燎」,從宮廷到田野,蠟燭火炬,遍地璀璨,沿路不絕。

蘇味道的這首五律,是他的元宵晚會參賽詩,聲律諧美,風韻朗暢,從內容到形式,無不精彩絕倫。只要我們打開詩卷,他的「火樹銀花」,仿佛能夠從紙上躍然而起,燦爛昭著,輝耀千年。

領略唐人的詩意,需要我們五感全開,需要動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其經驗與記憶,解析化合這渾厚皎潔的音色,讓所有的意象在腦海中聯翩而起,活靈活現,飛舞奔騰。

蘇味道在武則天當政時期任過宰相,終老於四川眉州,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是他的後世子孫。唐代經濟文化空前發達,它的風採集中展現在舉國聯歡的元宵燈火晚會上。這是我國元宵佳節固有的亮點,是現實與詩意合成的樣板。曾經滄海難為水,此後的歷朝歷代,未必缺少盛大的元宵燈會,然而物態人心、滋味風情,無過此者,因為誰都沒法兒超越這「火樹銀花」。

青年男女的約會,是元宵節的另一個文化內涵。互通款曲,海誓山盟,盡情遊樂,通宵達旦,因此詩人余光中把元宵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但是說實話,元宵節與傳統的「七夕」相比,卻又有所不同。七夕給人的感覺是鄭重的,甚至有一種聖潔的意味。比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都涉及到了人生價值和愛情的意義。而發生在元宵節中的愛情,相對而言卻多了一點兒「狂」氣,充斥著不受束縛的意味。

如果說「火樹銀花」是元宵夜的主流,那麼「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是它的潛意識。後者推動著前者,兩者協力,又推動著文明的進步。

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元宵節,我們能夠看到斷斷續續的現象,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了解元宵節,我們又可以觸及她肌體的溫度,以及澎湃的脈搏。

在我的記憶中,正月十五是一年裡最華美最明亮的日子。從除夕夜開始的迎春活動,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向著群情的沸點,隆重地推進著。過了幾十個元宵節,逐漸發現了一些固定不變的現象。鞭炮聲在除夕夜最為火爆,而樓外的煙花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才集中綻放。幾十年來,似乎成了很分明的規矩。

在東北,因為氣候條件得天獨厚,元宵節期間,除了花燈,還有冰燈。節日裡的男女,彩衣笑臉,三五成群,仿佛置身玻璃宮殿,穿行在晶瑩璀璨的水晶世界。哈爾濱的冰燈舉世聞名,長春的冰燈也不遜色。整個正月都可以觀賞,直到春風送暖,冰雪消融。

記得當年用煤油浸泡玉米芯,裝滿鐵皮簸箕後點燃,拎到村外雪地之中,邁出一步踩一個腳窩,扔進去一段燃燒著的玉米芯,十幾步走完,回頭再看,就是一路的亮點,在寂靜的深雪裡閃爍。

元宵是內容最豐富的節日,我童年玩耍的法子,比元宵節還豐富。歲月遷流,萬象更新,元宵節的許多節俗發生了不得已的變化,舊的正在送別,新的需要迎接,人生莫不如此。

如今家家戶戶鬧元宵,因為太吵鬧了,我反而覺著很靜。一方面是興衝衝地跟家人一起過年過節,一方面心裡安安靜靜地,像是被什麼人懷著虔敬的心意放置了敦厚永恆之物。

除夕就像是季候的分水嶺。一入正月,天氣就不再日益寒冷了,遠方的春天便開始向北方進發。有時候站在樓下,會聽到高處屋簷有水滴下落,淅淅瀝瀝的,讓人好生喜歡。簷上雪融,流水疏響,年復一年,似乎是萬古不變的呢。會讓人想到某些日子還在的時候,想著父母兄弟都健在的此時此刻,似乎一切都不變,一副「永遠」的樣子。

以詩意的眼光審視元宵節,在「火樹銀花」的熱鬧之中,在「月上柳梢」的寂靜之外,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於內心深深處,油然而生。(陳耀輝)

(責編:劉穎穎、丁濤)

相關焦點

  • 【元宵時間】元宵「燈節」:張燈結彩「鬧」元宵 火樹銀花「賞」花燈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節又稱燈節,「燈」成為節日最大特色,人們張燈結彩「鬧」元宵,火樹銀花「賞」花燈。「鬧」表示熱鬧、熱烈,用「鬧」表達燈節,最為生動、形象。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正月十五元宵節源於漢代。道教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節。
  • 火樹銀花
    【出處】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解釋: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豔的花朵一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
  • 火樹銀花合(詩畫河洛)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的作者,就是唐代有名的「模稜宰相」蘇味道。  蘇味道當宰相多年,為政並無多大建樹,一味在各股勢力間遊走。
  • 元宵夜賞花燈 京郊這些燈會火樹銀花熱鬧非凡
    自古就有元宵夜賞燈傳統,那火樹銀花、熱鬧非凡的場面,想必一定不能錯過。今年元宵節,小鮮給您找來延慶、豐臺、大興的幾個賞燈好去處,一起來看看吧。永寧古鎮花燈繽紛燦爛今年的延慶永寧花燈廟會,由玉皇閣起至永寧古城北門之間,共設置了2000餘盞(組)創意燈組和5000米輪廓燈帶,把夜晚的永寧古城裝扮的光彩照人
  • 火樹銀花不夜天 元宵鬧春人無眠
    在這個傳統節日裡,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傳統習俗。(圖為湖邊廊橋大紅燈籠高高掛)2、俗語:「正月十五鬧元宵,一鬧吃、二鬧燈、三鬧謎」。為迎接這普天同慶、合家團圓、歌頌美好生活的時刻,鍾祥市人民政府特此舉辦元宵節焰火晚會。晚上7點18分,「長壽鍾祥 首進百強」鍾祥元宵節大型情景音樂焰火晚會準時在莫愁湖畔傾情上演。
  • 不要害怕中秋節的夜晚,曲江遊泳池的夜景告訴您火樹銀花是什麼
    >傳統節日又稱下旬、十四日、祭祖節、禹蘭盆節和地方官員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祖先崇拜、河燈設置、靈魂崇拜、燒紙錠、土地崇拜等事實上在放河燈的習俗已經成為我們最喜愛的傳統活動之一,穿漢服在水邊放下河燈,不僅是為了紀念逝者,更是為了承載祝福的美麗不要被名稱「鬼節」綁定,不要害怕曲江泳池的夜景,告訴你「火樹銀花
  • 元宵詩詞十首:火樹銀花不夜天,今宵盡興不歸眠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這一天,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傳統習俗。在古時,元宵節又稱為元夕,在我國古代,這一天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成群結隊遊玩,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是其中必不可的少內容。現在,我們從古人的詩詞中來看看古代的元宵節有多熱鬧吧。
  •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那些藏在古詩詞裡甜蜜而美好的情思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我們看到煙花,往往會被它吸引,也會為它的美麗而感到震撼。但煙花雖美,卻易逝去,可是在中國古代,那些詩人們,卻把「火樹銀花」的美景寫進了詩裡,留存至今,那是藏在古詩詞裡最甜蜜而美好的情思。
  • 元宵詩詞10首:火樹銀花不夜天,今宵盡興不歸眠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傳統習俗。在古時,元宵節又稱為元夕,在我國古代,這一天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成群結隊遊玩,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是其中必不可的少內容。現在,我們從古人的詩詞中來看看古代的元宵節有多熱鬧吧!
  • 筱青讀詩詞: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正月十五夜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元」是第一的意思,「宵」指的是夜晚,元宵節就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一直以來人們對元宵節都特別重視。元宵節又稱燈節,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在這個節日裡出門賞花燈、逛燈市。
  • 元宵佳節,辛棄疾一首《青玉案》驚豔了時光,溫暖了流年
    那在這其中都有很多詩詞描寫了元宵佳節的盛況。在唐代詩人蘇味道的一首詩《正月十五夜》中則是這樣描述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火樹銀花,其實這一個在現在也作為一個成語為人們所用。那其實這首詩描寫的是神都洛陽元宵的盛況。
  • 元宵節專稿丨陳耀輝:火樹銀花憶流年
    狂歡,在一年中解除宵禁的可貴夜晚,從每一個黃昏直到黎明。這就難免造成交通擁堵,甚至有人被擠得身體懸空起來,被帶出去數十步兩腳都無法沾地。據說當時形成了這樣一種職業:在燈火闌珊的時候,專門到大街上撿拾別人因為擁擠而遺落的金釵玉佩等珍貴物件。唐代的元宵燈展,在時間上是密密匝匝,在空間上是棋布星羅。殿閣宮城,廣場山丘,凡是能夠利用的地形地勢,處處是五彩繽紛。
  • 沒想到「火樹銀花」在他的詩中,蘇味道的這首詩寫美了元宵
    其中一首《正月十五夜》被流傳至今,「火樹銀花」這一成語就是出自於此。《正月十五夜》唐代: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到現在為止,我們依舊沿襲著古代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在每年的元宵節的晚上都要看燈展、放煙花,這也是春節之後第一個繁華熱鬧的節日,往往元宵都是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的。
  • 唐代最有名的一首元宵詩,作者是蘇軾先祖,前兩句包含一個成語
    作為元宵詩詞,這兩首詞非常經典,可是,在唐代,有一種元宵詩詞,不遜於歐陽修和辛棄疾,被稱為元宵詩中最好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遊之樂,突出歌伎豔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我來細看這首詩。四面八方,天地上下的燈都合在一起,一片燈火輝煌。
  •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元宵詩,只是開頭5個字,便美到了心坎裡
    宋代詩人範成大《燈市行》中也有「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之句。 值得一提的是,據《大唐新語·文章》記載,蘇味道這首元宵詩還是武則天時一次元宵節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
  •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元宵詩,只是開頭5個字,便美到令人心醉
    以唐代為例,元宵張燈更是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據唐代小說家張鷟(zhuó)的《朝野僉載》記載:「於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可以想像當時必定是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雖然這樣的場景我們今天不能親身經歷,但是從歷代詩人的元宵詩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這種盛況。
  • 元宵燈火照亮情人們的笑靨
    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惟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唐詩人蘇味道有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是唐代元宵節的真實寫照。辛棄疾名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是元宵盛況的生動展現。明代尤其鋪張,史載,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應天后,為慶賀當年的元宵節,他招徠天下富商,放燈10日。當時的南京城內盛搭彩樓,並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盞,一時蔚為大觀。從古至今,元宵張燈的風俗一直流傳。
  • 唯美唐代元宵節古詩,唐詩名篇賞析,一生必讀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讚←正月十五夜唐代·蘇味道火樹銀花合在這一年一度取消宵禁的元宵之夜;銅壺玉漏啊,且莫指示夜盡的時刻把人相催。【賞析】 唐朝自 「貞觀之治」 到 「開元全盛」期間,社會經濟一直處於上升狀態,首都長安更是物質文化繁榮的中心。每年元宵之夜,城裡都要舉行燈會。
  • 火樹銀花不夜天!70年來,北京國慶佳節的夜晚總是分外美麗
    葉用才/攝1984年 美不勝收國慶三十五周年的夜晚,天安門廣場上空禮花盛開。葉用才/攝2018年 點亮祝福永定門城樓上的「我愛你中國」主題燈光秀,吸引大量市民駐足。鄧偉/攝「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在北京,國慶佳節的夜晚總是分外美麗。70年來,歡樂永遠是這個夜晚的主題。隨著國家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北京的國慶之夜也越來越靚麗,亮色從天安門廣場延展到了整個城市,人們歡度國慶的心情一直是那麼「嗨」。
  • 元宵,中國情人節
    中國最奇特浪漫的節日 點一盞燈 就點亮了新一年的時光 神州九萬裡萬盞花燈 盡情綻放,點亮夜空 舞龍舞獅舞新春 鬧花鬧燈鬧元宵 北方的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