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

2020-12-21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近日,「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展開研討,旨在積極打通學科門類,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會議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教務部常務副部長彭章友主持。上海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主持兩個階段學術交流環節。

參加「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專家學者合影  照片由校方提供

  跟緊時代潮流 迎接未來挑戰

  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聶清,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研究員陳麟輝,上海大學教務部常務副部長彭章友,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李曉強,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譚旭東,上海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蘆雪峰,上海大學生命學院、醫學院副院長肖俊傑,上海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副系主任張永平,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焦成煥,復旦大學高教所原所長熊慶年,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系主任顧小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秘書長、海南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董宇豔,上海大學出版社董事長、社長戴駿豪,超星集團教學設計總監、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專家趙玉霞等圍繞主題作了相關報告。

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聶清致辭 照片由校方提供

  聶清在致辭中表示,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我國應率先應對時潮,出臺戰略規劃和戰略方案。上海大學緊隨國家步伐率先提出人工智慧通識教育,這對於上海大學這樣一個綜合性大學來講意義重大。人工智慧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既對接世界趨勢和國家戰略,也對我們人才培養體系、課程建設、教學方法的改革有著特殊意義。這組人工智慧通識課程,從「德」「智」「體」「美」「勞」各層面對人工智慧展開討論,融合多學科交匯授課模式,真正意義上實現通識教育的理念。通過通識課程的傳播,使大學生跟緊時代潮流,率先思考與體會如何站在人工智慧的肩膀上迎接未來挑戰。這些課程的成功,有利於增強上海大學及其他高校學生對於未來以及人類社會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的好奇和探索。聶清建議人工智慧系列課程不僅輻射本科教育,還要考慮本碩博連接,更多考慮可持續開設等問題。她希望本次會議能夠形成一些共識,產生一些火花,開啟一些智慧,打開更多的視野,能夠讓人工智慧通識教育越辦越好,努力培養有想像力、有創新精神,有家國情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研究員陳麟輝致辭 照片由校方提供

  陳麟輝在致辭中以報刊、媒體「人工智慧熱」為切入點作了交流。他提出,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推廣帶來政府政策催生及高校的一系列研究的推廣等,其中包括出臺了政府的產業規劃和推進了相關學科建設的要求。面對人工智慧的不斷滲透,人們對待人工智慧的態度,應不過贊也不擔憂,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同時也要以平常之心坦然接受。人工智慧不會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恰恰相反,智能技術必然參與到社會的發展中去,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更好的服務於人類。研討會切合了時代的發展,在通識教育領域,為培養和規範新時代接班人對待人工智慧的理解和態度作出上海大學的貢獻。

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作交流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顧曉英認為,大學教育應是全人培養。借通識教育的平臺,可以引領學生明大勢;把多學科優秀教師串聯起來,採取優勢學科到課堂的「項鍊模式」授課,用學科把思政融入學生的心田。人工智慧系列課程緊密對接國家戰略,有效落實了教育部「四新」要求,尤其是新工科建設要求和《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的要求。2018年春季學期起,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科研示範團隊「顧駿團隊」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聯袂策劃,率先在上海大學的通識教育版圖裡首創「人工智慧」系列課程。團隊以人工智慧專業知識為載體,思政教育為「催化劑」,把「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無痕融入課程教學,給學生以深度學習的場景體驗和跨學科思維訓練,激發其想像力,養成縱橫交錯的宏觀視野與把握大勢的格局。

  融入通識教育 服務國家戰略

  會上,「智能文明」「人文智能」「智能法理」「生命智能」和「量子世界」五門課程的負責教師分別作了課程建設交流。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李曉強,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大學文學院譚旭東,上海大學法學院蘆雪峰,上海大學生命學院、醫學院肖俊傑,上海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張永平分別帶來題為「『智能文明』的思考與探索」「在人文和智能間拎上一個創造力的螺絲:『人文智能』課程思考」「科技的進步 法律的應對:『智能法理』課程建設與思考」「將生命教育融入智能:『生命智能』課程的創立與實施」以及「『量子世界』中的科學精神及思政元素」的主題報告。

上海大學出版社董事長戴駿豪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上海大學出版社董事長戴駿豪介紹了如何服務人工智慧系列通識課程的教材出版。他表示,大學出版社的使命就是引領先進文化的發展,服務學校教學科研創新前沿。2014年,從《大國方略》《大國方略課程直擊》開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就和出版社緊密合作,實現了無縫對接、深度融合、同向同行,形成了「一課兩書」的品牌效應。在「一院一大課」系列課程教材出版引領下,所開設的各門課程思政領航課、示範課也在逐漸對接出版社。出版社將力爭做好服務國家戰略的主題圖書出版與發行工作,打破常規,精兵強將全心投入,做到精益求精,力爭宣傳到位。去年7月,上海大學「人工智慧」系列課程叢書已籤約國外知名出版商,推進了通識課程思政教材走向世界。

復旦大學高教所原所長熊慶年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復旦大學高教所原所長熊慶年作題為「面向未來的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報告。他表示,核心課程就是塑造一個學生基本素養的過程。素養則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未來的通識課程就是要讓大學生具備這樣的素養。我們應明確通識教育本質上是面向未來的,藉助智能教育課程載體能指引學生找到自己人生的路,在未來不迷路。高校通識教育應要「用歷史告訴未來,用文化浸潤未來,用科學洞察未來,用藝術審視未來,更要用新的思維去前瞻未來、擁抱未來。」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主任顧小清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主任顧小清的報告題目為「關於智能教育博士通識課程的設計與思考」。她介紹了華東師範大學已開始實施的智能教育博士通識課程設計方案和探索思路。她表示,華東師範大學智能教育研究院已經為跨學科的博士研究生開設了人工智慧通識課程,在充分發揮該校教育學科和信息技術學科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教育、人工智慧等學科在培養複合型人才,推動人工智慧影響教育、影響未來、影響發展的積極作用,為人工智慧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關鍵支撐。我們應重視新課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如學生學科背景與學科能力不均衡,授課教師學科交叉背景存在不足等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副秘書長、海南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董宇豔教授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副秘書長、海南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董宇豔發表了題為「有靈魂的通識教育」的報告。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與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新時代的通識教育同樣應是人文、人格和人生的教育,倡導做人第一,修業第二。我們要尊重學生需求,文理融合,學科交叉,在廣博的基礎上求深度,將創新、創造融入通識教育,對接國家戰略,做到有靈魂有層次有前瞻,進一步把通識教育專業化,把專業教育通識化。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焦成煥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焦成煥認為,智能技術與思政教學間可以做到相得益彰。在通識教育推廣的大環境下,馬克思主義學院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主陣地作用,不斷探索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授課新模式,做到將現代化教學技術對接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四加一」門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並以微課的形式鑲嵌在課程邏輯體系中,探索基於問題邏輯的思政課微課程在線教學模式,改進中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真正讓黨的創新理論入眼、入耳、入心、入腦、入行。

超星集團教學設計總監、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專家趙玉霞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超星集團作為上海大學網絡教學平臺合作者,助力通識教育育人理念和育人成果的推廣,搭建了「大國方略」系列課程、「人工智慧」系列課程的推廣平臺。超星集團教學設計總監、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專家趙玉霞向大家介紹了「一平三端」,即信息技術助力智能類通識課程教學的實踐與發展。她表示,有靈魂的通識教育,應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在超星平臺的幫助下,短短兩年,上海大學「人工智慧」系列課程已被全國200多所高校3萬多名學生修讀,真正實現了跨校間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與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主題報告後,與會者就自己對通識課及課程思政教研探索中遇到的問題,聚焦制度保障、課程規劃、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本次「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是在上海大學本科教育大會召開之後的一次教學學術研討會,也是上海大學人工智慧通識教育的第二次高層次全國研討會,體現了學校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傳承錢偉長教育思想,始終堅持面向國家和上海重大需求,矢志持續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使課程緊密融合「教」「學」與「研」,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落地到一流本科課的建設,鼓勵大學生打開腦洞,放飛想像,勇於發現未知,樂於探索未來。

相關焦點

  • 清華新雅書院召開第二屆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工作研討會
    清華新雅書院召開第二屆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工作研討會清華新聞網1月11日電(記者 程曦 通訊員 康向宇)1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召開第二屆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工作研討會。他表示,新雅書院的核心任務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探索「文理兼修、中外會通」的培養模式,第二是探索深入互動的新型師生關係,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和參與學校和書院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期盼在研討會上聽到來自一線教師的寶貴心得和建議。新雅書院副院長曹莉從書院沿革、生源分布、人才培養等方面,介紹了書院的階段性進展。
  • ...丨王萬良:人文社科大學生的人工智慧教育——人工智慧通識課程...
    在26日舉辦的智慧教育專題論壇上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國家教學名師王萬良為我們帶來了題為「人文社科大學生的人工智慧教育:人工智慧通識課程建設探索」的精彩演講。王萬良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國家教學名師以下是王萬良的演講實錄:我今天主要以人文社科大學生的人工智慧教育作為對象(其他理、工、農、醫應該比人文社科大學生的人工智慧教育要簡單),介紹怎麼建設人工智慧通識課程。
  • 我校承辦「第十七屆全國理工院校英語專業教學研討會暨第二屆院長/...
    我校承辦「第十七屆全國理工院校英語專業教學研討會暨第二屆院長/系主任論壇」 來源:外國語學院   時間:2020-11-23  瀏覽:
  • 國家教學名師談人工智慧通識課程的教與學
    轉自:書圈 本文來自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國家教學名師王萬良教授於7月26日在2020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大會上發表的題為「人文社科大學生的人工智慧教育:人工智慧通識課程建設探索」的演講,內容略有刪減。
  • 浙江財經大學「三三制」人文通識教育探索與實踐
    學校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成立了通識教育指導委員會,由校長兼任主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和教務處處長任副主任,各學院院長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委員。  「三三制」人文通識育人路徑有幾層含義,首先是確立人文通識教育的「三大方向」,即以「文字、文學、文化」為層級,架構人文通識教育體系的基石;建設「三類課程」,即通識核心課、一般通識課、通識周邊課,構建立體化人文通識課程體系落實能力培養目標;通過「三個環節」,即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社會服務,拓寬以「文」化人的路徑以實現通識教育路徑,最終達成「一個話筒」(口頭)、「一支筆」(筆頭)、「一席書
  • 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學研討會舉行
    ,推動通識核心課教師教學經驗交流,2019年12月27日下午,2019秋季學期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學研討會在俄文樓201舉行。會議由教務部與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辦,教務部部長傅綏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孫華以及通識核心課程教師共4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由教務部副部長強世功主持。會議由通識核心課教師閻步克和王傑為新認定的通識核心課教師頒發聘書。兩位老師對學校通識教育的發展和中青年教師提出了希望。
  • 數字時代的新文科通識教育
    ,也為長期以來受到高等教育界關注的通識教育指出新的發展方向。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建設實踐,必須著力探索一條兼顧文化自信和時代要求的通識教育之路。「新文科」之「新」,包含通識教育理念一貫秉承的融合交叉主張,同時又解除了傳統文科僅僅作為人文素質課程輸出者的困惑。「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文理交叉,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的指導思想,使新文科得以重新審視自身在數位化浪潮中的定位,真正做到以「人」的培養為核心目標。
  • 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20-12-29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時代 新文科:全國藝術類學科建設研討會」成功舉辦
    出席論壇的領導及嘉賓合影2020年12月8日,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中國裝飾雜誌社承辦的「新時代 新文科:全國藝術類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順利召開,會議實況在央視頻和雅昌藝術網同步直播。本次學術研討會以「新時代 新文科」為主題,教育部相關領導、藝術類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家,以及國內藝術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圍繞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教育發展道路,如何搭建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如何打造具有世界引領性的中國藝術學科新格局等問題,展開了高水平的深入研討與交流。
  • 人文類通識課程建設研討會舉行
    10月9日下午,人文學院、教務處聯合舉辦人文類通識課程建設研討會。人文學院院長李黎明、人文藝術通識教育名師工作室負責人韓鵬傑、教務處副處長楊建科等50餘人參加會議,人文學院副院長張順主持會議。 楊建科副處長從「通識教育+寬口徑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解讀、國外大學的學院設置、學校當下通識教育課程現狀三方面介紹了對提升人文藝術通識教育內涵建設的思考,認為要提升通識課的內涵建設,必須加強學習、研究,利用好公眾號、課程群
  • 2016第二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年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2016第二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年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清華新聞網6月28日電(記者 王冰冰 李金玉 等)6月26日上午,2016第二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年會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年會以「探索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大學培養制度」為主題,清華大學副校長、聯盟副理事長楊斌出席年會並致辭,來自全國60餘所高校的180餘位代表參加會議。
  • 通識教育國際會議在漢召開,成立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國際聯盟
    成立,推進應用型高校的通識教育在後疫情時代向縱深發展。會議第一天合影照片這些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圍繞通識教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通識教育與當代科技發展、通識教育的運行與保障、通識教育與當代公共健康、現代教育技術與通識課程開發、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等主題開展研討,給全球參會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
  • 第二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滬舉行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調查項目」啟動
    今天,由復旦大學主辦的「『我們的通識教育』第二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會上,由復旦大學牽頭、多所高校參與、超星集團提供支持的「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調查項目」正式啟動,項目旨在通過對全國1000所高校的調查分析,呈現通識教育的發展態勢,分析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總結可推廣的經驗與做法,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通識教育體系提供有效支持。
  • 「第二屆青少年人工智慧與編程教育主題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11月28日,「第二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大會·青少年人工智慧與編程教育主題論壇」在廈門落下帷幕,取得圓滿成功。本次論壇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委會主辦,廈門市同安區教育局聯合主辦,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和世紀海航教育科技集團承辦。
  •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探究
    [2]此階段亦被視為專業教育的萌芽時期,考察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歷史發展脈絡,能對大學教育的本質、理念等問題得出一些規律性的認知。在我國不同歷史發展時期,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留下了時代的印記,出現了反覆搖擺的現象。
  • 人文學科在人工智慧時代的作用
    同年底,我國工信部發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宣告「加快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隨後,社會各界對人工智慧的關注與討論持續升溫。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是,面對正在到來的、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人文學科該何去何從?文理交叉融合是人文學科發展的新方向。
  • 【國家教學成果獎巡禮】建設通識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本科教育體系...
    項目簡介:北大具有優良的教學傳統,多年來一直堅持探索適合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模式。北京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立德樹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著力建設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本科教育體系,取得了一系列通識教育成果。
  • 高瞻與新思|第二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大會成功召開
    11月28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承辦的「第二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大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北京、廈門、濟南、深圳四地,六個主題論壇並舉的嶄新模式順利召開,近萬人在線觀看大會視頻直播。
  • 我校召開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討會
    201會議室召開了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討會。會上,首先由教務處焦魁副處長對我校以及對標高校的通識課程建設情況進行了介紹,並提出了人文社科類通識課程建設發展建議。在討論環節中,與會同志就如何實現學校通識課程系統化和規範化,人文社科類通識課程如何建設等方面展開了充分討論,提出了通識課程開設和改革的建議:一、加強頂層設計,成立通識課程建設諮詢委員會,完善課程模塊化設計,體現有組織的教學;二、考慮未來人才培養需要,堅持人才培養目標導向,統籌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環節,構建通識教育體系;三、與學科建設結合,側重於挖潛各學科的大專家和教授
  • 賽酷雅創始人張琛出席第二屆華文教育網際網路教學研討會,並就重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傳統課堂教學受到極大衝擊,為了幫助海外華校更好地應對疫情對教學產生的影響,拓展華文教育網際網路教學模式,推進海外華校自身網際網路教學的運行,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決定召開第二屆華文教育網際網路教學研討會,採用多方視頻連線直播的形式對華文教育網際網路教學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