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近日,「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展開研討,旨在積極打通學科門類,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會議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教務部常務副部長彭章友主持。上海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主持兩個階段學術交流環節。
參加「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專家學者合影 照片由校方提供
跟緊時代潮流 迎接未來挑戰
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聶清,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研究員陳麟輝,上海大學教務部常務副部長彭章友,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李曉強,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譚旭東,上海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蘆雪峰,上海大學生命學院、醫學院副院長肖俊傑,上海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副系主任張永平,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焦成煥,復旦大學高教所原所長熊慶年,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系主任顧小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秘書長、海南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董宇豔,上海大學出版社董事長、社長戴駿豪,超星集團教學設計總監、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專家趙玉霞等圍繞主題作了相關報告。
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聶清致辭 照片由校方提供
聶清在致辭中表示,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我國應率先應對時潮,出臺戰略規劃和戰略方案。上海大學緊隨國家步伐率先提出人工智慧通識教育,這對於上海大學這樣一個綜合性大學來講意義重大。人工智慧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既對接世界趨勢和國家戰略,也對我們人才培養體系、課程建設、教學方法的改革有著特殊意義。這組人工智慧通識課程,從「德」「智」「體」「美」「勞」各層面對人工智慧展開討論,融合多學科交匯授課模式,真正意義上實現通識教育的理念。通過通識課程的傳播,使大學生跟緊時代潮流,率先思考與體會如何站在人工智慧的肩膀上迎接未來挑戰。這些課程的成功,有利於增強上海大學及其他高校學生對於未來以及人類社會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的好奇和探索。聶清建議人工智慧系列課程不僅輻射本科教育,還要考慮本碩博連接,更多考慮可持續開設等問題。她希望本次會議能夠形成一些共識,產生一些火花,開啟一些智慧,打開更多的視野,能夠讓人工智慧通識教育越辦越好,努力培養有想像力、有創新精神,有家國情懷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巡視員、研究員陳麟輝致辭 照片由校方提供
陳麟輝在致辭中以報刊、媒體「人工智慧熱」為切入點作了交流。他提出,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推廣帶來政府政策催生及高校的一系列研究的推廣等,其中包括出臺了政府的產業規劃和推進了相關學科建設的要求。面對人工智慧的不斷滲透,人們對待人工智慧的態度,應不過贊也不擔憂,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同時也要以平常之心坦然接受。人工智慧不會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恰恰相反,智能技術必然參與到社會的發展中去,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更好的服務於人類。研討會切合了時代的發展,在通識教育領域,為培養和規範新時代接班人對待人工智慧的理解和態度作出上海大學的貢獻。
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作交流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顧曉英認為,大學教育應是全人培養。借通識教育的平臺,可以引領學生明大勢;把多學科優秀教師串聯起來,採取優勢學科到課堂的「項鍊模式」授課,用學科把思政融入學生的心田。人工智慧系列課程緊密對接國家戰略,有效落實了教育部「四新」要求,尤其是新工科建設要求和《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的要求。2018年春季學期起,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科研示範團隊「顧駿團隊」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聯袂策劃,率先在上海大學的通識教育版圖裡首創「人工智慧」系列課程。團隊以人工智慧專業知識為載體,思政教育為「催化劑」,把「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無痕融入課程教學,給學生以深度學習的場景體驗和跨學科思維訓練,激發其想像力,養成縱橫交錯的宏觀視野與把握大勢的格局。
融入通識教育 服務國家戰略
會上,「智能文明」「人文智能」「智能法理」「生命智能」和「量子世界」五門課程的負責教師分別作了課程建設交流。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李曉強,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大學文學院譚旭東,上海大學法學院蘆雪峰,上海大學生命學院、醫學院肖俊傑,上海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張永平分別帶來題為「『智能文明』的思考與探索」「在人文和智能間拎上一個創造力的螺絲:『人文智能』課程思考」「科技的進步 法律的應對:『智能法理』課程建設與思考」「將生命教育融入智能:『生命智能』課程的創立與實施」以及「『量子世界』中的科學精神及思政元素」的主題報告。
上海大學出版社董事長戴駿豪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上海大學出版社董事長戴駿豪介紹了如何服務人工智慧系列通識課程的教材出版。他表示,大學出版社的使命就是引領先進文化的發展,服務學校教學科研創新前沿。2014年,從《大國方略》《大國方略課程直擊》開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就和出版社緊密合作,實現了無縫對接、深度融合、同向同行,形成了「一課兩書」的品牌效應。在「一院一大課」系列課程教材出版引領下,所開設的各門課程思政領航課、示範課也在逐漸對接出版社。出版社將力爭做好服務國家戰略的主題圖書出版與發行工作,打破常規,精兵強將全心投入,做到精益求精,力爭宣傳到位。去年7月,上海大學「人工智慧」系列課程叢書已籤約國外知名出版商,推進了通識課程思政教材走向世界。
復旦大學高教所原所長熊慶年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復旦大學高教所原所長熊慶年作題為「面向未來的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報告。他表示,核心課程就是塑造一個學生基本素養的過程。素養則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未來的通識課程就是要讓大學生具備這樣的素養。我們應明確通識教育本質上是面向未來的,藉助智能教育課程載體能指引學生找到自己人生的路,在未來不迷路。高校通識教育應要「用歷史告訴未來,用文化浸潤未來,用科學洞察未來,用藝術審視未來,更要用新的思維去前瞻未來、擁抱未來。」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主任顧小清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主任顧小清的報告題目為「關於智能教育博士通識課程的設計與思考」。她介紹了華東師範大學已開始實施的智能教育博士通識課程設計方案和探索思路。她表示,華東師範大學智能教育研究院已經為跨學科的博士研究生開設了人工智慧通識課程,在充分發揮該校教育學科和信息技術學科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教育、人工智慧等學科在培養複合型人才,推動人工智慧影響教育、影響未來、影響發展的積極作用,為人工智慧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關鍵支撐。我們應重視新課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如學生學科背景與學科能力不均衡,授課教師學科交叉背景存在不足等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副秘書長、海南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董宇豔教授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副秘書長、海南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董宇豔發表了題為「有靈魂的通識教育」的報告。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與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新時代的通識教育同樣應是人文、人格和人生的教育,倡導做人第一,修業第二。我們要尊重學生需求,文理融合,學科交叉,在廣博的基礎上求深度,將創新、創造融入通識教育,對接國家戰略,做到有靈魂有層次有前瞻,進一步把通識教育專業化,把專業教育通識化。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焦成煥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焦成煥認為,智能技術與思政教學間可以做到相得益彰。在通識教育推廣的大環境下,馬克思主義學院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主陣地作用,不斷探索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授課新模式,做到將現代化教學技術對接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四加一」門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並以微課的形式鑲嵌在課程邏輯體系中,探索基於問題邏輯的思政課微課程在線教學模式,改進中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真正讓黨的創新理論入眼、入耳、入心、入腦、入行。
超星集團教學設計總監、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專家趙玉霞作主題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超星集團作為上海大學網絡教學平臺合作者,助力通識教育育人理念和育人成果的推廣,搭建了「大國方略」系列課程、「人工智慧」系列課程的推廣平臺。超星集團教學設計總監、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專家趙玉霞向大家介紹了「一平三端」,即信息技術助力智能類通識課程教學的實踐與發展。她表示,有靈魂的通識教育,應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在超星平臺的幫助下,短短兩年,上海大學「人工智慧」系列課程已被全國200多所高校3萬多名學生修讀,真正實現了跨校間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與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主題報告後,與會者就自己對通識課及課程思政教研探索中遇到的問題,聚焦制度保障、課程規劃、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本次「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是在上海大學本科教育大會召開之後的一次教學學術研討會,也是上海大學人工智慧通識教育的第二次高層次全國研討會,體現了學校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傳承錢偉長教育思想,始終堅持面向國家和上海重大需求,矢志持續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使課程緊密融合「教」「學」與「研」,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落地到一流本科課的建設,鼓勵大學生打開腦洞,放飛想像,勇於發現未知,樂於探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