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家文物局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工作近日啟動。記者從市文物局獲悉,我市共有12處文保單位參與申報,其中包括2處古遺址、古建築7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3處。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0處(28個文物點)國保單位。
據介紹,申報由省文物局組織,全省共有339處文保單位提出了申請。在專家對文物價值進行全面評估、對保存狀況進行詳細勘察、再實地考察之後,最終推薦了139處文物保護單位參與申報,其中很多項目都值得關注。
我市通過此次申報,不僅拉近了大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也讓歷經流年的文物重新煥發新時代的光彩。雅安有哪些精美文物?它們又是市內哪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本報推出「文物·體驗」系列報導,揭秘文物背後的精彩故事。
市博物館東漢石刻樓房。
漢代,一個強盛的時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漢代建築水平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石刻樓房,正是漢代建築的一個縮影。
精美石刻
呈現鮮活漢代歷史
3月15日,雅安市博物館。走進一樓的展廳內,一塊石刻文物靜靜地佇立在玻璃櫥窗內。
透過玻璃櫥窗,這塊寬58釐米、高44釐米、厚20釐米,由紅砂石質刻制的石刻樓房展現在眼前。
該樓房建築屋頂鑿成凹條形,簷沿有瓦當作為雕飾,側面和背面沒有雕飾,石刻樓房上刻著一些圖案,這些圖案展示著漢代人民當年的生活情景。
「這是1953年3月,在蘆山縣沫東鄉黎明村石馬壩(東漢樊敏碑後100餘米)一座漢墓中出土的。」市博物館講解員介紹說,石刻樓房設計嚴謹,雕刻技法精湛,形象生動,對研究漢代建築及社會生活狀況具有較高研究價值,該石樓被列為國家二級文物。
近觀石刻,整個石刻呈現出一樓一底,樓上正廳共有3個開間,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方形大孔,前有低欄,似為觀賞遠眺之廳堂。中間正廳兩旁各有長方形窗戶,窗欞橫向四隔極似今天之百葉窗。大門兩扇已經開啟一扇,一女子左手正扶著右門邊作開啟迎接主人狀,當為「開天門」之意。樓下三柱間的左面斜放著一樓梯,一人右手執掃帚,左手執巾正在擦拭打掃樓梯邊沿。右面有兩人,在中間的一人以右手執巾,左手將一棒狀物(金吾)置於邊上一人面前,其人雙手捧袋囊正欲將棒狀物裝入其中,準備「懸棒於門前」。樓下圖形當為奴僕灑掃以迎接主人到來。
整個石刻呈現的畫面構圖精巧、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此件文物圖案已經入選載於《中國美術全集》秦漢雕塑卷。
「漢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首次得到極大發展的時代,也是漢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對於已經從事了二十多年文物保護工作的市博物館副館長郭鳳武來說,一直以來,雅安的漢朝遺存是地方文物資源的亮點,其中包括多件國寶。「作為漢朝西南邊陲上的一座小城,雅安保持著長時間的繁榮和穩定。這使得眾多漢文化遺存得以在此存留至今,轉變成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石刻藝術正是展示地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漢唐盛世,其造型藝術因反映時代精神而大放異彩。
據史料記載,作為一種雕塑工藝,石刻的發源,是由於統治階級為了顯示帝王權威而雕制的陵前石雕和墓中隨葬傭人,以及宗教偶像的廣泛應用才得以發展興盛。
「石刻大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側面,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郭鳳武說,雅安作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必經之路,在秦漢以前便是南北文化的交匯地帶,也是繁華的商業地帶。從境內出土的這塊東漢時期的石刻樓房可以推測出,作為南方絲綢之路重鎮的雅安,在當時有著較為發達的雕刻工藝,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也是豐富多彩。
飄洋過海
從「深閨」走向世界
每一件石刻文物,背後都隱藏著一段故事,它們既是歷史的親歷者,又是見證者。
1987年4月,該文物曾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漢代畫像磚及考古文物展覽」的展品之一,赴美國展出。時任蘆山縣博物館副館長的唐國富向記者道出其中原委——早在1987年3月,蘆山縣博物館接到四川省文物處關於在美國參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漢代畫像磚及考古文物展覽」邀請,蘆山縣博物館原館長鍾堅隨即召集館內工作人員商討,一定要讓蘆山這個帶有中國漢代印記的珍藏文物漂洋過海,在美國一展芳華。
為了這次展覽,蘆山縣博物館在全縣甄選文物時,石刻樓房成為首選。
1000多年前,人們在石頭上的雕刻為何就如此珍貴?
原來,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也是中國文化藝術最具民族魄力的時期。魯迅先生曾說:「唯漢代藝術博大沉雄。」古樸、深厚、雄渾,是漢代藝術的典型風格,雅安的東漢石刻就是漢代藝術的傑出代表。
很快,四川省文物處和蘆山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就挑選文物和布展細節等方面進一步商榷,並開始著手準備工作。經過一次次的溝通、協商,最終雙方選定包括石刻樓房在內3件漢代精品文物踏上了遠赴美國的徵程,並於1987年4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漢代畫像磚及考古文物展覽」上精彩亮相。
歲月侵蝕,仍不掩石刻與生俱來的朝氣蓬勃和無拘無束的生動描摹。
唐國富告訴記者,鍾館長曾作為雅安參展方代表之一遠赴美國。「記得他曾動情地說:能在有生之年,親身參與籌備這樣一個規模大、舉世無雙的展覽,是人生只有一次的大事,是任何博物館學專家嚮往的機會。文化交流的種子已深植中美人民心中。」
「當時展出的石刻樓房,尤其受到各界矚目。畢竟,一塊紅砂石讓我們得窺漢代精神世界,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據唐國富講,從古代的喪葬文化來說,該文物所刻的畫面展現著迎接墓主人進入天堂的寓意。從現實的層面講,石刻樓房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家文化的體現。正是中國人天性中對家庭式群居生活的渴望,使得中國出現了影響深遠的圍合式住宅建築,四合院、土樓等中國各類傳統民居正是由此演變而來。
「該文物將中國文化的家庭精神特質,表達得致淋漓盡致。」唐國富說。
一晃30年過去。而今,在唐國富看來,「讓文物走出去,宣傳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才能讓文物才能『活』起來。也只有跟隨著這些文物的腳步,人們才會不斷地進行文化交流,這就是文物的力量。」
時間一晃就是千年,石刻上的人物外形變得些許黯淡、斑駁。但千百年來凝聚的歷史氣息,至今仍感染著每一個來訪的欣賞者。因為今人透過雕刻人物的表情、姿態等,似乎看見的是當時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寄望……
就這樣,靜靜佇立在市博物館展廳裡的東漢石刻樓房,在無聲傳遞石刻藝術之美時,也把謎一樣的身世留給了後人,吸引著我們不斷探尋……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