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

1927年9月爆發的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直接領導發動的第一次軍事鬥爭行動,而紀實這一歷史事件的《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

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毛澤東生前沒有公開正式發表《西江月·秋收起義》。或許是因為毛澤東對該作品不太滿意。從詩詞藝術角度衡量,這首詞算不上毛澤東詩詞的精品之作。但是,縱觀中國革命的整個進程、毛澤東的人生經歷以及毛澤東的所有詩詞作品,《西江月·秋收起義》具有劃時代的不朽意義。

首先,這種價值是由秋收起義在中共黨史上的歷史地位所決定的。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瘋狂鎮壓革命者,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敗。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方針,並決定在湘鄂粵贛四省發動秋收起義。毛澤東出席了這個重要會議並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前往長沙,積極籌備和策劃秋收起義,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於1927年9月9日發動了武裝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開始時雖然也以攻佔大城市為目標,但在遭遇挫折後,毛澤東適時地率領部隊走上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

其次,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奮鬥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儘管毛澤東早已投身革命事業,但他當時畢竟還不是軍事家,還是一個文人,一個穿長衫的革命家。秋收起義「霹靂一聲暴動」,使毛澤東的個人角色和人生道路發生了重大轉變。穿長衫的毛澤東開始帶兵打仗,逐步成為一個用槍桿子改寫中國歷史的叱吒風雲的軍事指揮家和戰略家。

1963年9月,毛澤東與紐西蘭共產黨主席威廉斯談話時說:「白色恐怖一來,工會、農會都被搞掉,我們毫無辦法,只好拿起槍來同國民黨打仗。事前沒有準備,包括我在內,在那時以前也沒想到過自己要去打仗。誰叫我去打仗的呢?是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蔣介石的白色恐怖逼著我們去打仗的。我以前的職業是小學教員,不是軍官,所以根本沒有想到打仗那回事。雖然那時我已做了六七年黨員,做過各種工作:工會工作、農民工作,在國共合作時期也做過國民黨工作,也搞過學生運動,就是沒有準備要打仗。」國民黨把毛澤東逼上了軍旅生涯,毛澤東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學會了統兵打仗之道。這一打就打了二十二年,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打出了一個新中國。

最後,從毛澤東的詩詞創作而言,《西江月·秋收起義》具有分水嶺的意義和價值,從此他的詩詞內容和創作風格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江月·秋收起義》之前的毛澤東詩詞,儘管也寫得心潮激蕩、慷慨激昂,也在為中國的前途命運憂患與呼號。但是,在秋收起義之前的詩詞所抒發的更多的是一種「書生意氣」,這種「書生意氣」與毛澤東在秋收起義之後的「橫槊賦詩」相比,無論在內容、題材和風格上都存在極大的差異。

繼《西江月·秋收起義》之後,毛澤東引兵井岡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胸懷中國革命的理想、壯懷激烈,詩詞風格也為之一變,他的詩詞不再是單純摹景抒情,而是轉入紀實,走向戰爭。戰場硝煙不再是想像中的場景畫面,而是他的生存狀態,「旌旗」「鼓角」「圍困」「壁壘」「炮聲」「敵軍」「突變」「開戰」「戰地」「行軍」「命令」「席捲」「風煙滾滾」「槍林」「橫掃千軍」「鏖戰」「彈洞」等等,這些用於描寫戰爭、戰役、戰鬥的字眼,開始在毛澤東詩詞中頻繁出現。詩詞成為他親歷的戰爭風雲的真實寫照,成為謳歌人民戰爭的壯麗史詩。

《西江月·秋收起義》上闋寫秋收起義隊伍的組成和暴動計劃的進攻方向。「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語言近乎白話,開宗明義地點出軍名、旗名,而秋收起義的歷史地位正源於此。「軍叫工農革命」,而不叫「國民革命」,秋收起義部隊破天荒地使用了「工農革命軍」的番號,工農階級從此有了由自己的兄弟組成、真正為老百姓打天下的子弟兵!起義軍軍旗圖樣:底色是象徵革命的紅色;旗中央是代表中國共產黨的黃燦燦五角星;五星內鑲著鐮刀和斧頭,代表農民和工人;旗幅左邊白色布條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整個旗幟的含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武裝。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斧頭實際上應是鐵錘,因為鐵錘看上去像斧頭,所以,當時很多人都誤以為是斧頭。當年曾有一副這樣的對聯:「斧頭劈出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就是誤把錘頭當斧頭的結果。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詞句雖不華麗,但卻列出了行軍地點、進軍方向。「匡廬」「瀟湘」原作「修銅」「平瀏」,過於平實具體,修改之後更為確切,詩意也大為增強。「不停留」突出了起義軍勇往直前;「直進」表現了起義軍直搗敵人要害的堅強意志。

下闋著重寫秋收起義爆發的原因、強大聲勢與深遠影響。「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迫使廣大農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抗。「重重」形容地主階級各方面壓迫的繁重,「個個」突出了農民群眾齊心反抗的勢力之強。「同仇」典出《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隨著階級矛盾的激化和共產黨人的引導,農民群眾不斷覺醒,武裝暴動一觸即發,箭在弦上。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點明秋收起義的季節,描繪出秋收起義猶如炸雷響起石破天驚的聲勢。秋收時節是農民收穫的季節,也是地主逼迫農民交租交稅的季節。辛勤勞作的農民交租交稅之後所剩無幾,愁思百結,完全沒有收穫的快樂。「暮」,日落時分、傍晚時分;「雲」,雲煙霧靄;「愁雲」,本指憂愁,這裡指暮雲的陰沉、陰暗。「霹靂」是風暴雷雨前的徵兆。秋收起義猶如一聲疾雷迅猛爆發,使敵人猝不及防。這不僅是秘密暴動的一般韜略和特點,同時也可見毛澤東萬分激動、熱烈歌頌的情懷。

這首詞採用寫實的手法,在直陳其事中抒懷言志,將情志寓於記事之中,其詞句樸實,然力勝千鈞。《西江月·秋收起義》只有短短的50個字,卻真實地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歷史,深刻地揭示了農民暴動的根源,表達了對革命戰爭的無限讚美之情,具有獨特的詩史價值。

(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副院長)

推薦閱讀


習近平用「三個偉大」評價孫中山:倡導共築中國夢

毛澤東何時稱讚朱德「度量大如海」

紀念朱德誕辰130周年:追求真理,無限忠誠

彭德懷曾因對哪位將領發火當面道歉

劉華清將軍與鄧小平相識相交六十年

周恩來的政府管理智慧:謀定而後動

毛澤東選王震進疆:墾荒戍邊大生產

延安時期毛澤東解析名姓趣聞

王文王鳳岐夫婦:電視劇《潛伏》主角原型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詩詞中的境界和情懷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三顧特園訪張瀾哪位開國少將去世後如願「回黑山陪戰友」

相關焦點

  • 汪建新:《七律·長徵》是第一首公開發表的毛澤東詩詞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務部主任汪建新做客人民網 (萬鵬 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趙晶)今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日。
  • 汪建新——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偉岸人格
    原標題:中國出版網:汪建新——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偉岸人格 11月30日上午,中央國家機關「強素質 作表率」讀書活動主題講壇今年第十一講(總第五十五講)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新聞出版總署多功能廳)舉行。本次講座特邀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務部主任汪建新教授,作了題為《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偉岸人格》的精彩演講。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創作不以數量取勝 權威版本僅收錄67首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趙晶)今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今日下午,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務部主任汪建新教授做客人民網黨史頻道,以「讀不盡的毛澤東詩詞」為主題與廣大網友交流。 汪建新談到,毛澤東一共寫了多少首詩,至今也沒有完全統一的說法。不同的毛澤東詩詞版本,收進去的作品數量不一樣。最多的一個版本收了150多首。1996年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了《毛澤東詩詞集》,收入67首,他生前發表39首,未發表28首。這個版本的作品是經過嚴格認定的。
  • 汪建新:感悟毛澤東修改詩詞的藝術和境界
    2017年11月8日,人民網在專家專欄開設了《汪建新專欄》,為我提供了和網友進行交流的平臺,也使我的毛澤東詩詞研究心得能夠集中展示。轉眼就是一年時間,首先要感謝人民網和廣大網友對我的支持與厚愛。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也是一位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毛澤東以如椽之筆,寫下了縱橫捭闔、氣勢非凡的不朽華章,是中國詩壇上的一座藝術高峰。
  • 汪建新:有關毛澤東詩詞的若干「之最」
    這是第一次集中公開發表毛澤東詩詞。 8.第一本毛澤東詩詞的賞析著作 《詩刊》創刊號發表毛澤東《舊體詩詞十八首》,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1957年10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由臧克家講解、周振甫作注的《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一書。該書選入臧克家1956至1958年所寫的《雪天讀毛主席的詠雪詞》等五篇文章,對18首詩詞作了通俗講解。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詠雪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毛澤東詩詞中的詠雪情懷 【主要內容】,毛澤東詩詞中,有多首詠雪之作。但是,毛澤東走上革命道路之後,尤其是領兵打仗之後,冬雪就不僅僅是一道風景了,它變成一種特殊的甚至是十分惡劣的環境。毛澤東戎馬倥傯,自然是什麼樣的氣候條件都遭遇過,但在毛澤東的軍旅詩詞中,反映最多的卻是雪天。 古田會議召開之後,紅四軍於1930年1月由福建進入江西廣昌地區。1月下旬,紅四軍第二縱隊在毛澤東的率領下,從廣昌進入寧都,在東紹與朱德率領的紅四軍主力會師。
  • 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原標題: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汪建新簡介: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05年8月至今,致力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2017年11月,在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
  • 汪建新:詩人毛澤東的江西情緣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毛澤東開始領兵打仗,逐步成為一個軍事統帥,而在江西的烽火歲月對實現這一轉變產生了重大影響。《西江月·秋收起義》之前,毛澤東詩詞也寫得慷慨激昂,但抒發的是「書生意氣」。此後毛澤東寫了很多氣吞山河的軍旅詩詞,旌旗、鼓角、炮聲、行軍、槍林、鏖戰、彈洞等充滿火藥味的戰爭詞彙頻繁出現,正所謂「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主要內容】很高興我們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1912年秋天,毛澤東在長沙省立湖南省圖書館看到了一幅《世界坤輿大地圖》。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給了他強烈的心靈震撼:世界如此之大,世界上的事、中國的事是太值得研究了,他由此感到自己身上肩負有神聖的歷史使命。毛澤東開始將人生追求同全民族、全人類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
    來源:人民網【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講座主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主要內容】一、要將宇宙看稊米二、學子未敢忘憂國三、蒼涼沉鬱尋出路四很高興我們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天下情懷。1912年秋天,毛澤東在長沙省立湖南省圖書館看到了一幅《世界坤輿大地圖》。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給了他強烈的心靈震撼:世界如此之大,世界上的事、中國的事是太值得研究了,他由此感到自己身上肩負有神聖的歷史使命。毛澤東開始將人生追求同全民族、全人類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 汪建新:跟習近平學妙用毛澤東詩詞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跟習近平學妙用毛澤東詩詞  【主要內容】 第一,用毛澤東詩詞來總結毛澤東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 2013年12月26日,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在談到青年毛澤東的遠大志向時指出:「年輕的毛澤東同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 這幾句詩出自《沁園春·長沙》。
  • 汪建新:從毛澤東詩詞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副院長 【講座主題】從毛澤東詩詞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主要內容】 毛澤東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天然地聯繫在一起的。毫無疑問,毛澤東的初心,就是毛澤東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高度濃縮和藝術載體。
  • 「我們能從毛澤東詩詞中汲取很多正能量」
    汪建新說,不同的人都可以從毛澤東詩詞中得到感悟和啟發,領導幹部可以感悟出為政之道,老百姓可以從毛澤東詩詞來感悟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學習為人之道、處世之道。 汪建新認為,毛澤東詩詞值得我們反覆細細品讀,因為它是一種文化,可以傳承。解讀毛澤東詩詞,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歷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成長史;解讀毛澤東詩詞,能夠幫助我們提氣,我們能夠從中汲取到很多正能量。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主要內容】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在中國傳統社會,絕大多數古代詩人都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繫在一起,讚美秋天的詩人廖若晨星。而毛澤東筆下的秋天,充滿生機與活力,絕無哀婉與悲情。僅《沁園春·長沙》、《採桑子·重陽》兩首作品所體現的偉大情懷,就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
  • 汪建新: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鬥爭精神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鬥爭精神  【主要內容】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傑出代表,是為中華民族獨立、富強而不懈鬥爭的民族英雄,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人民留下了寶貴的鬥爭精神財富。 毛澤東詩詞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抗爭與搏擊,抒發了洶湧澎湃的激情與心潮,頌揚了縱橫捭闔的氣魄和力量,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宏偉史詩,是毛澤東輝煌人生和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鬥爭思想的詩意表達,是解讀共產黨人鬥爭精神的獨特文本。
  • 汪建新:從毛澤東詩詞感悟長徵
    毛澤東在長徵時期一共創作了八首詩詞,分別是《憶秦娥·婁山關》 《十六字令三首》 《七律·長徵 》《念奴嬌·崑崙》 《清平樂·六盤山 》《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我們先把這幾首詩詞作品重溫一遍。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 毛澤東軍旅詩詞中的美學精神
    毛澤東詩詞,尤其是他在革命戰爭時期所寫的軍旅詩詞,反映了在特定歷史時期革命領袖的精神特質、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也體現了中華兒女特有的民族情懷和美學精神。毛澤東詩詞蘊含的美學精神,跨越歷史長河,扣人心弦,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為我們實現中國夢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
  • 汪建新:如何把握詩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副院長 【講座主題】如何把握詩人毛澤東的文化自信 【主要內容】 一、毛澤東對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充滿自信 第一、毛澤東對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充滿自信 毛澤東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哲學家、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等等。他還是獨領風騷的一代偉大詩人。他一生與詩詞有不解之緣。讀詩、學詩、賦詩、吟詩、解詩、論詩,對毛澤東而言,是情趣愛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 在步入政壇之前,他已經嶄露頭角成為詩人。
  • 汪建新:《品讀詩人毛澤東》導讀
    【主講人】汪建新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講座全文】各位網友:大家好!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1910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韶山,前去湖南湘鄉縣城就讀東山高等小學堂。臨行前,他給父親留下了這首《七絕·呈父親》。從此,他走出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廣闊的世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上下求索,不懈奮鬥,終於成為改造中國與世界的一代偉人,也成為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歡迎你和我一起來品讀詩人毛澤東,走進毛澤東的詩詞世界,去感悟他的豐富情感、偉岸人格和光輝思想。
  • 毛澤東詩詞:錘鍊「小我」,強化「大我」,追求「無我」
    毛澤東詩詞所創造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是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手法,也是一種回味無窮的審美境界,更是一種光耀千秋的精神風範。而毛澤東詩詞卻獨樹一幟,作品內容不是他個人的奮鬥史或徵戰史。他不是著眼於描述個體英雄形象,而是致力於塑造革命軍民的英雄群像。他們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昂揚的戰鬥意志,剛毅的英雄性格。毛澤東的軍旅詩詞中,除《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專門頌揚彭大將軍之外,其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沒有具體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