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錯不重要,誰說了算才最重要

2020-10-18 煉己者

我在社群裡收到了一條非常非常典型的提問,這個提問實在是太典型了,可以反映出很多家庭關係和人際關係中根源性的問題。

這個提問是這樣的:

電腦不借給親戚有錯嗎?

我的姐夫要借我的電腦打遊戲,借的時候說的一點不客氣,因為電腦是我的私人物品,我是不喜歡借給別人的,不管你是誰。

姐姐就說:我和你姐夫為你付出那麼多,對你那麼好,電腦都不借,你這是把我當外人看啊,看來我們不是一家人啊。

她還說我自私小氣,不應該和親戚講道理。說我是看書看多了,被書上的道理給毒害了。

我一直強調只是單純的不想借電腦而已,不能和別的事混淆。

但後面我意識到再說下去,只會激化矛盾,我就認錯了,沒辦法,只能把電腦借給他了。」

我們都知道「代溝」這個詞,代溝的根本形成原因,在於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由他在大約25歲之前的社會環境所塑造的,

而我國近幾十年社會環境的迭代速度非常之快,所以不同時代出生的人,他們早年所經歷的社會環境、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所形成的的價值觀都有著極大的差別。

所以看到那條提問時,我下意識的答案是:你當然沒錯,電腦是你自己的私人物品,你不想借完全是合理的。

但是馬上我就意識到,這是因為我是年輕人,形成的價值觀中就是這樣尊重個人權利的。

但如果是我父母那代人,這個問題拋給他們,他們多數都會認為是提問者錯了,而且在他們的價值觀中的確有無數的理由可以用於去支持和證明提問者就是錯的。

所以,很早之前我就在強調:對錯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評判」,重要的是確立評判的標準是什麼,要用何種意識形態來評判。

如果意識形態是統一的,那麼雙方毫無疑問基本都能在對錯評判的問題上達成一致。

如果我們的社會沒有如此急速的發展,我們這代人經歷的社會環境和父輩們經歷的早年環境是一樣的,那麼我們這代人基本也都會秉持和父母一樣的價值觀,認為「不借電腦」這個事件中,提問者是錯的,他就是應該將電腦借給自己的親戚。

所以看問題要抓住本質:「對錯」這種評判其實沒有意義,因為不同的價值觀裡,對錯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

秉持著不同價值觀的人,他們對於對錯的認知和定義也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其實沒有必要去追求和辯論究竟誰對誰錯。

許多問題表面上爭的是對錯,但本質上,其實是兩種根本無法兼容的價值觀之間的權力碰撞。

因此,無論是一個家庭也好,還是一個組織也好,這樣一個群體是否和諧,其實和每一個群體成員的價值觀是否一致,有著根本性的關聯。

這就是為什麼,想要從政就必須接受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和改造,因為一個如此龐大的社會組織,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識形態,那麼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的工作推進,而會不斷的陷入意識形態衝突的內耗之中。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扶弟魔不斷的剝削自己補貼家族,把自己搞得生活拮据夫離子散也停不下來。

因為這些扶弟魔的意識形態,不是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的那種意識形態,而是從小就被父母輩不斷灌輸給她的那種「你是姐姐,就應該全力照顧弟弟」的意識形態牢牢地鎖住了她們的大腦。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客觀上我們都知道扶弟魔們非常愚蠢,但是從她們主觀上而言,想要改變自己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因為這就像讓你一個秉持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年輕人,去相信「個體自由神聖不可侵犯」是錯誤的,讓你相信印度的種姓制度天生就是正確的一樣艱巨。

每個人的意識形態對其自身而言,都是一個「閉環」,甚至可以說,意識形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人主觀上所認同的「自我」本身,所以,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意識形態是非常困難的。

為什麼我要花這麼多的篇幅如此囉嗦的先來解釋「對錯不重要,不同的價值觀裡對錯的評判標準是不同」的呢?

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教育,令我們相信存在一個「公平」的世界,在這個公平的世界中,對錯是理所當然的非常重要的,錯誤的一方理所當然的應該主動改變自己。

我們多數人都不自覺的會有這麼一種假設,相信被判定為是錯誤的那方就會主動認錯,所以我們只要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就可以自然而然的達成我們的目的了。

這種幻想雖然如此的天真,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於很多人的潛意識中。

因此我們前面所作的解釋,是為了破除這一天真的幻想,令我們能夠認清現實:現實的世界中不是公平的,也沒有什麼公認的標準能夠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分出對錯。

對和錯也並不重要,證明了你是對了,並不會讓別人就因為你對了就自動聽你的,按你說的去做。

正如《讓子彈飛》中小六子為了自證清白,用刀刨開肚子挖出了一碗涼粉,但是證明了自己是對的又有什麼意義呢?

別人其實根本不在乎你對不對,你是不是清白的,他們要的就是利用你的這種「相信如果我的對的別人就會聽我的」天真幻想,去激著你自證,從而達到他們的目的。

證明了別人是錯的,也不會讓別人自認服輸,讓別人不再反對你。

就像這個提問,哪怕你擁有無雙的辯才,把你全家人說的啞口無言,也不會有人向你認錯,最終的結果只會是你說的越好,越令他們生氣,最後全家人暴起把提問者給揍一頓。

那麼,既然對錯是不重要的,講對錯也沒用了,又該怎樣來理解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要開始使用「系統」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一個人因為不借電腦給親戚使用而被全家人反對,這是整個家庭系統的結構所導致的。

整個家庭系統除了你一個人之外,其他人全都保持著相似的價值觀,你試圖靠自己一個人,去和整個家庭系統的價值觀去抗衡,這顯然是不明智的。

在一個家庭系統中,起作用的不是誰能把對錯講的更清楚,而是誰掌握著這個家庭裡的「最高權力」,明白嗎?

掌握家庭權力的人可以直接去貫徹他自身的意志,而和他的認知及行為的對錯沒有關係。

在一個充滿愚孝的家庭中,一個年近90,每天胡作亂造的奶奶掌握的就是最高的權力,老奶奶的一切行為都會被兒孫接受,甚至還會被兒孫給美化。

《大明王朝1566》看過嗎?嘉靖永遠是對的,嘉靖就是那個「奶奶」,百官就是家裡的「媳婦」,媳婦的工作就是滿足奶奶的需求,並美化奶奶的形象。

一個人如果試圖改造自己的家庭系統,這往往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工作。

因為能讓你將自己的家庭系統改變,靠的不是爭辯和說教,而是在現實層面中能夠對家庭成員產生實際影響的能力。

舉一個誇張的例子:譬如說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幾年之後成為了年入千萬的成功人士,這時候整個家族中你就是最有錢,最有見識,最能夠給整個家族中的人提供各種幫助的人,此時你掌握了話語權,不需要怎樣證明自己的對錯,就可以在你的家庭中貫徹自身的意志。

即便你沒有這麼成功,哪怕你只是能夠稍微獲得在你家中一個比較平等的位置上,當你告訴家人:「電腦是我的私人物品,我不想借」,這句話說出去之後,其實大概率上對方就不會再繼續同你說什麼。

對方既然能夠進一步的對你有所要求,並且在你明確表達了拒絕之後還對你做出評價和持續性的說服,這說明什麼呀?

這說明在你家裡所有人的心目中,你還不是一個值得他們平等的去「尊重」的人。

當然,這個尊重並不是說家裡人瞧不起你,只是說他們在心理上並沒有把你當成一個有自身邊界的成年人去對待。

所以,在這裡你就要明白,從這個事件中所反應出的你的任務是什麼。

要知道,改造一個家庭系統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你也沒必要進行這樣的嘗試。

但是,通過「鬥爭」來獲得能被別人尊重的家庭地位,這卻是有必要的,這就是你的任務。

這個提問者為什麼最後服了軟,還是把電腦借給了自己的親戚呢?

那是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借,就要持續的承受來自其他家庭成員所施加給他的壓力。

反過來,親戚們之所以在提問者拒絕了之後仍舊不斷地提出要求,這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不會有什麼能給給他們帶來壓力或損失的後果。

「鬥爭」的意義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別人知道,如果你向他提了要求他不滿足,你拒絕了他的要求後他不停止,他就要承受壓力或損失。

你要是戲精一點,就明確告訴對方:「電腦是我的私人物品,不借,再借自殺。」然後拿把水果刀往手腕上比劃。

別以為我在開玩笑,這樣的行為雖然誇張但的確是有效的。

你拋出這樣一種具有爆炸性衝擊的行為,等全家人來把你的刀奪掉之後,你再好聲好氣的和對方解釋:「姐夫,姐,我知道你們對我好。但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我的電腦裡很多我自己的私人信息,所以別說是我姐夫,其實任何人我都不會借給他的。」

你要先將別人鎮住,讓別人先停止「試圖繼續說服你」的願望,讓別人做好「聽聽他是怎麼想的」的準備,你再去說話,這才是有用的,才能夠令對方聽進去。

你要是正常點,就做出生氣的樣子,把門一關自己悶屋裡玩一個小時的手機,期間誰和你說什麼都別理,一小時之後再出去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和他們談笑風生,同樣也會有效果。

關鍵的是要明白,不要試圖和想要控制你的人陷入口舌爭辯中,別人會不斷的和你談話,目的是為了說服你,而不是被你說服,就和你的目的是一樣的。

所以,關鍵在於要做出終結無意義的爭論,直接拒絕對方的行為。

我不知道別的諮詢師們都是怎麼想的,但是我鼓勵鬥爭,我鼓勵衝突,我鼓勵敢於通過行動來終止別人對你的侵犯,而非通過無意義的爭論。

囿於我們文化的限制,導致我們很多時候不自覺的想要息事寧人,但是掩蓋矛盾,妥協的結果,是什麼都不會改變。

通過鬥爭令別人明確的意識到:「如果侵犯你,就會導致出現他不願意承受的後果」。

這就是「建立一個能夠保護你自身的邊界」的過程。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  

微博:煉己者風墟

相關焦點

  • 蔡英文稱誰舉薦丁允恭不重要?國民黨副秘書長:畫錯重點
    華夏經緯網9月21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前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丁允恭爆出之前擔任高雄市新聞局長時的醜聞,引發全臺譁然,許多人都對於「為何丁允恭在高雄就作惡多端,卻依然能高升『中央』」感到相當疑惑,對此前高雄市長陳菊更澄清表示「是賴清德帶他到『中央』的」;但蔡英文卻對該議題表示誰舉薦的不重要
  • 蔡英文稱誰舉薦丁允恭不重要?國民黨副秘書長:畫錯重點
    華夏經緯網9月21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前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丁允恭爆出之前擔任高雄市新聞局長時的醜聞,引發全臺譁然,許多人都對於「為何丁允恭在高雄就作惡多端,卻依然能高升『中央』」感到相當疑惑,對此前高雄市長陳菊更澄清表示「是賴清德帶他到『中央』的」;但蔡英文卻對該議題表示誰舉薦的不重要
  • 酒不重要,酒文化才重要!
    可以說,在中國人生活中,酒佔有著絕對重要的位置,所謂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歡,無酒不成敬。但是,光有酒就行了麼?不是的,因為,酒不重要,酒文化才重要!當然,酉為部首的字也不都是酒。在這種意識下,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會做人,就很難立足於華人社會。如果不會喝酒,也很難在官場、商界和江湖上混。
  • 其實吃什麼無所謂,身邊坐著誰才是最重要的!
    2.離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遠。3.真正適合你的不是一個傷人的冰塊,而是一杯溫暖的熱茶。4.你為別人拼過命嗎?就像走完一條漫長的隧道。5.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不斷去送死又不斷重生的遊戲。6.能夠坐下一起吃火鍋的都是同一個世界的人, 其實吃什麼無所謂,身邊坐著誰才是最重要的 。7.他起初想,要趁著年少的美妙時光,能對你好一些。 他回頭望,只有不再年少,才有了對你好的能力。可是這時候,你已經不在了。8.我是一個沒有明天的人,但我希望我身邊的人都能有個美好的明天。
  • 飯局上應當遠離的四種人,吃什麼不重要,和誰吃才重要!
    如果說職場是一個人心叵測、大家都是「披著羊皮的狼」的地方,那麼在飯局上,大家在酒精麻醉的作用下,將會露出自己最真實的面目,誰的「狐狸尾巴長誰的狐狸尾巴短」,我們一目了然。在飯局上,有這四種人,是我們必須要遠離的!
  • 婆媳之間沒有深仇大恨,一家人和睦最重要,這才是生活
    01  當我們執拗於對與錯時,其實所謂的標準又是由誰制定的呢?除了原則上的問題,對錯只是彼此的立場不同。  你覺得某個人做事差勁,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場上,可能還不如他做得好。  誰的背後無人說,誰在背後不說人,再好的一個人外面也有說他不是的,也照樣有不喜歡他的,相反做事再差勁的一個人,也有他真心對待的朋友,覺得他不錯的朋友,道理不能光明白,還要理解與改變。  話說回來,我們自己做事又能絕對周到嗎?能處處令人滿意嗎?
  • 事情對錯重要嗎?| 濟語
    >其實很多事情本無對錯只是價值觀和角度的不同罷了每個人所處的境界不同擁有的格局不同對一件事情的認知與看法自然也不同所以它本來就是沒有對錯的生活裡我們往往很容易陷於各種是非對錯裡面出不來這就是本末倒置了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兩個人夫妻、
  • 哈利波特: 羅恩和赫敏,誰才是哈利心目中最重要的朋友?
    雖然,哈利、羅恩和赫敏,總是影形不離,彼此都是對方最好的朋友。但是,「最」這個字往往代表著「唯一」。那麼,如果一定要從羅恩和赫敏中選一個最重要的朋友,哈利會選擇誰呢?這個問題是不是像「羅恩和赫敏同時掉水裡,哈利選擇先救誰」一樣難以回答呢?其實,對比一下羅恩和赫敏為哈利帶來了什麼影響,說不定就有答案了。
  • 「對錯」和「對方」,究竟哪個更重要呢?
    、對方與自己聯繫」,亦或者「吵架過後,很快兩個人就把這件事翻篇,並重歸於好」…… 當然,面對現實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的狀況,處理方式與處理結果必然並不局限於剛剛提到的這幾種。 換個角度來想,如果世界上存在著這樣的人,而他又恰好成為了自己的好朋友,那難過的時候就會有人分擔、不安的時候就會有人安撫、開心的時候就有一個可以分享的人、疑惑的時候就有一個可以商量的人,並且因為兩個人很類似,他也會把自己的開心分享給我們,讓我們也收穫開心、也會把疑惑分享給我們,讓我們和對方一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穫價值感,同時最重要的是
  • 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出現在生活中,生命裡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相信大家都有答案了吧。家人,愛人,朋友,時間,健康,金錢,權勢……這其中肯定會有人覺得在生命中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同時也會相對認為什麼才是生命最重要的。
  • 別和重要的人,計較不重要的事
    記住,和重要的人別計較那些不重要的事。在婚姻裡,其實不存在男人和女人誰更累一些的說法,天天計較誰佔便宜誰吃虧,哪些事情我做,哪些事情一定該你做,精力都被內耗佔用,結局就是兩個人互相憎怨。所以,別讓繁瑣的計較蒙蔽了雙眼,把愛看得太輕淺。
  • 他有多好,一點都不重要,他對你有多好,才最重要
    四、大起大落誰都有,拍拍灰塵繼續走。五、他有多好,一點都不重要,他對你有多好,才最重要。六、 你是我不可握住的沙;你是我不可言的痛;你是我抓不住的光;你是我今生難忘的故人。現在它們只能在死亡中才能重現(儘管我們不願承認這一點),但誰又願意去死呢?這些紛雜的思緒不斷在我的腦海中湧現。九、生命中那些得不到的、握不住的,都要學會放下。「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所謂放下,就是要放下那些自私的欲望和心頭的惡念,放下那些無謂的執著和頑固的偏執。風起時,笑看落花;風停時,淡看天際。
  • 一個演員的戲路寬不寬,長相很重要,更重要的看中演員有趣的靈魂
    一個演員的戲路寬不寬,長相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中演員有趣的靈魂。在《我就是演員3》最新的一期中,宋妍霏說自己一年多沒接到戲了,曾被說長得太有攻擊性了,而被片方無情拒絕。1.一個演員戲路寬不寬,容貌當然也很重要譚松韻去面試《最好的我們》的時候曾被刷下來,於是她的經紀人拋下了一句話:「不用她,你們會後悔的。」確實,那時的演員沒有誰能比譚松韻更有高中生的感覺,沒有誰比她更有經驗去演繹出一個「耿耿」的高中生活。之後,譚松韻的戲路越來越寬,畢竟並不是誰都可以26歲演高中生。
  • 選毛筆,這點最重要!價格不重要
    我們寫字的時候,最關鍵的莫過於毛筆了。如果毛筆不好的話,對於提按轉折等筆法表現的也就會不到位。最顯著的就是如果用羊毫臨歐陽詢,是沒有那股峻利的勁兒的。用狼毫寫顏真卿,也不可能出來那股肉勁兒。當然,如果只是選筆選錯了,是無傷大雅的,起碼不影響使用。但是如果買毛筆時,買的筆不好,就會影響很大了。買筆都是講究「尖,齊,圓,健」然後就是講「毫」,也就是用什麼毛。
  • 生活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是選擇。
    生活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是選擇。選對了,享受好的結果;選錯了,承受壞的後果。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路;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與兄弟姐妹,但可以選擇找什麼樣的愛人或是交什麼樣的朋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選擇,就是選擇和誰在一起。選擇和誰結婚,選擇向誰學習,選擇與誰交朋友,選擇和誰結伴同行,選擇和誰推心置腹…選擇和一個擁有正能量的人在一起,自己會時刻都沐浴著陽光;跟一個內心陰晦的人在一起,自己會變得經常懷疑人生。當下的自己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 你錯了!弱關係才是你能否成功的重要助力!
    長大後,和誰相處最累?三觀不同的人。要麼沉默寡言,要麼針鋒相對。三觀不同的人,不必強留小時候有一個玩得很好的朋友。她高中畢業,工作、結婚、生子,而我上了大學。太過較真的關係一定不和諧,非要評判對錯的雙方大多會遍體鱗傷、漸行漸遠。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關係,才能長久。就算你不懂別人的開心與難過,但也不要在別人開心時澆一盆涼水,更不要在別人難過時落井下石。可以不愛,但別傷害。這句話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了。
  • 人活著,年齡只是數字,心態才最重要
    人活著,要接受歲月漸老,但不要逃避時光流逝,年齡只是數字,心態才最重要。被年齡打敗的人有很多,很多人過了三十,就不敢再去為夢想拼搏了,不惜放棄自己所有的努力,隨隨便便就把自己套進婚姻裡,然後開始了兩點一線的生活。年齡大了,就一定要結婚,一定要過父母安排的生活嗎?不是,命運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裡,你想過怎樣的生活,該你自己去創造。
  • 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致人生的地平線
    生病的時候,覺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發生意外的時候,覺著平安才是最重要的;失去信念的時候,覺著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貧困的時候,覺著豐衣足食才是最重要的;孤獨的時候,覺著友情才是最重要的;痛苦的時候,覺著親情才是最重要的; 奮鬥的時候,覺著理想才是最重要的;迷茫的時候,覺著追求才是最重要的;動搖的時候
  • 作品好或不好,到底誰說了算呢?
    出社會以後的現實體認:設計是服務業我從研究所開始才正式學設計,踏入這個領域以後,許多既有的價值觀被打破了。過往只要孜孜不倦的讀書,考試就能得到好成績,在設計這一門學科不是,作業的好或不好、美或不美,評分老師說了算。
  • 30歲以後才知道:男人娶妻,最重要的是這一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有的人覺得年輕貌美的女人非常不錯,畢竟男人都是視覺動物,誰都想娶一個長得好看的人。也有人覺得才華橫溢的女人最出色,畢竟有才的男人都喜歡追求精神境界,如果兩個人沒有共同語言,在精神世界上無法達到契合,那也是不完美的,甚至會出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