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社群裡收到了一條非常非常典型的提問,這個提問實在是太典型了,可以反映出很多家庭關係和人際關係中根源性的問題。
這個提問是這樣的:
「電腦不借給親戚有錯嗎?
我的姐夫要借我的電腦打遊戲,借的時候說的一點不客氣,因為電腦是我的私人物品,我是不喜歡借給別人的,不管你是誰。
姐姐就說:我和你姐夫為你付出那麼多,對你那麼好,電腦都不借,你這是把我當外人看啊,看來我們不是一家人啊。
她還說我自私小氣,不應該和親戚講道理。說我是看書看多了,被書上的道理給毒害了。
我一直強調只是單純的不想借電腦而已,不能和別的事混淆。
但後面我意識到再說下去,只會激化矛盾,我就認錯了,沒辦法,只能把電腦借給他了。」
我們都知道「代溝」這個詞,代溝的根本形成原因,在於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由他在大約25歲之前的社會環境所塑造的,
而我國近幾十年社會環境的迭代速度非常之快,所以不同時代出生的人,他們早年所經歷的社會環境、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所形成的的價值觀都有著極大的差別。
所以看到那條提問時,我下意識的答案是:你當然沒錯,電腦是你自己的私人物品,你不想借完全是合理的。
但是馬上我就意識到,這是因為我是年輕人,形成的價值觀中就是這樣尊重個人權利的。
但如果是我父母那代人,這個問題拋給他們,他們多數都會認為是提問者錯了,而且在他們的價值觀中的確有無數的理由可以用於去支持和證明提問者就是錯的。
所以,很早之前我就在強調:對錯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評判」,重要的是確立評判的標準是什麼,要用何種意識形態來評判。
如果意識形態是統一的,那麼雙方毫無疑問基本都能在對錯評判的問題上達成一致。
如果我們的社會沒有如此急速的發展,我們這代人經歷的社會環境和父輩們經歷的早年環境是一樣的,那麼我們這代人基本也都會秉持和父母一樣的價值觀,認為「不借電腦」這個事件中,提問者是錯的,他就是應該將電腦借給自己的親戚。
所以看問題要抓住本質:「對錯」這種評判其實沒有意義,因為不同的價值觀裡,對錯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
秉持著不同價值觀的人,他們對於對錯的認知和定義也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其實沒有必要去追求和辯論究竟誰對誰錯。
許多問題表面上爭的是對錯,但本質上,其實是兩種根本無法兼容的價值觀之間的權力碰撞。
因此,無論是一個家庭也好,還是一個組織也好,這樣一個群體是否和諧,其實和每一個群體成員的價值觀是否一致,有著根本性的關聯。
這就是為什麼,想要從政就必須接受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和改造,因為一個如此龐大的社會組織,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識形態,那麼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的工作推進,而會不斷的陷入意識形態衝突的內耗之中。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扶弟魔不斷的剝削自己補貼家族,把自己搞得生活拮据夫離子散也停不下來。
因為這些扶弟魔的意識形態,不是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的那種意識形態,而是從小就被父母輩不斷灌輸給她的那種「你是姐姐,就應該全力照顧弟弟」的意識形態牢牢地鎖住了她們的大腦。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客觀上我們都知道扶弟魔們非常愚蠢,但是從她們主觀上而言,想要改變自己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因為這就像讓你一個秉持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年輕人,去相信「個體自由神聖不可侵犯」是錯誤的,讓你相信印度的種姓制度天生就是正確的一樣艱巨。
每個人的意識形態對其自身而言,都是一個「閉環」,甚至可以說,意識形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人主觀上所認同的「自我」本身,所以,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意識形態是非常困難的。
為什麼我要花這麼多的篇幅如此囉嗦的先來解釋「對錯不重要,不同的價值觀裡對錯的評判標準是不同」的呢?
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教育,令我們相信存在一個「公平」的世界,在這個公平的世界中,對錯是理所當然的非常重要的,錯誤的一方理所當然的應該主動改變自己。
我們多數人都不自覺的會有這麼一種假設,相信被判定為是錯誤的那方就會主動認錯,所以我們只要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就可以自然而然的達成我們的目的了。
這種幻想雖然如此的天真,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於很多人的潛意識中。
因此我們前面所作的解釋,是為了破除這一天真的幻想,令我們能夠認清現實:現實的世界中不是公平的,也沒有什麼公認的標準能夠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分出對錯。
對和錯也並不重要,證明了你是對了,並不會讓別人就因為你對了就自動聽你的,按你說的去做。
正如《讓子彈飛》中小六子為了自證清白,用刀刨開肚子挖出了一碗涼粉,但是證明了自己是對的又有什麼意義呢?
別人其實根本不在乎你對不對,你是不是清白的,他們要的就是利用你的這種「相信如果我的對的別人就會聽我的」天真幻想,去激著你自證,從而達到他們的目的。
證明了別人是錯的,也不會讓別人自認服輸,讓別人不再反對你。
就像這個提問,哪怕你擁有無雙的辯才,把你全家人說的啞口無言,也不會有人向你認錯,最終的結果只會是你說的越好,越令他們生氣,最後全家人暴起把提問者給揍一頓。
那麼,既然對錯是不重要的,講對錯也沒用了,又該怎樣來理解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要開始使用「系統」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一個人因為不借電腦給親戚使用而被全家人反對,這是整個家庭系統的結構所導致的。
整個家庭系統除了你一個人之外,其他人全都保持著相似的價值觀,你試圖靠自己一個人,去和整個家庭系統的價值觀去抗衡,這顯然是不明智的。
在一個家庭系統中,起作用的不是誰能把對錯講的更清楚,而是誰掌握著這個家庭裡的「最高權力」,明白嗎?
掌握家庭權力的人可以直接去貫徹他自身的意志,而和他的認知及行為的對錯沒有關係。
在一個充滿愚孝的家庭中,一個年近90,每天胡作亂造的奶奶掌握的就是最高的權力,老奶奶的一切行為都會被兒孫接受,甚至還會被兒孫給美化。
《大明王朝1566》看過嗎?嘉靖永遠是對的,嘉靖就是那個「奶奶」,百官就是家裡的「媳婦」,媳婦的工作就是滿足奶奶的需求,並美化奶奶的形象。
一個人如果試圖改造自己的家庭系統,這往往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工作。
因為能讓你將自己的家庭系統改變,靠的不是爭辯和說教,而是在現實層面中能夠對家庭成員產生實際影響的能力。
舉一個誇張的例子:譬如說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幾年之後成為了年入千萬的成功人士,這時候整個家族中你就是最有錢,最有見識,最能夠給整個家族中的人提供各種幫助的人,此時你掌握了話語權,不需要怎樣證明自己的對錯,就可以在你的家庭中貫徹自身的意志。
即便你沒有這麼成功,哪怕你只是能夠稍微獲得在你家中一個比較平等的位置上,當你告訴家人:「電腦是我的私人物品,我不想借」,這句話說出去之後,其實大概率上對方就不會再繼續同你說什麼。
對方既然能夠進一步的對你有所要求,並且在你明確表達了拒絕之後還對你做出評價和持續性的說服,這說明什麼呀?
這說明在你家裡所有人的心目中,你還不是一個值得他們平等的去「尊重」的人。
當然,這個尊重並不是說家裡人瞧不起你,只是說他們在心理上並沒有把你當成一個有自身邊界的成年人去對待。
所以,在這裡你就要明白,從這個事件中所反應出的你的任務是什麼。
要知道,改造一個家庭系統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你也沒必要進行這樣的嘗試。
但是,通過「鬥爭」來獲得能被別人尊重的家庭地位,這卻是有必要的,這就是你的任務。
這個提問者為什麼最後服了軟,還是把電腦借給了自己的親戚呢?
那是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借,就要持續的承受來自其他家庭成員所施加給他的壓力。
反過來,親戚們之所以在提問者拒絕了之後仍舊不斷地提出要求,這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不會有什麼能給給他們帶來壓力或損失的後果。
「鬥爭」的意義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別人知道,如果你向他提了要求他不滿足,你拒絕了他的要求後他不停止,他就要承受壓力或損失。
你要是戲精一點,就明確告訴對方:「電腦是我的私人物品,不借,再借自殺。」然後拿把水果刀往手腕上比劃。
別以為我在開玩笑,這樣的行為雖然誇張但的確是有效的。
你拋出這樣一種具有爆炸性衝擊的行為,等全家人來把你的刀奪掉之後,你再好聲好氣的和對方解釋:「姐夫,姐,我知道你們對我好。但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我的電腦裡很多我自己的私人信息,所以別說是我姐夫,其實任何人我都不會借給他的。」
你要先將別人鎮住,讓別人先停止「試圖繼續說服你」的願望,讓別人做好「聽聽他是怎麼想的」的準備,你再去說話,這才是有用的,才能夠令對方聽進去。
你要是正常點,就做出生氣的樣子,把門一關自己悶屋裡玩一個小時的手機,期間誰和你說什麼都別理,一小時之後再出去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和他們談笑風生,同樣也會有效果。
關鍵的是要明白,不要試圖和想要控制你的人陷入口舌爭辯中,別人會不斷的和你談話,目的是為了說服你,而不是被你說服,就和你的目的是一樣的。
所以,關鍵在於要做出終結無意義的爭論,直接拒絕對方的行為。
我不知道別的諮詢師們都是怎麼想的,但是我鼓勵鬥爭,我鼓勵衝突,我鼓勵敢於通過行動來終止別人對你的侵犯,而非通過無意義的爭論。
囿於我們文化的限制,導致我們很多時候不自覺的想要息事寧人,但是掩蓋矛盾,妥協的結果,是什麼都不會改變。
通過鬥爭令別人明確的意識到:「如果侵犯你,就會導致出現他不願意承受的後果」。
這就是「建立一個能夠保護你自身的邊界」的過程。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
微博:煉己者風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