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無題》詩,相信很多人一張嘴就能背出一兩首來。即使不能全篇背誦,對於詩作中的千古名句,很多人也能如數家珍。這些《無題》詩深情唯美,委婉含蓄,千百年來不知道感動了多少痴情兒女。
但是在欣賞這些《無題》詩的過程中,有一點讓人非常的頭疼。那就是這些詩美則美矣,但大多深情綿邈,綺麗精工,隱晦難懂。所以對於他的這些詩作歷來爭議不斷,有些人把它理解為豔情詩,有些人把它理解為諷刺詩。
為了增加詩作的含蓄性,李商隱總是喜歡大量用典,所以在他的《無題》詩中我們會看到許許多多的歷史典故。這就在無形中增加了人們對詩作理解的困難性。然而,在李商隱描寫愛情的詩作中,有一首詩卻明白如話,深情唯美,這首詩就是《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關於這首詩,歷來也是爭議不斷。有專家指出,《夜雨寄北》應該是《夜雨寄內》,是寄給內人妻子的;也有人說是寄給長安友人的。對此,我想說,即使這首詩是寄給長安友人的,但它表現在詩裡的情懷,何嘗沒有對妻子的深深思念呢?非要將《夜雨寄北》改為《夜雨寄內》,未免就有些畫蛇添足了。
無論是『寄北』還是『寄內』,有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寫這首詩的時候,李商隱和妻子確實是兩地分隔的。當時,他在蜀地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僚,而他的妻子卻遠在長安。此外,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非常不幸的故事,那就是當李商隱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的妻子已經去世一年多了,但是他卻不知道。
李商隱命運多舛,一生都夾在牛李兩黨之爭中,仕途極其坎坷,終生困頓不堪。然而幸運的是,妻子從未嫌棄過他,對他始終如一。所以,我更願意把這首詩理解為李商隱寫給自己妻子的愛情詩。全詩即無典故,也無華辭,簡潔質樸,卻寫盡了夫妻情深,寫出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首句一開篇就感人至深。「君問歸期未有期」,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我心裡沒個準了!這一問,問得多好啊,一下子就勾起了人們的思念之情。羈旅之愁,思歸之苦,詩人無法言說,一個關於盼歸的問答恰是最好的話語。
既然無法言說,那就只能說說眼前的事情。眼前又是什麼樣的情景啊?「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獨居在巴山的一個旅館裡,孤苦無聊,愁緒萬端。偏偏,此時的巴山雨水又多,夜夜襲來,綿綿不絕,就像一滴墨水滴在了紙上,滲透,蔓延,潤溼了詩人心中滿懷的思念。
一個「漲」字既寫了秋雨磅礴,池水上漲,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感情早已波濤洶湧。在這個不眠之夜,詩人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不就正像這不斷上漲的池水一樣嗎?可以說「巴山夜雨漲秋池」儘管只是眼前風景的自然顯現,但是從字裡行間我們卻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作者心中的想像: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到家中,與你在西窗下一起剪燭長談,再次把我獨居巴山旅館時的情景細細言說呢?世間夫妻情深的樣子本就是如此親切平常。這兩句真是構思奇特,語淺言深,歷來為後人所稱道!
眾所周知,在唐詩中幻想別後重聚的情景非常常見。但是在以往的詩作中,詩人們一般都是把重聚時的快樂情景著力地渲染一番。然而,李商隱這首詩卻新穎獨特,不刻畫重聚時的快樂,而把眼前所景色和心中的思念作為重聚時的話題,更見情深。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李商隱對感情的性質體悟得非常之深。他把濃得化不開的情感,融注在一些看似簡單淺顯的語句中,反而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正所謂「情到深處淡如水」。簡簡單單的4句詩,明白如話,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念之情卻何等曲折深婉,含蓄雋永。愛情最美的樣子不就應該如此嗎?
(註: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