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一個傳承千年的文明古國,不但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在華夏的土地上,更是有著幾十個民族的百姓共同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有著各種各樣的姓氏,這些姓氏因為有著不同的來歷,也有著不同的繁衍途徑。到現代社會,每個姓氏的人口數量已經產生了不小的差距,每年我們都會統計出全國姓氏排名。
中國第一大姓到底是什麼?王?李?張?公安部日前的統計是王姓,然而去年由相關專家組織的統計結果卻是李姓。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日前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其次是李姓,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然而就在2006年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研究員主持的百家姓統計研究,公布結果卻是李、王、張分列前三位。
新版本未含港臺地區
新版本統計得出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前100個姓氏總人口佔全國人口的84.77%。這一結果與2006年的版本相比,差別也僅限於第9和10之間的順序。但前100位中兩個版本還是存有一定的差別。對於其中的差異問題,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比較了這兩份統計結果的差別原因:2006年版的調查屬於抽樣調查法,歷時兩年。涉及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全國1110個縣和市,得到了3億人口的數據,共獲得姓氏4100種。而此次的排名,是依託公安部的全國13億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姓的排序生成,但公安部戶籍登記中未能納入港澳臺地區,且王姓的分布呈現出北多南少的狀態。根據袁義達2006年版的研究數據表明臺灣地區李姓就要超過王姓幾十萬人。
不規範字也是差異原因
對於其他一些區別存在的原因,袁義達表示從他大致分析2007年新公布的百家姓名單可以看出:排名第33位「肖」姓和排名第66位「付」姓數據應該加入被擠出百位的「蕭」姓和「傅」姓的數據,因為在歷史上沒有「肖」和「付」這兩種寫法的姓,這是由於繁簡體書寫區別造成登記時,在電腦中被處理成了兩種姓氏,而第77位的「閆」姓顯然應該被寫作「閻」更為準確,因為歷史上閆姓屬於閻姓的別支。人口數量不可能超過後者。這樣一來兩個版本必然會有不同。
1985年袁以達創建了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的研究,發現了中國人姓氏由於其父傳子的傳遞方式決定了它世代相傳的形式類似於Y染色體的遺傳。他認為,本著科學研究為目的,最好在公布結果時能有一些嚴謹的表述,如類似「肖」和「付」這樣的問題,很明顯會有一個誤導。他也希望讀者當使用登記這些姓氏時,不要用不規範的字。
01
關於中國第一大姓氏最終花落誰手,多年來爭論不休。據統計,目前中國北方第一大姓氏是王,而南方的第一大姓氏是陳。而且兩家都認為自己在全國範圍內,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來看一看具體的數據了。根據調查數據,王姓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陝西、甘肅、寧夏、新疆、江蘇、安徽這十六個省都是獨佔鰲頭的第一大姓。而陳姓則在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香港、澳門這七個省區稱王。據說在廣東省,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姓陳。這樣的數據對比下來,可以十分明顯的看出來,王姓的人口數量是要遠遠多過陳姓的,可是王陳之爭仍舊持續了很多年,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02
原來在這組數據調查的過程當中,人們發現王姓當中有很多人之前是姓陳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早在春秋時期,陳厲公的兒子陳完逃亡到了齊國,在哪裡隱姓埋名改姓為陳,為的是躲避追殺。而他所帶的僕從侍衛也都跟著他一起改姓了田,之後,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改姓王。而且齊國大將軍田單的後裔也改成了王姓。換句話說,也就是如今姓王的朋友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曾經都是陳氏的後人呢,或許五百年前就是一家也不一定。
03
其實所謂的姓氏名字也不過是一個代號而已,不論姓什麼,流著的都是華夏子孫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