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13期市民文化客廳活動在上海書城進行。這次的活動是以博物館的貓館長為主角。2019年,博物館熱潮吹到了全國各地,觀復博物館是由馬未都創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私人博物館,館藏豐富,更別具一格的是,觀復博物館的館長是觀復貓,這些貓館長帶來了一本書——《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氣》,貓館長們從它們的視角為讀者細緻觀察了這一年四季,一季六節每一處的奇妙變化,雖然這些貓咪們都是博物館裡的「元老」,但它們的語言和講述方式都十分年輕,朝氣蓬勃。
圖說:活動現場 官方圖
《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充滿樂趣又凝結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留下無數前人的智慧結晶,其中的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就將一年的物候凝練成兩個字流傳至今,賦予我們對自然變化的認知和總結。觀復博物館社教部主任、博物館資深講師劉暢,觀復博物館社教助理、博物館資深英文講解趙倩雯告訴了讀者許多觀復貓與季節的故事。比如怎麼考驗是不是真粉絲?看爪子看尾巴可以認出貓來,觀復博物館裡那裡有兩隻貓,一個馬都都,一個是麻條條,一胖一瘦,還有會臭美的雲朵朵,杜拉拉、花榮榮。
夏天六個節氣,立夏表示溫度升高,雨水增多,小滿是降雨多雨量大的特徵,有小字的一定有大字,有小暑有大暑,有小寒有大寒,唯獨沒有大滿,人不能說自己大,大滿是圓滿,所以不行,反映到節氣只有小滿,小滿之後芒種,進入典型的夏季,穀物開始成熟。劉暢指著宋代《槐蔭消夏圖》說,你們看畫裡有位老者,撐著頭翹著腳,穿著紗衣很悠閒的樣子,怡然自得,看到這幅圖的人會有一個衝動,想置身其中,但是人不可能,貓卻可以。觀復貓中的一隻名為王情聖的以圖片的形式鑽到了那幅畫裡,王情聖的配色像奶牛,有一個黑鼻子頭,特別像趴著一個知了。王情聖的配色叫閒談,根據古代貓譜而來,中國人的貓譜是根據花色起的名字,閒談配夏天,也很恰當。
圖說:小讀者被書本吸引 官方圖
到了秋天,貓也要貼秋膘,離不開吃,貓愛吃什麼?劉暢說,查一下書,書上說貓愛吃魚,所以我們院裡養的魚就遭殃了。觀復貓謝鴛鴦走過的地面上都是水漬,這是偷魚的證據,天天偷吃魚,每天跟我們工作人員鬥智鬥勇,魚是一天比一天少,而且來說學好不容易,學壞容易,貓都跟它學,原來這個魚池子好幾條魚,七八條是有的,現在一條都沒有了,底下一片水漬,都給吃乾淨了,吃完了它們還回去瞅,瞅也沒有了。貓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來沒來新魚。後來博物館員們想了一個辦法,把魚搬家了,放在魚池子裡,魚池子大,貓進不去,就只能望魚興嘆了。
圖說:活動現場 官方圖
冬天的關鍵詞叫貓冬,是北方的方言,因為人老貓著,和貓一樣,貓在冬天也確實很少外出。觀復貓在冬天他們怎麼取暖?可以抱團取暖,可以把自己吃胖,也可以跑到辦公室取暖,因為有暖氣,還能跑到館員們的包裡取暖。
這期的市民文化客廳還迎來了上海唯一一份面向中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輔導類報紙《上海學生英文報》的小記者,記者們現場提問,觀復貓成為孩子們熱愛文物與傳統文化之間的一道橋梁。(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